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養成之定念,正知微行,應令生用”。我們前面講了很多的修念的方法,這個修念的方法,“微行”就是說潛流,表面上看不到,裏面還在行。假使我們說修定的人,你即使出了定了,你心裏邊定的境界並沒有完全舍掉,你下一次再去坐,入定,他還能入得了。就像那個母雞孵蛋一樣的,它孵在這個卵上,它是把體溫使這個卵能夠發展,但是它去吃東西的時候,或者大小便的時候,它要離開它的窩,它離開的時候,它雖然在找東西吃,或者做其他事情,它心沒有放掉那個蛋,心還是系著。那麼這個就叫微行,這個是比喻,微行就是說你心裏還是系念到那個東西,雖然做其他事情,心還是系。
以前我們五臺山勞動很多,經常要割草,種樹,這麼,海公上師就經常鼓勵我們:你們學了之後,就是在勞動的時候,只要心裏沒有把它放掉,微行還是有,將來你去一做,這個好處還是能得到。這個微行就是說,表面上不在做這個,但是暗裏面暗流還在做,就怕你像老母雞孵蛋一樣的,跑去找東西吃,把蛋忘記掉了,那麼你回來的時候,蛋冷掉了,那就孵不成了,微行斷了就不行了。微行不斷,盡管外面做東西,它到一定時間會回去,回去之後一孵的話,時間久了,蛋就出來了。
下面,這是“護微念”的兩個解釋,一個是在善惡沒有開始之前下工夫,防止不要流落到外境上去,一個是我們養成的定念,就是在做其他的時候,不要放掉,這個微行還是把它保持下去,這個有很大作用的。
D2 解射
二者解射,論雲:若定聖,有報,能斷煩惱,是名射分定。射者,喻也,在定道上用力得力處,治心入定之方便善巧也。
第二,“解射”,這個很難解了。“若定聖,有報,能斷煩惱”,這是原論的文,“是名射分定。”我們說翻譯有古譯跟新譯,玄奘法師以後的是新譯,好懂,玄奘法師以前的古譯是很難懂、很費解。那麼這裏邊從這個文字上看,“若定聖,有報,能斷煩惱”,叫“射分定”。他說這個定,什麼叫射分定呢?他就是說這個定是聖——無漏的,有報——能夠感果報的,同時有斷煩惱作用的,這個我就叫他“射分定”,這是射分定。那麼我們在這個新的翻譯呢,定有叁種,味定,靜定,無漏定,就相當于無漏定,能斷煩惱的定。但是他這個強調射分定,這個射分,就是修止觀的一個用心的方法,這個在新譯裏邊就沒有突出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要得定有善巧的,就像射箭一樣,或者打槍一樣,要正打在靶子上,就是我們心正要在所緣上,有一個善巧方便的,那麼叫“射分”。這個射分定就是能斷煩惱的,也能感果報的。“射”是打個比喻,在定道上用功得力的地方,能夠治心入定的方便善巧,這個就是“射”。那麼這個定就是說要得定的話,心緣于所緣境不動呢,一定有善巧方便的。這是經驗之談,我們學到的是學問,這個經驗之談是要修定的人,每一個人他有不同的經驗,他講的不一定就是他講的,但是都是入定的實際的經驗。
D3 念善成就行
叁者念善成就行,慧行刻意成就之正念定念決定,及解脫法次之願望,已成未成者,善思念之。
“叁者念善成就行”,一切善法都要負擔起來,不要懈怠,要把它憶念到,要把它能夠成就。“慧行刻意成就之正念定念決定,及解脫法次之願望,已成未成者,善思念之。”就是一切法、善業,我們要有一個計劃,把它成就,要把它當作自己的責任把它負起來。《慧行刻意》,這個一本書,它裏邊有成就“正念”、“定念”等等。還有我們要“解脫法次”,就是我們要修解脫道了,要一定的計劃。“願望”就是說這一輩子現在這個時間我們要修什麼,明年的計劃如何,這個每一個時間有一個計劃,這是願望,如法的願望,這是要,整個的規劃,已經成功的,就是已經完成的,沒有完成的都要好好地思惟,就是要把這些善法呢,都要把它成就。
D4 見欲過患
四者見欲過患,欲者虛幻無常,變壞是苦,更縛更深,乃至墮落不起。
第四,“見欲過患”,這是很重要的。你要心不流露出去,一定要知道這個五欲的過患,它的害處,不見害處呢,即使你勉強地把心收住了,還是心裏還憶念著那個東西,見到他的過患了,確實不好,那就能放下了,真正放下了。所以說我們要對一些五欲的境要能放得下的話,經常要觀它的過患,過患不但是後感的報不好,當下就是不好,那麼這樣子你才放得下了。就是說你果報不好,但是當下沒有說它的這個過患,沒有,有的人還會冒險去搞。就是強盜土匪一樣的,他執著財是好的,那麼他就是將來要槍斃也不管的,他要搶的。這個就是如果你知道財是毒蛇,確實壞東西,那麼你搶的心就徹底不會起來了。
