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若事若人,若法若行,悉皆俱喜随行,倾意佐助,顺彼不逆,令其事成。
解彼者,若见彼所作非随法行,不即生疑,应求彼之密意,若能了知彼密意者,可获甚深之慧见,妙行善巧;若再再审知,非如法,不随顺法,应当委曲方便,令知令改。
但是学习的时候就是要自己要有下边的几个条件。“心向彼者,端意向彼宗义,法向、法类、法次、法行,如如不背。”他的宗义,他的道理,宗旨的道理,不要违背,他的向,他的归向,他的分类,品类,他的学的次第,他的随法的行,行持,都不要跟他违背。“向彼”,两个要顺的。随顺他的,不要跟他违背的,这才能学得到。如果说尽看他的错处,心里是不向彼的,那就是学不到了。
“尊上彼者”,不但是随顺,还要恭敬。“如是宗义法行等” ,就是前面的宗义,法向、法类等等,“见为最胜”,如果你说他的也不过如此,那就没有尊重心,那也学不到了,要看他这个是最殊胜的,“无上无过”,最高上的,再没有超过的,这样子才肯学了,你感到他不过如此,那么我也就不想学了,而这一条很难得做到。
“倾向彼者,若事若人,若法若行,悉皆俱喜随行”。“倾向彼”就是心向着他的,做事情也好,人也好,法也好,事也好,他做的都倾向彼,对他有随喜心了,都有随喜心。“倾意佐助”,假使做那个事情,你非常随喜,他一个人做了很吃力,你帮他做,或者修行,或者说做工,或者做什么,等等,都是一样的。“顺彼不逆”,不但是顺着他,还是帮助他,“令其事成”,这个事情,可以赶快成功。就是说一个人力量不够的时候,你要随喜心,赞助他,使他事情能很快地做到。这个“倾向彼”必定对他有敬重,对他爱戴才做得到,否则的话,“我自己也忙得很,他的事情,他自己去了,不关我的事”,这样子说了。
那么“解彼者”,这一条更难。“若见彼所作”,(这个一点不要,“若见彼所作”,要点一下)“非随法行”,假使看到他做的,你认为根据你所知道的,这个是非随法行,就是不合法的,“不即生疑”,不要马上生怀疑,“这个人不对头,我不去睬他了”。“应求彼之密意”,要去追求他为什么那样做?可能有密意的。“若能了知彼密意者,可获甚深之慧见,妙行善巧”,那么假使能够知道他这个事情怎么故意这么做,心里有其他一个秘密的意思在里面,那么你假使把他的秘密意思看出来了,那你可以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甚深的智慧,那些可以学到。碰到这些事情就是要故意这么做一下,那可以得到好的效果,那个甚深的慧见、妙行善巧等等,可以学到很多的善巧,学到很深的智慧。那么这是说不要马上就怀疑,不要马上就否定。
假使你“再再”地“审知”,不断地是去考察研究,确实知道他是非法,没有密意的,“不随顺法”,是不合法的,那么你也不要呵斥,要“委曲方便,令知令改”,要以方便的方式使他知道错误,使他改正,不要一下子,一棒子打过去,他受不了,他就不但不改了,反而要强调了。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帮助人,使他改掉呢,要一个方便,使他能接受的方便,才改得了,如果你要使他发脾气,使他退道,那是很方便,你只要几顿臭骂好了,他决定退道了,他这个人受不了,那就退了。那么我们这是要挽救人,还是要害人呢?当然是就要看了,我们有没有方便善巧。有的时候心倒是很好的,想挽救他,方便善巧没有,“哇”,一顿骂,骂了之后,他受不了了,走掉了,走掉了,他到其他地方更糟糕了,就堕落了,这一辈子,那就没有救他,害了他。所以我们真正要帮助一个人呢,还要委曲的方便善巧,他错了之后,要方便要委曲,就是不要直截了当地给他一棒子打过去,使他慢慢地知道错误,改过来。这是学戒的人。
C2 依定人
若依定人,学定,乃至彼解脱知见人,学解脱知见,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解彼,是谓善众。
如是等义,悉同上解。
那么定也一样。“若依定人,学定,乃至彼解脱知见人,学解脱知见。”五法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同类的相学,依修定的人学定,依慧的人学慧,依解脱的人学解脱,依解脱知见的人学解脱知见,还都是要“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解彼”。这样子做呢,“善众”。这样做绝对不会起矛盾。
我们说僧团,大家都知道,和合叫僧团,僧伽,是和合众,里边有六个和,见和、利和、戒和等等,大家都背得很熟,但真正是不是和呢?却不一定。这个脾气很大,人家惹一下子就冒火了,或者就心里是不耐烦了,有的人很内向,虽然没有发脾气,但是心里总是一个疙瘩,难过得很,受不了的,就悄悄就跑掉了,这些就是不和的表现。那我们要如何之和呢?最大的关键还是克制自己。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执,就是海公上师说的每一个人都有刺的,这个刺,你刺我,我刺你,大家刺得很痛了,都要发脾气,都是要发泄。那么你就是磨,互相地磨,把刺磨平了,那么就好受一些了。哪里去磨呢?人多才磨得掉。你说你一个人才出了家,要住茅棚了,你这个刺非常锋鋭,从来没有磨过,那一碰到一件事情,就要刺人的,那这个我慢就高得不得了,所以说初学的人不能住茅棚,不能单个住,一定要僧团里住,僧团里磨练磨练,磨得自己心平气和了,那才是说第二个闭关的话。没有这个,粗的烦恼都没有磨掉,你说要闭关,要断细的烦恼,这个是做梦的话,而且要出魔,出魔障的,这个《慧行刻意》就有的,初学的人不要来不及去闭关、住山等等。
这里“善众”,就是说总的规矩就是我们交朋友呢,亲厚了什么,都是从道义上去交,不是从感情,不是倚仗势力,结党营私等等,都不是这一些。如果结党营私,以我执的方式去交朋友,跟世间法一样了,那是烦恼的事情,跟戒定慧就合不上。
B10 摄诸根门
云何摄诸根门?
