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46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跟哪些人在學修的時候打同參的,跟哪些人該打同參,這裏也講了很多。“親者,時常觸接,叁業近行,熏陶益善”,我們所謂“親”呢,就是經常我們碰到的,經常一起,或者同寮房,同個寺院,經常碰到的。“叁業近行”,大家就都修身口意叁個行,都在修行的,互相相近的。“熏陶益善”,互相地熏陶,增益大家的善。你的善我跟你學習,他的善,他跟你學習,都互相學習,互相熏陶,增益自己善法,這是“親”。

  

  “厚者,尊重難得不輕之意”。我們說一般世俗的親厚,就是比較隨便,有的時候就沒有恭敬心,就不夠了,那我們說佛教的“親”、“親厚”就不一樣了。“厚”呢,再要好,要尊重,要感到是難得,不要輕視對方。普通的在家人的親厚就是很隨便,甚至于說話不客氣等等,這個就不符合佛教的善親厚。我們的善親厚,親,就是經常接觸,叁業熏陶;“厚”,就是說互相尊重,感到是很難得。就從我們這個寺院來說,雖然說是在娑婆世界一個普通的寺院,但是也可以說結合了都是善的到我們這裏集中起來了,就是凡是有對戒定慧那些佛教有修學的信心的人,都聚集在這個寺院裏邊,有些愛錢的就不會來。我們只有十塊錢單金,要講生活的也不會來,我們的生活條件幷不好,這個住處也不太好,這個臥具、用品也不是很豐富,就是吃的飯也不是最好,中等,一般說是中等的。那麼不歡喜修行的人就不會來的。這個地方,那麼起早摸黑,真正你要用功的話也是蠻辛苦的。

  

  這個善親厚,“每事薄己厚他”,碰到事情克製自己,要利益人家,這個才是能夠善親厚得了。如果你什麼東西要利己損人的話,哪個也不敢跟你親近,一跟你要好之後,要吃虧的嘛,哪個跟你要好呢?跟你要好之後你能“薄己利他”,他可以占點便宜,那麼他當然跟你要好的人就多起來了。“以表敬重親友之道”。這些就是說,我們的所謂善親厚,這些一定要做到。我們這個寺院裏邊的同參、同寮房的,尤其要注意這些,看看是小事,但是你要達到親厚,非此不可,沒有這個的話親厚不起來。再一個我們還一個親厚,不要從感情上,從義氣上,講義氣等等,這個是世俗法,我們從道上看,道上互相是相近的,“叁業近行”,這個相親厚,後邊說的,持戒的人跟持戒的要好,學什麼的跟什麼的要好,這是法上的親厚。那麼親厚的中間,要互相恭敬、尊重,不要輕視人家。

  

  

  

  

  經中更有廣文,應善學之。此中所說,重在養成聞思修德,端進之事。是故應作分別親厚,謂若行同、信同、果道證得等法同,而作近習,相應觀摩薫陶,有益自學自修、專精增長之利。

  

  “經中更有廣文”,在《阿含經》裏邊說的更多,有五種親厚,這個以前我們在講《唯識》的時候也抄了四個親厚的一些資料,大家可以參考。“應善學之。此中所說,重在養成聞思修德”,我們的親厚是互相學習能夠成就聞思修的功德。 “專進之事”,專一進修的事情。“是故應作分別親厚”,因爲是聞思修,大家要專一精進,所以說親厚不是亂親厚,分別的親厚。“謂若行同、信同、果道證得等法同,而作近習,相應觀摩熏陶,有益自學自修、專精增長之利”。行同就是你持戒的,他也持戒的,那兩個是行同的,你學法相的,他也學法相的,行同的,這樣互相就親得起來。否則的話,你學戒,他學法相,兩個講不攏的。那麼行要同,信要同,那信同就是說對叁寶的信心、知見要同的,知見不同的也合不攏,你說黃教,他說紅教,你說這個,他說淨土,也合不了一起。

  

  “果道證得等法同”,那麼高一等的一些的,所修的證到的果、修的道都相同的,那麼才講得攏,如果你不是,一個水平很高,一個水平很低,也講不攏的。這樣子“作近習”,因爲跟他很近才能夠學習,差得水平太遠了,不能學習。你叫個幼兒園的小孩子跟一個博士生去學習,他學不了什麼東西,反而感到很枯燥,因爲博士生一般是比較嚴肅,不會開玩笑的。幼兒園的學生就要那些老師跟他唱一唱,跳一跳,吃點兒水果,這個他才能夠慢慢地學東西。所以這個要水平相等,學的東西相同,信、見等等相同的,才能夠得到益處。

  

  

  

  

  C1 凡夫持戒人

  

  

  

  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親厚。

  

  那麼下面具體就說,什麼相同呢?“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親厚。” 第一個是凡夫,凡夫跟聖者,固然聖者是很好,可以學習,但是聖者水平很高,凡夫學不了,有的事情凡夫做不到,弄到後來就合不攏了。那麼凡夫跟凡夫,還要持戒的跟持戒的。凡夫也有學法相的,他跟持戒的,兩個又講不攏的。一個在辯論法相,一個他是講戒律行持,那麼兩個也不太講得攏。那麼持戒與持戒的,又都是凡夫,這個善親厚是對機的。

  

  

  

  

