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到一个四证净,就是说对佛法僧跟戒(无漏戒)得到亲自证到他的清净的信,就是说证到他们的真实性了,那么这个信是坚固的信了,在没有见道之前不坚固的。
我们经常说叫大家就是皈依之后要修这个四皈依,坚固我们的信心,因为我们的信心在没有见道之前都是不坚固的,会退的,那么就靠佛的法,三宝的加持,使我们的信心坚固下来,这是一个方法。那么到了见道的时候,亲自证到三宝的真实性了,三宝的功德都亲自证到了,这个信心坚固了,人家再怎么劝,外道再怎么搞,不会失去信心。我们说阿难,受那个什么外道的邪咒呢,虽然说他暂时有点迷的样子,但是他信心是不退的,因为他证了初果以上,见了道之后信心不会退的,不会去做坏事。
那么这是讲坚信人。那么坚信人呢,他们因为是从信而入,这么他们自己讲得拢,都是讲信的。
C3 坚法人
坚法人,是坚法人善亲厚。
坚法人,都是讲思惟、思考,都要独立思考的,那么他跟坚法人才讲得拢,作善亲厚。什么叫坚法人?
坚法人者,随法行人,由彼依法,随法行故,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依有缚法,随解脱法行;依有系法,随离系法行,由慧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慧故,若闻他劝,为商为农、为出家等,乃至学经学禅,修定修慧,彼便思察,应作不应,能作不能,有无宜便,审思察已,然后作之,彼由渐次修圣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剎那,名随法行,此称坚法人,谓由修证,得法坚定故。
如是乃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
“坚法人者”,就是“随法行人”,“随法行”。“由彼依法,随法行故”,他不是随信的,跟了法来做的,随顺法而行的。“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在没有见道之前我们修的法都是有漏的,那么但是我们的方向是随顺向着无漏的法进的。我们说般若,就是说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乃至实相般若,前面两个都是有漏的,到实相般若才是无漏的,但是我们依了前面的文字跟那个观照的般若,才能进入无漏的实相般若。那么这里边也就是有为解脱跟无为解脱的一个例子,以观照般若正在观修的时候是有为法,但是证到的实相就是无为法,等你证到了,那就证到无为的解脱了。那么这里就是说,“依有漏法”,还没有见道之前,但是方向呢顺了那个无漏法的这样子修行的,“依有缚法”,依烦恼所系缚的法,“随解脱法行”,随顺了这个解脱的法而修行的,“依有系法”,三界所系的法,“随离系法行”,随顺了离系的,脱离三界的那个法而行的,那么总的来说就是有漏的跟无漏的关系。
“由慧为先”,一个是信为先,一个是智慧的为先,“得入圣道”,他的入圣道是以智慧而入的,不是随人家的信而入的。“如是种类补特伽罗”,这一类的补特伽罗,他“从本以来”,就是从无始以来他的智慧要强一点。听到人家的说,“若闻他劝”,假如人家劝他,你这个人最好是做生意好,或者做农夫好,或者是出家好,或者做学问、学经好,或者修禅好,或者修定修慧等等,他听了之后,他幷不是马上就相信了,“彼便思察,应作不应”,他就自己要考虑了,你叫我做商人,我倒要考虑考虑了,做商人好不好,他想想某些人做商人固然发财了,但是很多人做生意破产了还坐监狱去了,他说我不干,我不做,你怎么劝,我不去。那么有些人劝他做农,做农民,他就想想农民圈在一个土地上,什么知识都不够,他有大的志气,就不愿意做农民了,他要去念书去了,等等,这是他自己有考察的力观察力,他该做不该做,他自己会决定。“能作不能”,能不能做,假使他这个人,人家叫他做生意,他很老实,他自己感到我这么一个老实的人做生意肯定不会赚钱的,他就不去做。那么这些就是他自己要考虑自己的问题。“有无宜便”,这样子做是不是方便。他经过他自己的观察之后,思惟观察之后,然后决定做不做,所以他以智慧来决择一切问题的。
