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的亲厚的朋友这是最最最好的,能谏,你做了不对的过失了,他跟你说,可以改过;如果见过不说,这个幷不是好朋友,这个跟你是表面上的好。真正好呢,要你向善,向善的话,你有些过失呢,他一定要告诉人你,叫你改过,幷不是说看不起你了,或者是故意给你宣传,叫人家轻视你,是确实要真正地使你向善的修上去,你过失来了把你挡住了,要跟你说的。那么你真正的好朋友就会说了,没有好朋友的,自己做了很大的过失,人家也不跟你说,为什么?你不受谏的,你不受谏的话,人家跟你说一次,你不听的话,以后人家不敢说你了,那么你以后过失再大,人家都不开腔了,那么你过失越来越多都不知道。镜子照自己的很少,这个日常法师经常说的,学了《广论》之后幷没有把自己照到,看到自己怎么样的不够,却是照人家,看到整个的世界都是妖魔鬼怪,那么你自己呢?你自己实际上比妖魔鬼怪还要妖魔鬼怪,但是他以为自己是个圣者,其他的都不如他,那么就是我慢贡高就来了,这也没有好朋友了,世间上什么人都不如他的话,他没有善亲厚了。这是为什么要有善亲厚呢,就是这些关系。
C5 总明善知识善亲厚之道
若善知识,若善亲厚,随顺、不离、相亲近,是谓善知识、善亲厚。
“若善知识”,这是总结,善知识也好,善亲厚也好,都要“随顺、不离、相亲近,是谓善知识、善亲厚”。
随顺者,顺佛教言及一切善说亲近方便之法,及随时随处随顺知识善友之意志行相而行。
要随顺,“顺”,这个顺不是顺了他的习气烦恼,假使这个朋友爱吃酒你要随顺,陪他吃酒去,那要不得了。随顺佛教的,“顺佛的教言及一切善说亲近方便之法”,佛的教跟佛所说的亲近的一些方法,这个叫“顺”。“及随时随处随顺知识善友之意志行相而行”,随时随处都要随顺自己的善知识善友的意志,顺了他做,就是说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有的人总是要听我的,不听你的,这样子你永远没有好朋友的。我们要有朋友的话就是要顺人家的,我们自己的都是我执,你放弃一点我执就多得一个朋友,如果你我执不放的,你是孤夫寡人了,你就没有跟你亲近的人了。
不离者,不作井蛙,蝶性,顺自偏小之见,及暂依便去,不得精蕴法益,应学如鹏如蜂,所见广远,能取精华成蜜。
(11A)“不离者,不做井蜗(《基本三学》中是“蛙”字),一般是井蛙,这么井蜗也可以,蜗是蜗牛“蝶住(《基本三学》中为“性”字),顺自偏小之见,及暂依便去,不得精蕴法益”。那么我们说随顺善知识不离的话,不离就是要避免两个过失,井蜗或者井蛙,就是井里的青蛙,它坐井观天,只看到一点点,只顺了自己的偏小之见,还是光看自己的,自己的见地很小,你亲近善知识,不放弃自己的成见,就是井里的青蛙一样,看天只有这么大,一个圆圆的一块块,没有得到善知识的好处。还有“蝶住”,蝶住就是说给他交朋友,或者依止,一下儿走掉了,今天这里住两天,明天那里住两天,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蝴蝶我们去看看它,飞来飞去,飞来飞去,这个花上停一下,那个花上停一下,那个都是得不到好处的。“井蛙”呢,自己的我执,没有放下;“蝶住”呢,虽然依止人家,但是时间太短,得不到好处。总不能“精蕴法益”,对于这个法的益处,不能很精地把它吸收过来,“蕴”是藏。
那么这两个不对的,反过来要学两个好的,“应学如鹏如蜂”,鹏呢,大鹏鸟,高瞻远瞩,它“所见广远”,它不是在井里边看天,它是飞到空中去看天,那就是无边际的都看到。那么还有蜜蜂,“能取精华成蜜”它并不是说像蝴蝶一样花上停一下就走了,它花里边停在那里干什么?取这个蜜,它花里的精华采集过来,去造蜜去的,它并不是游览,它是参学。我们这个现在朝山的人也是分两类的,现在大部分都是游览,游山玩水,这些是没意思的,叫“蝶住”,像蝴蝶一样,这里飞飞,那里飞飞,一点益处也没有得到。要像蜂一样,就是参学,要得好处的,你参学一个善知识,你要在他手下得了好处了,然后,他的好处得到了之后再走,好处没有得到,像蝴蝶一样,“总算是我这里也住过了,我那里也住过了,我参学了很多”,你参什么呢?就是游览得很多,就完了。
相亲近者,晨夕聚首,三业相亲,观摩得益,以此所缘增上缘故,难变不难,易更容易,快能成办一切事,入一切道。但必长久相依,无间增上,乃能成熟最初因心,善能致果,是名善知识善亲厚之道。