那麼財是不是毒蛇呢?那時我們講個公案了,一個農民,看見阿難、佛,看見一個長的金子不要,他說是毒蛇,他就怎麼說了?“這樣的毒蛇,被它毒死也甘心的”,這個心就是說過患就不知道,不知道過患,果然後來給國王抓住了,要殺頭。那是後來的過患,當下的過患他還是不知道。那麼要見過患,要當下的過患知道。假使說貪色的,你要把這個身不淨觀出來,叁十六物,腸就是跟殺了豬一樣的,那個肺泡、心髒這些東西有什麼好看呢?在裏邊大小便充滿的,鼻涕、痰等等,頭發梳得光光的,好象很好看,你把他剪下來,丟到地下,看了都惡心,如果飯裏邊找到一根頭發來,趕快丟掉,哪個要把頭發吃下去?這個都是不好的。合起來好象一個淨相,這個淨相是我們顛倒見,實際上並不淨,我們不淨爲淨,就是我們四顛倒之一。這一些過患要真正知道的話,那就不會流露,但是這些是下工夫的,不下工夫也成就不了的。天然的,你說加持加持我,能夠把欲的過患看出來,你怎麼看出來呢?你要自己下工夫,佛才給你加持。佛的加持就是說給你很早地看出過患來,定中夢中給你加持,這個是有的,但是你自己不下工夫的話,你叫佛給我加持,我能夠見五欲的過患,我就對五欲不貪了,這個你去做夢去了只有。
那麼下邊就是說要知道“虛幻”。“欲者”,一切五欲都是“虛幻無常”的,“變壞”的,都“是苦”的,而且越縛越深,“乃至墮落不起”,最後受苦。那麼我們後頭還有個頌,就是後邊要講的,一切欲,色聲香味觸,不在這個境上,實際上在自己煩惱。阿羅漢,他已經解脫煩惱了,同樣的境在他面前,他根本不動心,再好的色聲香味觸,對阿羅漢是無所謂的,但是你煩惱沒有斷的人就捆住了,就是好的要貪,不好的要瞋,要鬥,甚至要殺等等,都來了。這就是說根本的根子還在煩惱裏面,那麼根子找到呢,就斷煩惱了,是第一個要緊的事情。你把境毀滅掉了,並不等于你煩惱沒有了。我們說,男女之貪,過去的黃門,他是沒有根的,應當是沒有貪了吧,但是從小說裏邊看,曆史上的這個《清宮秘史》等等裏邊看,這些黃門的貪心比一般還重些。所以說這不在境上,是在心裏邊。
D5 常自護意
五者常自護意,護微念,解射,念善成就行,見欲過患,此等諸法,在平時等觀理決擇,臨境攝修護意,乃能有用。
那麼第五呢,“常自護意”,常常要守護自己的心,不要放逸。那麼就是前面的“護微念”,“解射”,“念善成就行”,“見欲過患”,這些要經常提起來觀察。“此等諸法,在平時等觀理決擇”,隨時隨地,都要去觀這個道理。“決擇”就是心裏要起這個抉擇心,使他得到決定的定解。那麼“臨境攝修護意”,碰到境的時候如何攝修?這個我們在《辨識阿含》裏邊都是有很多攝修心要,每一個戒都有攝修的心要,就是說這一條戒有關的境現前的時候,你該怎麼觀想,該怎麼做,這些都有他的方法。那麼這樣的方法呢,可以護持我們的心不會流露到外境去,也就不會做錯事,不會犯戒了,這樣子我們的五根的作用能夠起了。
是謂攝諸根門。
此者依律戒之事,轉爲收攝諸根之法,事定根定,乃堪入定。但是初修不易,而是初修必學。如是因緣不具,不能得定,得亦如蟲食木,偶爾成文。智者善聚資糧,恒久不厭修學,以養成諸根如律,最爲重要。
這就叫攝諸根門。“此者依律戒之事,轉爲收攝諸根之法”,還是老的一套,根據戒律儀,轉到根律儀。“事定根定”,根據戒律儀,根據根律儀,什麼事情來了該怎麼做,都是一定的軌範的,那麼你事情定了,根也就定了,他不會去亂想了,那麼心不亂想的話,那就入定了。所以說一定要從戒律儀下手,一定要把每一個事情該怎麼做都有一定的軌範,那麼心就不要亂跑了。先“事定”,就是戒律儀,“根定”就是根律儀,乃至意根定了之後就可以入定了。
“但是初修不易”,這個說是很好說,初修的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而是初修必學”,雖然不容易的話,但是你一定要學,不學的話,就進不了門的。所以說不管他易不易,你還是要學。這是鼓勵我們不要畏難,不要因爲它很難,我們做不到,就不學了,你不學是不行的,以後永遠做不到的。“如是因緣不具,不能得定”,所以說這些都是得定的因緣,如果這些你說我不學了,太難了,那麼你得定怎麼得呢?缺一個緣就不行了。“得亦如蟲食木,偶爾成文。”這是我們講過的,有的人他偶爾要得到定了,他並沒有依這些做,但是這一次得到了,第二次得不到了,這是極偶然的。所謂偶然,也不是偶然,我們說都有因有緣的,就是你因緣不具,偶爾碰到加持,或者碰到鬼神幫助,得到一下定,那麼這個是外來的緣,不是自己因緣成熟的緣,它是不可靠的。
那麼這裏舉個比喻就是說,古代有一個人,他把一棵大樹砍下來之後,中間劈開來了,劈開來之後,忽然奇怪看見裏邊有…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