“彼由渐次修圣道加行”,他也是这样子人家劝了之后,他幷不是一定不相信,他仔细地观察之后,感到出家好,他就出家了,感到学经好,就学经了,这样子慢慢地修,修到圣道的加行。(这里前面的这个坚信人里边,“乃至渐次修道加行”可能掉个“圣”字,因为修道、加行两个不大讲得通,修道是见道以后的事情,“修圣道加行”,这个是对的。那么我们大家还是写一个“圣”,摆在旁边,注一个“圣”在一边。圣道的加行,幷不是修道。)修圣道的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那么加行么,暖、顶、忍、世第一,从暖到顶、然后到忍,然后到世第一,到世第一之后,“无间”,也是一刹那就生起“苦法智忍”,见道第一刹那,就无漏法出来了。这第一刹那就是连续的这个十五刹那都是无漏法,中间不夹杂东西的,所以说见道的人不会见了一半死掉了,不会的,见道这十五刹那里边不会死的,决定是要见完的,这十五刹那,从连续的,很快,一刹那是极快极短的时间,一切法一生一灭这个就是一个刹那的时间,那就是很微细的,这十五刹那连续,见道,就见完了。这个时里呢,在见道的时候这一种根性的人叫“随法行”,这里叫坚法行。对那个法产生坚固的信心了,这个叫坚法行,不但是随,而且是坚定的。“谓由修证,得法坚定故”,他自己修证之后对法上的坚定的信起来了,那么我们说见道呢,四证净,对佛、法、僧(三宝),跟那个戒,它的功德都亲自证到了,那么生起极大的信心,这个信心不可推翻。那么这是都坚定了,所以他信也好,法也好都坚定了。
“如是乃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那么中间须陀洹跟须陀洹善亲厚,斯陀含跟斯陀含的,同等的,善亲厚,乃至阿那含跟阿那含同亲厚。我们看学校里好了,要好的同学都是同班级的,没有说幼儿园的学生跟小学六年级的很要好,或者是五年级的跟三年级的很要好,不大会的。总是最要好的还是同班的,同班的而且都是学问都差不多的,皮的不想学的,跟皮的要好,学问好的又跟学问好的要好,基本上都是这样子。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些妒嫉心重的,学问好的跟学问好的就不要好,为什么?妒嫉,这个就不好了。我们佛教里边当然不讲妒嫉,所以说同等的作善亲厚。
C4 乃至阿罗汉
乃至阿罗汉,是阿罗汉善亲厚。
若初心凡夫,与罗汉为友而作亲厚,得益不多,或生疑虑、怖法、贡高,以此之故,自类相同而作亲厚。
“乃至阿罗汉”,从见道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初二三果,“乃至阿罗汉”,中间就略掉了,“是阿罗汉善亲厚”。“若初心凡夫,与罗汉为友而作亲厚”,这个海公上师就说了,程度不等的,你跟他友好,幷不能一定说得好处。“得益不多”,反而得益幷不多。“或生疑虑”,因为他做的事情水平比你高,他做这个事情你不理解,他有密意的你不知道,反而产生怀疑。或者“怖法”,他是水平很高的,他可以很精进,不倒单,不吃饭等等,你看了都害怕,甚至菩萨道的人头目脑髓都牺牲的,凡夫看了之后,吓死人了,要把头也砍下来了,他不敢做的事情。那么还有“贡高”,他贡高就是什么呢?你跟那个水平高的人,要好之后,在其他的人面前就吹嘘自己了,“我跟什么什么人是非常要好的”,把自己抬高了,自己本来没功德,借人家的功德抬高自己,这个贡高的心就不好。“以此之故,自类相同而作亲厚。”因为这个原因,水平不同的相亲近呢,得益幷不多,那么反而会生一些害处,所以说一般是同等的人相亲厚。
那么海公上师也举了一个例,他说我们在世间上,有些人也是专门攀缘那些功德高的高僧大德,给他攀缘,那么这样子,也是产生贡高了,那么你虽然是给他攀缘很多,但是他水平很高,他讲了很多东西你又听不懂,而自己却是对外说,我是对某某法师某某什么人非常要好的、非常亲近的,甚至于经常书信往来,把他的信给人家看,你看这是某某法师给我的信等等等等,这是抬高自己,像这一类的不是得到善亲厚的好处了,反而从烦恼出发,为求名利了,这是不好的。
如是等自共亲厚,是名善亲厚。
自己相同类的互相亲厚。那么我们说宗大师“为胜为导近行作成就”,“近行”幷不是显得很高的,就跟我们凡夫差不多,但是比我们高一点,这样子你才可以向他学习,如果他显得很高,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哎呀,这是菩萨做的事情,我们是凡夫,就算了”。他也是现得跟我们差不多,那么我们有这个志向,可以向他学习了。
自共亲厚者,自与亲厚,自常亲厚,自向亲厚,自求亲厚,不待他来亲厚,自作亲厚。如何亲厚者,
“自共亲厚者,自与亲厚,自常亲厚,自向亲厚,自求亲厚”,都要主动。你跟他亲近,不要说叫他来跟我要好,我就自己贡高我慢的,不去睬人家。要自己跟他去亲厚,要自己常常的跟他亲厚,那就自己要谦虚,要主动的去向他亲厚,“自向亲厚”,是说主动的向他团结。“自求亲厚”,自己要求亲厚,不要人家来求你。“不待他来亲厚”,这个就是说要自觉地去做,含笑先语等等,经常这样说的,你要先跟人家打招呼,不要人家打了招呼了,我才睬他,人家不打招呼我就不睬他等等,这个就是亲厚的对立面。要亲厚,要自己谦下,对人家要表示亲厚的状态,然后人家才跟你好亲厚。
那么我们说这里海公上师也说了一个,假使你没有亲厚的善友的话,第一个,你的戒定慧的功德没有一个专门观摩的对象,就不能得益了,那么再一个,生活上害了病,没有人照顾,再一个你犯了错误也没有人跟你说。…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