“相亲近者”,什么叫相亲近呢?“晨夕聚首”,每天都看到,早上晚上都碰到的,“三业相亲”,戒、定、慧,身、口、意,互相亲近,互相观摩。“观摩得益”,互相地观摩,就是说,你取我的好处,我取你的长处,互相观摩得益处。“以此所缘增上缘故”,这是所缘缘,增上缘的,所缘缘、增上缘我们在《二十唯识》都学过了,对方是我们的所缘缘,也是我们修行得益的增上缘,这样子,以这样子的方式去亲近,那得好处了。“难变不难”,以这样子的缘故,难的也不难了,容易的更容易了。如果没有善知识互相碰头,互相观摩,那么说难的也很为难,就停下来不干了,容易的好象看起来也不是太容易。
那么善知识、善友的好处就是这样子。“快能成办一切事”,那就一切事情,不但能够成就,还能很快地成就。我们说有的人学加行很快地成就,一个一个一个,乃至很多,几个十万,但是有的人,搞了很多年,问他你修了几个加行,一个也没有修成功,修了第一个加行,修了两万、三万,时间倒也四、五年了,这个就是说,没有得善知识好处,你呆在僧团里边,用功的人很多,你怎么不去观摩他呢?他怎么用功,你为什么不向他学习呢?这个呢你就要自己问自己了。“入一切道”,很快地就能成就一切事,也能够入一切的道。
但是必要“长久相依”,就是说你不要跟蝴蝶一样,暂住一下就走了,时间要长一点。“无间增上”,无间地互相增上,“乃能成熟最初因心”,最初的发心都是好的,但是你亲近善知识,或者善友,时间太短了,你没有不断地无间地去增上你的心,那么初心虽好,后来就退掉了。如果这样子做,能够成熟最初的因心,“善能致果”,乃至达到,所需要的,所希望的果也能得到。这是善知识,善亲厚的道是如此。
那么这一点就是我们说善亲厚,要好得很,讲江湖义气,你人家欺负你,我跟你拼命,我跟你打人去,这个要不得,这个跟道完全背道而驰。在僧团里边,绝对不能讲江湖义气,个人感情,我们不要情,我们是从理上的,我们的亲厚是三业,是道上的亲厚,不是说感情上的亲厚,更不是江湖义气的结党、斗争这一类的东西。在社会上讲江湖义气好象是个好事情,在僧团里边,绝对不要,这是破僧的。讲江湖义气就是说不管是非的,只要我跟你要好,我给你拼命都可以,至于你对不对我不管的,这样子的人你想想看,多危险,不能要的。
B9 善众
云何善众?
那么善知识、善亲厚讲完,还有善众,住在大众里边怎么办?
此明依止僧团广众同学之道也。前依学修次第程位立说,此依所学五法蕴分类立说。故云:
“此明依止僧团广众同学之道”,讲是讲得很仔细,不晓得我们能不能做呢,这个是一个问题。这不是讲法相了,这是讲行持,我们学了之后就要能行持上把它做出来。所以你们讨论,要讨论到你看大家,你做了多少,我做了多少,要这样子看,你还有哪么地方不够,我哪地方还有不足,这样子互相促进,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善众”,依止僧团里边我们要怎么做呢?互相广众同学之道,在僧团里边,很多同学,那么我们再互相怎么相处的道。“前依学修次第程位立说”,前面的善知识、善亲厚,根据学修的次第,他的水平高低而分的。“此依所学五法蕴分类立说”。这里是依学的内涵,就是五法蕴来分的。那么一个是程度的高低,一个是法的不同来分。“故云”,所以说他下边就说了:
C1 依持戒人
若依持戒人,学持戒,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解彼。
那么就是五法蕴,你要学戒的,那么找那些持戒的人,跟他就学戒,学的时候,这个下面几条很要紧,如果没有这么下边几条的话,你学不到的。你学学,就感到他还不如我了,要他来跟我学了,那么好了,就完了。你要“心向彼”,还要“尊上彼”,要“倾向彼”,要“解彼”,要几个条件,这个才能够作到学戒的得益。
依持戒人学持戒者,戒同、见同、学同、意志不乖、容易进道。
“依持戒人学持戒者”,为什么要依了持戒的人学戒呢?因为他是“戒同”,因为我们两个都是要学戒的,假使都是《四分律》,那么可以向他,他是上座,跟他学。那么“见同”,见也是相同的,依戒定慧当中重视戒的,戒是下手的第一个道,这是前面讲得很多了。那么“学同”,学的也是《四分律》,相同的。“意志不乖”,我们的心的想法也不是违背的,没有矛盾的。这样子的人,互相学习,当然容易进道。如果说,你是要持戒,他要参禅,他参禅的人一般都不讲戒的,他晚上吃包子,他不管的。这个我们就讲不拢了,“你怎么吃包子来了呢?”他说,“我参禅么,就要吃包子的。”那么怎么办呢?所以说持戒人学要持戒,这样子是相同的,各方面都同的,容易进道。
心向彼者,端意向彼宗义,法向、法类、法次、法行,如如不背。
尊上彼者,如是宗义法行等,见为最胜,无上无过,勤敏行之。
倾向彼…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