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蟲在樹裏邊吃那個樹,蛀那個樹,蛀成功“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個,偶然的,你說這個蟲你再給我蛀一個“天下太平”,你把它打死它也蛀不出來了,這是偶爾偶爾好不容易拼湊了一個“天下太平”。我們說螞蟻倒是可以的,你把糖在地下劃兩個字,螞蟻到糖上去吃糖去了,螞蟻就拼了兩個字,這個是人爲的。而蟲叫它再吃樹,吃出個“天下太平”四個字,那是……。那就是古代一個比喻,就是說這是極偶然的事情,不可以爲例的。那麼這個你要得定,就是說沒有因緣具足的話,即使你得到,也是跟蟲吃木,咬了“天下太平”這四個字一樣,“偶爾成文”,偶爾的,第二次得不到的。

  

  “智者善聚資糧,恒久不厭修學,以養成諸根如律,最爲重要。”歸結就是說要修根律儀。所以說根律儀要資糧的,所以說要善于積集資糧,然後還要不斷地,恒常地,不厭地去學修,以養成諸根律儀,慢慢地把諸根律儀養成功,這個才能說得定的話。那麼我們很多人都是想得定,而諸根律儀卻不在乎,閑的時候要沖殼子,實在蹲的時間久了,外面去跑跑,去走一轉,遊山玩水,或者拜親友去聊一聊,等等,其他的廟去晃一晃,如果這樣子做的話,想得定呢,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要找魚去了,魚在水裏邊的,你爬樹上幹啥?那就是反方向了,做不到的。所以說我們如果真正要得到定的話,那麼就要積集資糧,要恒常地恒久地,要不厭地去修學,養成什麼?“諸根如律”。這個得定是才有希望,否則的話就沒辦法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了。

  

  

  

  

  

  

  

  第九講

  

  昨天我們講到“攝諸根門”,這個我們以前《定道資糧》、《瑜伽師地論》講得很多,可以參考以前的。

  

  B11 飲食知足

  

  

  

  雲何飲食知足?知量而食。

  

  下邊是飲食知足,那是以前也講過的。“知量而食”。“雲何飲食知足?知量而食” 。

  

  

  

  

  C1 飲食四種

  如世尊說,比丘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已生)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何爲四食?一者段食,若粗若細;二者觸食;叁者意思食;四者識食。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

  

  “如世尊說,比丘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已生)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何爲四食?一者段食,若粗若細;二者觸食;叁者意思食;四者識食。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這個就是說,我們講修行的,要入定,飲食要知足,要知量,不要圖太多,也不過少,知量而食。“如世尊說”,佛在《阿含經》裏邊這麼說:比丘應當知道,我們的食一共有四種。這裏我們以前都講過的,所以說我們這裏可以稍微快一點。食一共四種。“能令部多”,“部多”就是已經生的,那麼還有“求生”呢,還沒有投生的,就是中陰。已經生的有情靠食安住,那麼求生的中陰,也要靠飲食的資助,它就是說食香,單是聞了香就飽了。那麼已生的有情呢,那就是要吃了,一口一口吃下去才飽得了。那麼這個食的重要性,一切已經生的有情能夠安住下來,就是靠飲食,那麼投生的人,中陰,他能夠維持他的中陰身不滅亡,也是要靠飲食,那個是很細的飲食。

  

  那麼哪四個食呢?那麼以前我們都說過了。“段食”,這是最粗的、欲界的,段食裏邊又分粗細,那幺我們說吃的粗糧這些是粗的,牛奶之類是細的,再說就是更細的,就是說接觸的那些東西。那麼“觸食”,由觸生受,我們根跟外境接觸之後生觸,這個觸對我們也有資益的作用。第叁“思食”,我們的思,思心所,它有維持生命的作用。這個我們以前講過,你心裏攀緣個事情就可以把命吊住,假使老的老人他要臨終的時候希望他的孩子見一個面,那麼他就會不死,等到他孩子見了面了就死。那麼思心有所寄托,也可以長命,這個海公上師也說的,能夠學法相的人也會長命,爲什麼?他要學很多東西,他有這個思想,要能夠生命延長,能夠多學一點,也可以長命。那麼這是思食。最後是“識食”,阿賴耶識,維持我們的身體不爛不壞。那麼這四個食,一切有情都依靠它而能夠安住,那麼這是講飲食。

  

  

  

  

  C2 知足

  雲何知足?于諸段食,得少爲足,不生希望,求多求美,積集藏護。

  

  那麼什麼叫“知足”呢?“雲何知足?于諸段食,得少爲足,不生希望”,這是說我們在欲界的最粗的食,那個觸食、思食、識食,那個就不要求的,那麼這個段食要去乞食,要乞得來。當乞食的時候,人家給你不多,也要知足,比丘乞食的規矩就是走七家,不能超過七家。如果七家裏邊人家不給你,那麼一點也沒有,也就算了,回去了就餓一天,如果七家裏邊給兩家,給得不多,那麼都是一點點,那也夠了,不能朝第八家,不能要,那麼如果七家裏邊,第一家就給你很多,那第二家就不要去了,就回去了,吃飯去了。那麼即使得到不多,也要知足,不要生希望,不要去的時候,就希望這一家給我多一點,給我好一點,這個心不要有。“求多求美,積集藏護”,吃不完的時候就藏起來,明天再吃等等,這個都不好。

