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若事若人,若法若行,悉皆俱喜隨行,傾意佐助,順彼不逆,令其事成。
解彼者,若見彼所作非隨法行,不即生疑,應求彼之密意,若能了知彼密意者,可獲甚深之慧見,妙行善巧;若再再審知,非如法,不隨順法,應當委曲方便,令知令改。
但是學習的時候就是要自己要有下邊的幾個條件。“心向彼者,端意向彼宗義,法向、法類、法次、法行,如如不背。”他的宗義,他的道理,宗旨的道理,不要違背,他的向,他的歸向,他的分類,品類,他的學的次第,他的隨法的行,行持,都不要跟他違背。“向彼”,兩個要順的。隨順他的,不要跟他違背的,這才能學得到。如果說盡看他的錯處,心裏是不向彼的,那就是學不到了。
“尊上彼者”,不但是隨順,還要恭敬。“如是宗義法行等” ,就是前面的宗義,法向、法類等等,“見爲最勝”,如果你說他的也不過如此,那就沒有尊重心,那也學不到了,要看他這個是最殊勝的,“無上無過”,最高上的,再沒有超過的,這樣子才肯學了,你感到他不過如此,那麼我也就不想學了,而這一條很難得做到。
“傾向彼者,若事若人,若法若行,悉皆俱喜隨行”。“傾向彼”就是心向著他的,做事情也好,人也好,法也好,事也好,他做的都傾向彼,對他有隨喜心了,都有隨喜心。“傾意佐助”,假使做那個事情,你非常隨喜,他一個人做了很吃力,你幫他做,或者修行,或者說做工,或者做什麼,等等,都是一樣的。“順彼不逆”,不但是順著他,還是幫助他,“令其事成”,這個事情,可以趕快成功。就是說一個人力量不夠的時候,你要隨喜心,贊助他,使他事情能很快地做到。這個“傾向彼”必定對他有敬重,對他愛戴才做得到,否則的話,“我自己也忙得很,他的事情,他自己去了,不關我的事”,這樣子說了。
那麼“解彼者”,這一條更難。“若見彼所作”,(這個一點不要,“若見彼所作”,要點一下)“非隨法行”,假使看到他做的,你認爲根據你所知道的,這個是非隨法行,就是不合法的,“不即生疑”,不要馬上生懷疑,“這個人不對頭,我不去睬他了”。“應求彼之密意”,要去追求他爲什麼那樣做?可能有密意的。“若能了知彼密意者,可獲甚深之慧見,妙行善巧”,那麼假使能夠知道他這個事情怎麼故意這麼做,心裏有其他一個秘密的意思在裏面,那麼你假使把他的秘密意思看出來了,那你可以從這裏學到很多東西,甚深的智慧,那些可以學到。碰到這些事情就是要故意這麼做一下,那可以得到好的效果,那個甚深的慧見、妙行善巧等等,可以學到很多的善巧,學到很深的智慧。那麼這是說不要馬上就懷疑,不要馬上就否定。
假使你“再再”地“審知”,不斷地是去考察研究,確實知道他是非法,沒有密意的,“不隨順法”,是不合法的,那麼你也不要呵斥,要“委曲方便,令知令改”,要以方便的方式使他知道錯誤,使他改正,不要一下子,一棒子打過去,他受不了,他就不但不改了,反而要強調了。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幫助人,使他改掉呢,要一個方便,使他能接受的方便,才改得了,如果你要使他發脾氣,使他退道,那是很方便,你只要幾頓臭罵好了,他決定退道了,他這個人受不了,那就退了。那麼我們這是要挽救人,還是要害人呢?當然是就要看了,我們有沒有方便善巧。有的時候心倒是很好的,想挽救他,方便善巧沒有,“哇”,一頓罵,罵了之後,他受不了了,走掉了,走掉了,他到其他地方更糟糕了,就墮落了,這一輩子,那就沒有救他,害了他。所以我們真正要幫助一個人呢,還要委曲的方便善巧,他錯了之後,要方便要委曲,就是不要直截了當地給他一棒子打過去,使他慢慢地知道錯誤,改過來。這是學戒的人。
C2 依定人
若依定人,學定,乃至彼解脫知見人,學解脫知見,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解彼,是謂善衆。
如是等義,悉同上解。
那麼定也一樣。“若依定人,學定,乃至彼解脫知見人,學解脫知見。”五法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是同類的相學,依修定的人學定,依慧的人學慧,依解脫的人學解脫,依解脫知見的人學解脫知見,還都是要“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解彼”。這樣子做呢,“善衆”。這樣做絕對不會起矛盾。
我們說僧團,大家都知道,和合叫僧團,僧伽,是和合衆,裏邊有六個和,見和、利和、戒和等等,大家都背得很熟,但真正是不是和呢?卻不一定。這個脾氣很大,人家惹一下子就冒火了,或者就心裏是不耐煩了,有的人很內向,雖然沒有發脾氣,但是心裏總是一個疙瘩,難過得很,受不了的,就悄悄就跑掉了,這些就是不和的表現。那我們要如何之和呢?最大的關鍵還是克製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執,就是海公上師說的每一個人都有刺的,這個刺,你刺我,我刺你,大家刺得很痛了,都要發脾氣,都是要發泄。那麼你就是磨,互相地磨,把刺磨平了,那麼就好受一些了。哪裏去磨呢?人多才磨得掉。你說你一個人才出了家,要住茅棚了,你這個刺非常鋒鋭,從來沒有磨過,那一碰到一件事情,就要刺人的,那這個我慢就高得不得了,所以說初學的人不能住茅棚,不能單個住,一定要僧團裏住,僧團裏磨練磨練,磨得自己心平氣和了,那才是說第二個閉關的話。沒有這個,粗的煩惱都沒有磨掉,你說要閉關,要斷細的煩惱,這個是做夢的話,而且要出魔,出魔障的,這個《慧行刻意》就有的,初學的人不要來不及去閉關、住山等等。
這裏“善衆”,就是說總的規矩就是我們交朋友呢,親厚了什麼,都是從道義上去交,不是從感情,不是倚仗勢力,結黨營私等等,都不是這一些。如果結黨營私,以我執的方式去交朋友,跟世間法一樣了,那是煩惱的事情,跟戒定慧就合不上。
B10 攝諸根門
雲何攝諸根門?