诸根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门通出入,内受外触,万马奔腾,由此发生一切善不善法,令心随境不定,依情造作种种颠倒错失之主见,若求定心,必先护根门,不入颠倒。如何护摄耶?
那么下面我们说是要讲的,前面我们《定道资粮》都讲过的,“摄诸根门”。“诸根者,六根”。“根”是什么呢?“增上义”,这个是《俱舍》讲的,我们以前抄过的,又是生长门义。六根六触产生这个识,识从六根六触里产生出来的,生长,根是一个门,我们这个六根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就生触,触就生受,受里边有好的、有不好的,就追求了,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排斥,一切烦恼就生起来了。这个“六根”,是总的一个门,我们的一切烦恼就是六根里边产生的。“诸根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门”呢?什么叫“门”呢?“通出入”的,就是我们的这个门进出什么东西呢?就是“内受外触”,外边这个门,生了色之后,就生触,对外境碰到就要生触,生了触之后就要生受, 那么“万马奔腾”,这个就要产生各式各样的苦乐受,追求,排斥,矛盾,斗争,都要来了,这个门里边就“万马奔腾”起来了。“由此发生一切善不善法”,因为产生受之后,就是顺的、好的就是要追求、贪着,不好的就是要斗争、矛盾,这个要消灭了,各式各样的,善不善法都来了。“令心随境不定”,从这个六根门处,心抓了这个境不断去追求。“依情造作种种颠倒错失之主见”,依了自己的情就是我们的习惯,烦恼习气,不依我们的佛的教的理智来从事,依我们的感情,就是习气,所以感情不是好东西,就是习气烦恼,依这样子习气烦恼来造作种种颠倒错失的主见,我执、主观,这样子做就做了很多烦恼,造很多罪。
“若求定心”,假使我们心要求……,这个不要忘记,我们是讲禅定品,要把心定下来的话,第一个要护根门,不要去到颠倒的里边去,那么就是这个门要好好保护,不要把那个流于到烦恼的有漏上去。
C1 护眼根
若比丘,眼见色,不取色相,能起眼根者,摄令不放逸。
那么如何保护呢?那这个我们也前面讲过的。“若比丘,眼见色,不取色相,能起眼根者,摄令不放逸”。就是眼睛见了色,不要执着他的好、不好那些相,就是前面说的,眼根见色是现量,没有什么执着的,那么同时的意识见的时候也是现量,也不执着的,但是第二刹那的意识——分别意识来了,他就执着了,计度分别、随念分别都来了,跟比较,跟前后观察,这个好不好,对自己顺不顺,等等的,这些事相一来,那就取了这个相,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是排斥、消灭等等。那么眼见色不要取色相,这个不容易的。“能起眼根者”,能够起眼根的那些东西,摄住,不要给他流到外境去放逸去。那么下面就是仔细讲这一句话了。
由六入引触生受,受复缘爱,由爱无明,引发取持,能令眼根再再沾附不息,不觉不知,流入识行,乃至造作生死苦业。若能先明此理,觉知收管,令不放逸,使心不流,流则返回,是为胜上。若还不能,必当
“由六入引触生受” ,这是十二因缘的问题,六入就是六根,生了色之后,就要产生触,我们说十二因缘,六入引触,触生受,受缘爱等等。那么这个由六根引生这个触,触就生受,苦乐受,因为苦乐受的话,里边就生爱,爱里边就包括瞋,顺的贪,就生贪、爱,不顺的、苦受就要生瞋。“由爱无明,引发取持”,“爱”、“无明”都是烦恼,就是“引发取”,就是造业,“取持”,“持”这个也是造业的意思,就是海公上师说就是有支,取有。那么因为有烦恼,产生这个取着,产生造业,“能令眼根再再沾附不息”,能使这个眼根再沾在这个境上不肯走,就像苍蝇围绕着一个好吃的东西,它就是你赶也赶不走…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