  

  

  

  

  C3 知量

  雲何知量?于諸食飲,不多不少,非時非食,不求不用,依量而食。

  

  “雲何知量?”吃的時候,“于諸食飲,不多不少”,不吃得太過,太過了之後不消化,要害病,太少了身體體力不夠,不能修行,所以說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非時非食”,該吃的時候吃,不該吃的時候就不吃。在佛在世的時候,乞食比丘是日中一食,就是一天只吃一頓,那麼後來,這個末世比丘,他這個色力沒有那麼好了,就開許早上吃一頓,那麼兩頓了。“非時”,過了午之後,不是那個時候就不能吃,應當知道。“非食”,不能吃的東西,蔥、韭、大蒜之類的,還有有一些東西吃了之後對身體有危害性的,假使我們說有些東西不能配合的,我們小時候有很多,現在都忘記掉了,就是香蕉跟方柿不能一起吃,花生跟什麼不能一起吃,等等,這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吃了害病了,就愚癡了,這愚癡的關系害的病就劃不來了。“不求不用,依量而食。”不是應當吃的時候,不要求東西吃,不能吃的東西就不要去吃,假使你說吃素的,葷的不要吃的,那麼你不要去吃了。“依量而食”,能夠吃多少的就吃多少。這個食量各人不同,身體很高大的,當然要多吃一點,矮矮小小的吃多了也沒有用,就是適量的吃飽就可以。那麼不依量食呢,就是貪多,或者過分地自己刻苦,自餓,都是不必。自餓的後果就是身體衰弱,不能修行了。那幺吃多了脹住了,害病了,那更不行了。

  

  

  

  

  C4 食事十叁

  不掉,不生貢高,不爲養身,不爲嚴飾身,唯欲安身,不起瞋恚,欲修梵行,斷故受,不生新受,爲活命故,舍憎愛金剛剛,常處中行,不求利,勤力,樂行。

  

  “不掉,不生貢高,不爲養身,”,這個都是題目,不要掉食,不要貢高食,不要養生食,“不爲嚴飾身”。這前面是不要的四種,下邊要的。“唯欲安身”,這個身體能夠維持。“不起瞋恚”,不要起瞋恚心。吃了飲食是修梵行,要修行的。“斷故受,不生新受”,故受,就是以前的不舒服,那麼斷掉,吃了東西,本來很餓,不舒服,吃飽了就不會餓了。“不生新受”,吃太脹了,又是産生一個苦來了,那麼不要吃太脹,新的受也不要生。“爲活命故”,吃飯的目的爲了活命,可以修行,並不是說要吃得胖胖的,去搞那些遊戲之類的事情。“舍憎愛金剛”,我們的微細的我執,就在飲食上可以看出來。有瞋、有愛,這是我執的表現,金剛是極微細的。“常處中行”,處中行,離兩邊。還要“不求利”,飲食的不要求利。要“勤力,樂行”,就是好好地修行。這個一共十叁個科目。

  

  

  

  

  如是等有十叁種,以下論文分別解說,雲何須食,爲勤力樂行故。

  

  下邊分別地解釋。“以下論文分別解說,雲何須食,爲勤力樂行故。”真正的爲什麼要吃飲食呢?就是最後兩個,爲了要精進的修行,所以要吃飲食。

  

  

  

  

  如人患瘡,以藥塗之,爲欲令愈,比丘亦爾,知量而食,不起掉,不生貢高,乃至不求利,勤力,樂行。

  

  我們吃飯,比丘吃飯的話等于人害病,害了瘡,害了瘡很痛,拿藥一敷他就不痛了,不痛了就可以做事情了,要他是病好了,要瘡好了。那麼我們吃飲食也是一樣子,因爲治饑餓的病,吃飽了之後就好了,就去修行去了,不要求多,求好,這些都是多余的事情,是生煩惱的事情。所以比丘呢知量而食,吃夠了就可以了。不要“起掉”,什麼“掉”下邊就要說。“不生貢高,乃至不求利”,而爲“勤力,樂行。”

  

  

  

  

  以上列名表義,以下依名解釋。

  

  這是總的說,比丘吃飯,等于患瘡要塗藥一樣,使瘡好。那麼我們要治饑餓的病,使這個病好而吃,並不是要求其他的。其他什麼呢?下邊說了很多。

  

  

  

  

  D1 掉食

  一雲何掉食?若做是念,我食此食已,當作身口意掉,是名掉食。

  

  “雲何掉食?”不要掉食。“若做是念,我食此食已,當作身口意掉,是名掉食。”身口意掉,就是說到處亂動,吃飽了去朝山去了,到哪裏去玩去了等等,就是身掉。口掉呢,說起來吃飽了之後,口沒有事了,就東說西說的,張家長,李家短,這個東說西說的也是掉。意掉,東想西想,胡思亂想。吃飽了之後不是搞這些去的。“雲何掉食?若作是念,我食此食已,當作身口意掉動,是名掉食。”假使你是這樣想的,我把它吃飽之後,要做身口意掉動的事情的,這個叫掉食。這個不允許,不要掉食。

  

  

  

  

  身口意掉動作務,不守諸根,不正念…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