諸根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門通出入,內受外觸,萬馬奔騰,由此發生一切善不善法,令心隨境不定,依情造作種種顛倒錯失之主見,若求定心,必先護根門,不入顛倒。如何護攝耶?
那麼下面我們說是要講的,前面我們《定道資糧》都講過的,“攝諸根門”。“諸根者,六根”。“根”是什麼呢?“增上義”,這個是《俱舍》講的,我們以前抄過的,又是生長門義。六根六觸産生這個識,識從六根六觸裏産生出來的,生長,根是一個門,我們這個六根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就生觸,觸就生受,受裏邊有好的、有不好的,就追求了,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排斥,一切煩惱就生起來了。這個“六根”,是總的一個門,我們的一切煩惱就是六根裏邊産生的。“諸根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門”呢?什麼叫“門”呢?“通出入”的,就是我們的這個門進出什麼東西呢?就是“內受外觸”,外邊這個門,生了色之後,就生觸,對外境碰到就要生觸,生了觸之後就要生受, 那麼“萬馬奔騰”,這個就要産生各式各樣的苦樂受,追求,排斥,矛盾,鬥爭,都要來了,這個門裏邊就“萬馬奔騰”起來了。“由此發生一切善不善法”,因爲産生受之後,就是順的、好的就是要追求、貪著,不好的就是要鬥爭、矛盾,這個要消滅了,各式各樣的,善不善法都來了。“令心隨境不定”,從這個六根門處,心抓了這個境不斷去追求。“依情造作種種顛倒錯失之主見”,依了自己的情就是我們的習慣,煩惱習氣,不依我們的佛的教的理智來從事,依我們的感情,就是習氣,所以感情不是好東西,就是習氣煩惱,依這樣子習氣煩惱來造作種種顛倒錯失的主見,我執、主觀,這樣子做就做了很多煩惱,造很多罪。
“若求定心”,假使我們心要求……,這個不要忘記,我們是講禅定品,要把心定下來的話,第一個要護根門,不要去到顛倒的裏邊去,那麼就是這個門要好好保護,不要把那個流于到煩惱的有漏上去。
C1 護眼根
若比丘,眼見色,不取色相,能起眼根者,攝令不放逸。
那麼如何保護呢?那這個我們也前面講過的。“若比丘,眼見色,不取色相,能起眼根者,攝令不放逸”。就是眼睛見了色,不要執著他的好、不好那些相,就是前面說的,眼根見色是現量,沒有什麼執著的,那麼同時的意識見的時候也是現量,也不執著的,但是第二刹那的意識——分別意識來了,他就執著了,計度分別、隨念分別都來了,跟比較,跟前後觀察,這個好不好,對自己順不順,等等的,這些事相一來,那就取了這個相,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是排斥、消滅等等。那麼眼見色不要取色相,這個不容易的。“能起眼根者”,能夠起眼根的那些東西,攝住,不要給他流到外境去放逸去。那麼下面就是仔細講這一句話了。
由六入引觸生受,受複緣愛,由愛無明,引發取持,能令眼根再再沾附不息,不覺不知,流入識行,乃至造作生死苦業。若能先明此理,覺知收管,令不放逸,使心不流,流則返回,是爲勝上。若還不能,必當
“由六入引觸生受” ,這是十二因緣的問題,六入就是六根,生了色之後,就要産生觸,我們說十二因緣,六入引觸,觸生受,受緣愛等等。那麼這個由六根引生這個觸,觸就生受,苦樂受,因爲苦樂受的話,裏邊就生愛,愛裏邊就包括瞋,順的貪,就生貪、愛,不順的、苦受就要生瞋。“由愛無明,引發取持”,“愛”、“無明”都是煩惱,就是“引發取”,就是造業,“取持”,“持”這個也是造業的意思,就是海公上師說就是有支,取有。那麼因爲有煩惱,産生這個取著,産生造業,“能令眼根再再沾附不息”,能使這個眼根再沾在這個境上不肯走,就像蒼蠅圍繞著一個好吃的東西,它就是你趕也趕不走…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