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的親厚的朋友這是最最最好的,能谏,你做了不對的過失了,他跟你說,可以改過;如果見過不說,這個幷不是好朋友,這個跟你是表面上的好。真正好呢,要你向善,向善的話,你有些過失呢,他一定要告訴人你,叫你改過,幷不是說看不起你了,或者是故意給你宣傳,叫人家輕視你,是確實要真正地使你向善的修上去,你過失來了把你擋住了,要跟你說的。那麼你真正的好朋友就會說了,沒有好朋友的,自己做了很大的過失,人家也不跟你說,爲什麼?你不受谏的,你不受谏的話,人家跟你說一次,你不聽的話,以後人家不敢說你了,那麼你以後過失再大,人家都不開腔了,那麼你過失越來越多都不知道。鏡子照自己的很少,這個日常法師經常說的,學了《廣論》之後幷沒有把自己照到,看到自己怎麼樣的不夠,卻是照人家,看到整個的世界都是妖魔鬼怪,那麼你自己呢?你自己實際上比妖魔鬼怪還要妖魔鬼怪,但是他以爲自己是個聖者,其他的都不如他,那麼就是我慢貢高就來了,這也沒有好朋友了,世間上什麼人都不如他的話,他沒有善親厚了。這是爲什麼要有善親厚呢,就是這些關系。
C5 總明善知識善親厚之道
若善知識,若善親厚,隨順、不離、相親近,是謂善知識、善親厚。
“若善知識”,這是總結,善知識也好,善親厚也好,都要“隨順、不離、相親近,是謂善知識、善親厚”。
隨順者,順佛教言及一切善說親近方便之法,及隨時隨處隨順知識善友之意志行相而行。
要隨順,“順”,這個順不是順了他的習氣煩惱,假使這個朋友愛吃酒你要隨順,陪他吃酒去,那要不得了。隨順佛教的,“順佛的教言及一切善說親近方便之法”,佛的教跟佛所說的親近的一些方法,這個叫“順”。“及隨時隨處隨順知識善友之意志行相而行”,隨時隨處都要隨順自己的善知識善友的意志,順了他做,就是說不要固執自己的成見。有的人總是要聽我的,不聽你的,這樣子你永遠沒有好朋友的。我們要有朋友的話就是要順人家的,我們自己的都是我執,你放棄一點我執就多得一個朋友,如果你我執不放的,你是孤夫寡人了,你就沒有跟你親近的人了。
不離者,不作井蛙,蝶性,順自偏小之見,及暫依便去,不得精蘊法益,應學如鵬如蜂,所見廣遠,能取精華成蜜。
(11A)“不離者,不做井蝸(《基本叁學》中是“蛙”字),一般是井蛙,這麼井蝸也可以,蝸是蝸牛“蝶住(《基本叁學》中爲“性”字),順自偏小之見,及暫依便去,不得精蘊法益”。那麼我們說隨順善知識不離的話,不離就是要避免兩個過失,井蝸或者井蛙,就是井裏的青蛙,它坐井觀天,只看到一點點,只順了自己的偏小之見,還是光看自己的,自己的見地很小,你親近善知識,不放棄自己的成見,就是井裏的青蛙一樣,看天只有這麼大,一個圓圓的一塊塊,沒有得到善知識的好處。還有“蝶住”,蝶住就是說給他交朋友,或者依止,一下兒走掉了,今天這裏住兩天,明天那裏住兩天,一點好處也沒有得到。蝴蝶我們去看看它,飛來飛去,飛來飛去,這個花上停一下,那個花上停一下,那個都是得不到好處的。“井蛙”呢,自己的我執,沒有放下;“蝶住”呢,雖然依止人家,但是時間太短,得不到好處。總不能“精蘊法益”,對于這個法的益處,不能很精地把它吸收過來,“蘊”是藏。
那麼這兩個不對的,反過來要學兩個好的,“應學如鵬如蜂”,鵬呢,大鵬鳥,高瞻遠矚,它“所見廣遠”,它不是在井裏邊看天,它是飛到空中去看天,那就是無邊際的都看到。那麼還有蜜蜂,“能取精華成蜜”它並不是說像蝴蝶一樣花上停一下就走了,它花裏邊停在那裏幹什麼?取這個蜜,它花裏的精華采集過來,去造蜜去的,它並不是遊覽,它是參學。我們這個現在朝山的人也是分兩類的,現在大部分都是遊覽,遊山玩水,這些是沒意思的,叫“蝶住”,像蝴蝶一樣,這裏飛飛,那裏飛飛,一點益處也沒有得到。要像蜂一樣,就是參學,要得好處的,你參學一個善知識,你要在他手下得了好處了,然後,他的好處得到了之後再走,好處沒有得到,像蝴蝶一樣,“總算是我這裏也住過了,我那裏也住過了,我參學了很多”,你參什麼呢?就是遊覽得很多,就完了。
相親近者,晨夕聚首,叁業相親,觀摩得益,以此所緣增上緣故,難變不難,易更容易,快能成辦一切事,入一切道。但必長久相依,無間增上,乃能成熟最初因心,善能致果,是名善知識善親厚之道。