  凡夫持戒人者,從初發心,歸投叁寶,受行五戒八戒,乃至出家五衆,比丘五夏十年,以類相親。

  

  “凡夫持戒人者,從初發心,歸投叁寶,受行五戒八戒,乃至出家五衆”,具足戒等等,“比丘五夏十年,以類相親”,比丘與比丘,在家的五戒與五戒,乃至八戒與八戒,沙彌與沙彌,他們的行持相同的,這樣能相親。那麼比丘裏邊也分了,五夏的,正在學戒的,十夏以上的,他是已經學戒學得成熟的,這個也是要分別而相親。

  

  

  

  

  C2 堅信人

  堅信人,是堅信人善親厚。

  

  那麼下邊又舉兩類,“堅信人,是堅信人善親厚”,這個我們念過的,堅信人就是說他是鈍根的,他們以信爲主的,你跟一個堅法人兩個又講不攏了,你講容易信的,他要什麼都要來一個考察一下,研究一下,那這個就不大講得攏。信與信者他們比較接近的,可以親厚。

  

  

  

  

  堅信人者,隨信行人(取大毗婆娑(娑 應爲 沙)意),謂依有漏信,隨無漏信行;

  

  那麼堅信人者我們講過了,是隨信人,就是隨信行。“依有漏信”,有漏的信就是我們凡夫還沒有證道之前有的信心都是有漏的,要見了道之後,才得到無漏的信。那麼我們開始也不能一下子見道了,以有漏的信,然後順了無漏的信來修,有漏的信順無漏信就是依了佛教的無漏的信來學,如果有漏信依有漏信去修,你信的是孔子、老子,或者是耶稣,都是有漏的,這個也達不到見道的效果。所以說我們要見道,以有漏信要隨順了這個無漏的信來修行。

  

  

  

  

  依有縛信,隨解脫信行;依有系信,隨離系信行;由信爲先,得入聖道。

  

  “依有縛信”,我們現在凡夫有煩惱,一切都是煩惱系縛住的,那麼這個信心也是系縛住的,與煩惱相應的,與煩惱相應系縛的信而隨順解脫的信去修,這樣子將來證到解脫;如果你的信心是由煩惱系縛的,你所信的東西,你所隨的也是由煩惱系縛的,那麼你始終得不到解脫。現在我們順了解脫的信行,就是方向是向著解脫的那個方向走,這樣子總有一天能得到解脫。再一個“有系信”,叁界所系的,屬于叁界的,“隨離系信行”,離系信行出叁界的,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那麼我們以世間的信心去隨順出世間的信心去做、去修,那麼這樣子你能證果證道。“由信爲先”,這一類的人他以信心爲前,“得入聖道”,以從信而入聖道的。有漏信,從開始有漏的、有系縛的信,依系縛的信,由叁界所系的信,這樣子的信,但是方向對頭,那麼你這樣子就可以進入聖道。

  

  

  

  

  如是種類補特伽羅,性多信故,若聞他勸,爲商爲農、爲出家等,乃至勸學經論禅教誦習等,聞便行之,無別思考,乃至漸次修道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順行,此稱堅信人,謂由修證信堅穩故。

  

  “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這一類的衆生他的根機,“性多信故”,他的天性容易相信人家。“若聞”,打個比喻,“若聞他勸,爲商爲農、爲出家等,乃至勸學經論禅教誦習等,聞便行之,無別思考”。那麼只要人家勸他,他說“你這個人最好去做生意”,他說,“對對我做生意去”;他說“你這個人還是做農好”,他就說,“我做農,我就是耕地了,我不去做生意了,也不要念書了,我就是老老實實種地好了”。只要人家怎麼勸,他就怎麼做。那麼人家碰到好的勸他出家,他說很好,我也就出家,叫他學經,他說我就學經,叫他學禅就學禅,叫他學教就學教,這樣子,叫他念誦就念誦。只要人家說這個好,贊歎一番子,他就相信了。“聞便行之”,他聽了之後就去做了。“無別思考”,自己沒有獨立思考,不去想一想,該不該做,不想的。

  

  “乃至漸次修道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開始是有漏的,從人家勸他出家、學經等等都是資糧道,資糧道進入加行道、修道,漸次修,到什麼呢?加行道,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到世第一法之後就見道了。“無間引生苦法智忍”,第一念的刹那見道。這一刹那見道呢,就把這個補特伽羅前後就判爲兩段:前面的都是無始以來流轉的有漏法,到見道的第一刹那無漏法生起來了;以後就進入無漏道,向解脫道發展了。所以說這個是中間的轉折點,也是劃時代的一個標志。所以這個“苦法智忍”,在這個法相的書裏邊對這個法是特別重視的,特別安個名字叫刹那。這一刹那就是說把這個人就分成兩個,前面是凡夫,後頭是聖者;前面是流轉受苦,後面是解脫安樂。關鍵就是得到這個“苦法智忍”,這一刹那得到之後,就能引生後面的殊勝的事情。那麼“從此見道十五刹那”,從第一刹那開始,一共十五個刹那,見道,這個時候叫“隨順行”,“此稱堅信人”,就是隨信行,在其它的書上叫隨信行,《俱舍》叫隨信行。那麼這裏叫堅信行,這個信是見了道之後是堅固了,叫堅信行。“謂由修證信堅穩故”,我們說見道…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