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47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一個四證淨,就是說對佛法僧跟戒(無漏戒)得到親自證到他的清淨的信,就是說證到他們的真實性了,那麼這個信是堅固的信了,在沒有見道之前不堅固的。

  

  我們經常說叫大家就是皈依之後要修這個四皈依,堅固我們的信心,因爲我們的信心在沒有見道之前都是不堅固的,會退的,那麼就靠佛的法,叁寶的加持,使我們的信心堅固下來,這是一個方法。那麼到了見道的時候,親自證到叁寶的真實性了,叁寶的功德都親自證到了,這個信心堅固了,人家再怎麼勸,外道再怎麼搞,不會失去信心。我們說阿難,受那個什麼外道的邪咒呢,雖然說他暫時有點迷的樣子,但是他信心是不退的,因爲他證了初果以上,見了道之後信心不會退的,不會去做壞事。

  

  那麼這是講堅信人。那麼堅信人呢,他們因爲是從信而入,這麼他們自己講得攏,都是講信的。

  

  

  

  

  C3 堅法人

  

  

  

  堅法人,是堅法人善親厚。

  

  堅法人,都是講思惟、思考,都要獨立思考的,那麼他跟堅法人才講得攏,作善親厚。什麼叫堅法人?

  

  

  

  

  堅法人者,隨法行人,由彼依法,隨法行故,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依有縛法,隨解脫法行;依有系法,隨離系法行,由慧爲先,得入聖道。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慧故,若聞他勸,爲商爲農、爲出家等,乃至學經學禅,修定修慧,彼便思察,應作不應,能作不能,有無宜便,審思察已,然後作之,彼由漸次修聖道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法行,此稱堅法人,謂由修證,得法堅定故。

  

  如是乃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

  

  “堅法人者”,就是“隨法行人”,“隨法行”。“由彼依法,隨法行故”,他不是隨信的,跟了法來做的,隨順法而行的。“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在沒有見道之前我們修的法都是有漏的,那麼但是我們的方向是隨順向著無漏的法進的。我們說般若,就是說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乃至實相般若,前面兩個都是有漏的,到實相般若才是無漏的,但是我們依了前面的文字跟那個觀照的般若,才能進入無漏的實相般若。那麼這裏邊也就是有爲解脫跟無爲解脫的一個例子,以觀照般若正在觀修的時候是有爲法,但是證到的實相就是無爲法,等你證到了,那就證到無爲的解脫了。那麼這裏就是說,“依有漏法”,還沒有見道之前,但是方向呢順了那個無漏法的這樣子修行的,“依有縛法”,依煩惱所系縛的法,“隨解脫法行”,隨順了這個解脫的法而修行的,“依有系法”,叁界所系的法,“隨離系法行”,隨順了離系的,脫離叁界的那個法而行的,那麼總的來說就是有漏的跟無漏的關系。

  

  “由慧爲先”,一個是信爲先,一個是智慧的爲先,“得入聖道”,他的入聖道是以智慧而入的,不是隨人家的信而入的。“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這一類的補特伽羅,他“從本以來”,就是從無始以來他的智慧要強一點。聽到人家的說,“若聞他勸”,假如人家勸他,你這個人最好是做生意好,或者做農夫好,或者是出家好,或者做學問、學經好,或者修禅好,或者修定修慧等等,他聽了之後,他幷不是馬上就相信了,“彼便思察,應作不應”,他就自己要考慮了,你叫我做商人,我倒要考慮考慮了,做商人好不好,他想想某些人做商人固然發財了,但是很多人做生意破産了還坐監獄去了,他說我不幹,我不做,你怎麼勸,我不去。那麼有些人勸他做農,做農民,他就想想農民圈在一個土地上,什麼知識都不夠,他有大的志氣,就不願意做農民了,他要去念書去了,等等,這是他自己有考察的力觀察力,他該做不該做,他自己會決定。“能作不能”,能不能做,假使他這個人,人家叫他做生意,他很老實,他自己感到我這麼一個老實的人做生意肯定不會賺錢的,他就不去做。那麼這些就是他自己要考慮自己的問題。“有無宜便”,這樣子做是不是方便。他經過他自己的觀察之後,思惟觀察之後,然後決定做不做,所以他以智慧來決擇一切問題的。

  

  “彼由漸次修聖道加行”,他也是這樣子人家勸了之後,他幷不是一定不相信,他仔細地觀察之後,感到出家好,他就出家了,感到學經好,就學經了,這樣子慢慢地修,修到聖道的加行。(這裏前面的這個堅信人裏邊,“乃至漸次修道加行”可能掉個“聖”字,因爲修道、加行兩個不大講得通,修道是見道以後的事情,“修聖道加行”,這個是對的。那麼我們大家還是寫一個“聖”,擺在旁邊,注一個“聖”在一邊。聖道的加行,幷不是修道。)修聖道的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那麼加行麼,暖、頂、忍、世第一,從暖到頂、然後到忍,然後到世第一,到世第一之後,“無間”,也是一刹那就生起“苦法智忍”,見道第一刹那,就無漏法出來了。這第一刹那就是連續的這個十五刹那都是無漏法,中間不夾雜東西的,所以說見道的人不會見了一半死掉了,不會的,見道這十五刹那裏邊不會死的,決定是要見完的,這十五刹那,從連續的,很快,一刹那是極快極短的時間,一切法一生一滅這個就是一個刹那的時間,那就是很微細的,這十五刹那連續,見道,就見完了。這個時裏呢,在見道的時候這一種根性的人叫“隨法行”,這裏叫堅法行。對那個法産生堅固的信心了,這個叫堅法行,不但是隨,而且是堅定的。“謂由修證,得法堅定故”,他自己修證之後對法上的堅定的信起來了,那麼我們說見道呢,四證淨,對佛、法、僧(叁寶),跟那個戒,它的功德都親自證到了,那麼生起極大的信心,這個信心不可推翻。那麼這是都堅定了,所以他信也好,法也好都堅定了。