“相親近者”,什麼叫相親近呢?“晨夕聚首”,每天都看到,早上晚上都碰到的,“叁業相親”,戒、定、慧,身、口、意,互相親近,互相觀摩。“觀摩得益”,互相地觀摩,就是說,你取我的好處,我取你的長處,互相觀摩得益處。“以此所緣增上緣故”,這是所緣緣,增上緣的,所緣緣、增上緣我們在《二十唯識》都學過了,對方是我們的所緣緣,也是我們修行得益的增上緣,這樣子,以這樣子的方式去親近,那得好處了。“難變不難”,以這樣子的緣故,難的也不難了,容易的更容易了。如果沒有善知識互相碰頭,互相觀摩,那麼說難的也很爲難,就停下來不幹了,容易的好象看起來也不是太容易。
那麼善知識、善友的好處就是這樣子。“快能成辦一切事”,那就一切事情,不但能夠成就,還能很快地成就。我們說有的人學加行很快地成就,一個一個一個,乃至很多,幾個十萬,但是有的人,搞了很多年,問他你修了幾個加行,一個也沒有修成功,修了第一個加行,修了兩萬、叁萬,時間倒也四、五年了,這個就是說,沒有得善知識好處,你呆在僧團裏邊,用功的人很多,你怎麼不去觀摩他呢?他怎麼用功,你爲什麼不向他學習呢?這個呢你就要自己問自己了。“入一切道”,很快地就能成就一切事,也能夠入一切的道。
但是必要“長久相依”,就是說你不要跟蝴蝶一樣,暫住一下就走了,時間要長一點。“無間增上”,無間地互相增上,“乃能成熟最初因心”,最初的發心都是好的,但是你親近善知識,或者善友,時間太短了,你沒有不斷地無間地去增上你的心,那麼初心雖好,後來就退掉了。如果這樣子做,能夠成熟最初的因心,“善能致果”,乃至達到,所需要的,所希望的果也能得到。這是善知識,善親厚的道是如此。
那麼這一點就是我們說善親厚,要好得很,講江湖義氣,你人家欺負你,我跟你拼命,我跟你打人去,這個要不得,這個跟道完全背道而馳。在僧團裏邊,絕對不能講江湖義氣,個人感情,我們不要情,我們是從理上的,我們的親厚是叁業,是道上的親厚,不是說感情上的親厚,更不是江湖義氣的結黨、鬥爭這一類的東西。在社會上講江湖義氣好象是個好事情,在僧團裏邊,絕對不要,這是破僧的。講江湖義氣就是說不管是非的,只要我跟你要好,我給你拼命都可以,至于你對不對我不管的,這樣子的人你想想看,多危險,不能要的。
B9 善衆
雲何善衆?
那麼善知識、善親厚講完,還有善衆,住在大衆裏邊怎麼辦?
此明依止僧團廣衆同學之道也。前依學修次第程位立說,此依所學五法蘊分類立說。故雲:
“此明依止僧團廣衆同學之道”,講是講得很仔細,不曉得我們能不能做呢,這個是一個問題。這不是講法相了,這是講行持,我們學了之後就要能行持上把它做出來。所以你們討論,要討論到你看大家,你做了多少,我做了多少,要這樣子看,你還有哪麼地方不夠,我哪地方還有不足,這樣子互相促進,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善衆”,依止僧團裏邊我們要怎麼做呢?互相廣衆同學之道,在僧團裏邊,很多同學,那麼我們再互相怎麼相處的道。“前依學修次第程位立說”,前面的善知識、善親厚,根據學修的次第,他的水平高低而分的。“此依所學五法蘊分類立說”。這裏是依學的內涵,就是五法蘊來分的。那麼一個是程度的高低,一個是法的不同來分。“故雲”,所以說他下邊就說了:
C1 依持戒人
若依持戒人,學持戒,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解彼。
那麼就是五法蘊,你要學戒的,那麼找那些持戒的人,跟他就學戒,學的時候,這個下面幾條很要緊,如果沒有這麼下邊幾條的話,你學不到的。你學學,就感到他還不如我了,要他來跟我學了,那麼好了,就完了。你要“心向彼”,還要“尊上彼”,要“傾向彼”,要“解彼”,要幾個條件,這個才能夠作到學戒的得益。
依持戒人學持戒者,戒同、見同、學同、意志不乖、容易進道。
“依持戒人學持戒者”,爲什麼要依了持戒的人學戒呢?因爲他是“戒同”,因爲我們兩個都是要學戒的,假使都是《四分律》,那麼可以向他,他是上座,跟他學。那麼“見同”,見也是相同的,依戒定慧當中重視戒的,戒是下手的第一個道,這是前面講得很多了。那麼“學同”,學的也是《四分律》,相同的。“意志不乖”,我們的心的想法也不是違背的,沒有矛盾的。這樣子的人,互相學習,當然容易進道。如果說,你是要持戒,他要參禅,他參禅的人一般都不講戒的,他晚上吃包子,他不管的。這個我們就講不攏了,“你怎麼吃包子來了呢?”他說,“我參禅麼,就要吃包子的。”那麼怎麼辦呢?所以說持戒人學要持戒,這樣子是相同的,各方面都同的,容易進道。
心向彼者,端意向彼宗義,法向、法類、法次、法行,如如不背。
尊上彼者,如是宗義法行等,見爲最勝,無上無過,勤敏行之。
傾向彼…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