  

  “如是乃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那麼中間須陀洹跟須陀洹善親厚,斯陀含跟斯陀含的,同等的,善親厚,乃至阿那含跟阿那含同親厚。我們看學校裏好了,要好的同學都是同班級的,沒有說幼兒園的學生跟小學六年級的很要好,或者是五年級的跟叁年級的很要好,不大會的。總是最要好的還是同班的,同班的而且都是學問都差不多的,皮的不想學的,跟皮的要好,學問好的又跟學問好的要好,基本上都是這樣子。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些妒嫉心重的,學問好的跟學問好的就不要好,爲什麼?妒嫉,這個就不好了。我們佛教裏邊當然不講妒嫉,所以說同等的作善親厚。

  

  

  

  

  

  C4 乃至阿羅漢

  乃至阿羅漢,是阿羅漢善親厚。

  

  若初心凡夫,與羅漢爲友而作親厚,得益不多,或生疑慮、怖法、貢高,以此之故,自類相同而作親厚。

  

  “乃至阿羅漢”,從見道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初二叁果,“乃至阿羅漢”,中間就略掉了,“是阿羅漢善親厚”。“若初心凡夫,與羅漢爲友而作親厚”,這個海公上師就說了,程度不等的,你跟他友好,幷不能一定說得好處。“得益不多”,反而得益幷不多。“或生疑慮”,因爲他做的事情水平比你高,他做這個事情你不理解,他有密意的你不知道,反而産生懷疑。或者“怖法”,他是水平很高的,他可以很精進,不倒單,不吃飯等等,你看了都害怕,甚至菩薩道的人頭目腦髓都犧牲的,凡夫看了之後,嚇死人了,要把頭也砍下來了,他不敢做的事情。那麼還有“貢高”,他貢高就是什麼呢?你跟那個水平高的人,要好之後,在其他的人面前就吹噓自己了,“我跟什麼什麼人是非常要好的”,把自己擡高了,自己本來沒功德,借人家的功德擡高自己,這個貢高的心就不好。“以此之故,自類相同而作親厚。”因爲這個原因,水平不同的相親近呢,得益幷不多,那麼反而會生一些害處,所以說一般是同等的人相親厚。

  

  那麼海公上師也舉了一個例,他說我們在世間上,有些人也是專門攀緣那些功德高的高僧大德,給他攀緣,那麼這樣子,也是産生貢高了,那麼你雖然是給他攀緣很多,但是他水平很高,他講了很多東西你又聽不懂,而自己卻是對外說,我是對某某法師某某什麼人非常要好的、非常親近的,甚至于經常書信往來,把他的信給人家看,你看這是某某法師給我的信等等等等,這是擡高自己,像這一類的不是得到善親厚的好處了,反而從煩惱出發,爲求名利了,這是不好的。

  

  

  

  

  如是等自共親厚,是名善親厚。

  

  自己相同類的互相親厚。那麼我們說宗大師“爲勝爲導近行作成就”,“近行”幷不是顯得很高的,就跟我們凡夫差不多,但是比我們高一點,這樣子你才可以向他學習,如果他顯得很高,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哎呀,這是菩薩做的事情,我們是凡夫,就算了”。他也是現得跟我們差不多,那麼我們有這個志向,可以向他學習了。

  

  

  

  

  自共親厚者,自與親厚,自常親厚,自向親厚,自求親厚,不待他來親厚,自作親厚。如何親厚者,

  

  “自共親厚者,自與親厚,自常親厚,自向親厚,自求親厚”,都要主動。你跟他親近,不要說叫他來跟我要好,我就自己貢高我慢的,不去睬人家。要自己跟他去親厚,要自己常常的跟他親厚,那就自己要謙虛,要主動的去向他親厚,“自向親厚”,是說主動的向他團結。“自求親厚”,自己要求親厚,不要人家來求你。“不待他來親厚”,這個就是說要自覺地去做,含笑先語等等,經常這樣說的,你要先跟人家打招呼,不要人家打了招呼了,我才睬他,人家不打招呼我就不睬他等等,這個就是親厚的對立面。要親厚,要自己謙下,對人家要表示親厚的狀態,然後人家才跟你好親厚。

  

  那麼我們說這裏海公上師也說了一個,假使你沒有親厚的善友的話,第一個,你的戒定慧的功德沒有一個專門觀摩的對象,就不能得益了,那麼再一個,生活上害了病,沒有人照顧,再一個你犯了錯誤也沒有人跟你說。…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