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天下太平”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虫在树里边吃那个树,蛀那个树,蛀成功“天下太平”四个字。这个,偶然的,你说这个虫你再给我蛀一个“天下太平”,你把它打死它也蛀不出来了,这是偶尔偶尔好不容易拼凑了一个“天下太平”。我们说蚂蚁倒是可以的,你把糖在地下划两个字,蚂蚁到糖上去吃糖去了,蚂蚁就拼了两个字,这个是人为的。而虫叫它再吃树,吃出个“天下太平”四个字,那是……。那就是古代一个比喻,就是说这是极偶然的事情,不可以为例的。那么这个你要得定,就是说没有因缘具足的话,即使你得到,也是跟虫吃木,咬了“天下太平”这四个字一样,“偶尔成文”,偶尔的,第二次得不到的。

  

  “智者善聚资粮,恒久不厌修学,以养成诸根如律,最为重要。”归结就是说要修根律仪。所以说根律仪要资粮的,所以说要善于积集资粮,然后还要不断地,恒常地,不厌地去学修,以养成诸根律仪,慢慢地把诸根律仪养成功,这个才能说得定的话。那么我们很多人都是想得定,而诸根律仪却不在乎,闲的时候要冲壳子,实在蹲的时间久了,外面去跑跑,去走一转,游山玩水,或者拜亲友去聊一聊,等等,其他的庙去晃一晃,如果这样子做的话,想得定呢,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要找鱼去了,鱼在水里边的,你爬树上干啥?那就是反方向了,做不到的。所以说我们如果真正要得到定的话,那么就要积集资粮,要恒常地恒久地,要不厌地去修学,养成什么?“诸根如律”。这个得定是才有希望,否则的话就没办法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第九讲

  

  昨天我们讲到“摄诸根门”,这个我们以前《定道资粮》、《瑜伽师地论》讲得很多,可以参考以前的。

  

  B11 饮食知足

  

  

  

  云何饮食知足?知量而食。

  

  下边是饮食知足,那是以前也讲过的。“知量而食”。“云何饮食知足?知量而食” 。

  

  

  

  

  C1 饮食四种

  如世尊说,比丘当知,食有四种,能令部多(已生)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何为四食?一者段食,若粗若细;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由此四食,说诸有情,皆依食住。

  

  “如世尊说,比丘当知,食有四种,能令部多(已生)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何为四食?一者段食,若粗若细;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由此四食,说诸有情,皆依食住。”这个就是说,我们讲修行的,要入定,饮食要知足,要知量,不要图太多,也不过少,知量而食。“如世尊说”,佛在《阿含经》里边这么说:比丘应当知道,我们的食一共有四种。这里我们以前都讲过的,所以说我们这里可以稍微快一点。食一共四种。“能令部多”,“部多”就是已经生的,那么还有“求生”呢,还没有投生的,就是中阴。已经生的有情靠食安住,那么求生的中阴,也要靠饮食的资助,它就是说食香,单是闻了香就饱了。那么已生的有情呢,那就是要吃了,一口一口吃下去才饱得了。那么这个食的重要性,一切已经生的有情能够安住下来,就是靠饮食,那么投生的人,中阴,他能够维持他的中阴身不灭亡,也是要靠饮食,那个是很细的饮食。

  

  那么哪四个食呢?那么以前我们都说过了。“段食”,这是最粗的、欲界的,段食里边又分粗细,那幺我们说吃的粗粮这些是粗的,牛奶之类是细的,再说就是更细的,就是说接触的那些东西。那么“触食”,由触生受,我们根跟外境接触之后生触,这个触对我们也有资益的作用。第三“思食”,我们的思,思心所,它有维持生命的作用。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你心里攀缘个事情就可以把命吊住,假使老的老人他要临终的时候希望他的孩子见一个面,那么他就会不死,等到他孩子见了面了就死。那么思心有所寄托,也可以长命,这个海公上师也说的,能够学法相的人也会长命,为什么?他要学很多东西,他有这个思想,要能够生命延长,能够多学一点,也可以长命。那么这是思食。最后是“识食”,阿赖耶识,维持我们的身体不烂不坏。那么这四个食,一切有情都依靠它而能够安住,那么这是讲饮食。

  

  

  

  

  C2 知足

  云何知足?于诸段食,得少为足,不生希望,求多求美,积集藏护。

  

  那么什么叫“知足”呢?“云何知足?于诸段食,得少为足,不生希望”,这是说我们在欲界的最粗的食,那个触食、思食、识食,那个就不要求的,那么这个段食要去乞食,要乞得来。当乞食的时候,人家给你不多,也要知足,比丘乞食的规矩就是走七家,不能超过七家。如果七家里边人家不给你,那么一点也没有,也就算了,回去了就饿一天,如果七家里边给两家,给得不多,那么都是一点点,那也够了,不能朝第八家,不能要,那么如果七家里边,第一家就给你很多,那第二家就不要去了,就回去了,吃饭去了。那么即使得到不多,也要知足,不要生希望,不要去的时候,就希望这一家给我多一点,给我好一点,这个心不要有。“求多求美,积集藏护”,吃不完的时候就藏起来,明天再吃等等,这个都不好。

  

  

  

  

  C3 知量

  云何知量?于诸食饮,不多不少,非时非食,不求不用,依量而食。

  

  “云何知量?”吃的时候,“于诸食饮,不多不少”,不吃得太过,太过了之后不消化,要害病,太少了身体体力不够,不能修行,所以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非时非食”,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就不吃。在佛在世的时候,乞食比丘是日中一食,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那么后来,这个末世比丘,他这个色力没有那么好了,就开许早上吃一顿,那么两顿了。“非时”,过了午之后,不是那个时候就不能吃,应当知道。“非食”,不能吃的东西,葱、韭、大蒜之类的,还有有一些东西吃了之后对身体有危害性的,假使我们说有些东西不能配合的,我们小时候有很多,现在都忘记掉了,就是香蕉跟方柿不能一起吃,花生跟什么不能一起吃,等等,这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吃了害病了,就愚痴了,这愚痴的关系害的病就划不来了。“不求不用,依量而食。”不是应当吃的时候,不要求东西吃,不能吃的东西就不要去吃,假使你说吃素的,荤的不要吃的,那么你不要去吃了。“依量而食”,能够吃多少的就吃多少。这个食量各人不同,身体很高大的,当然要多吃一点,矮矮小小的吃多了也没有用,就是适量的吃饱就可以。那么不依量食呢,就是贪多,或者过分地自己刻苦,自饿,都是不必。自饿的后果就是身体衰弱,不能修行了。那幺吃多了胀住了,害病了,那更不行了。

  

  

  

  

  C4 食事十三

  不掉,不生贡高,不为养身,不为严饰身,唯欲安身,不起瞋恚,欲修梵行,断故受,不生新受,为活命故,舍憎爱金刚刚,常处中行,不求利,勤力,乐行。

  

  “不掉,不生贡高,不为养身,”,这个都是题目,不要掉食,不要贡高食,不要养生食,“不为严饰身”。这前面是不要的四种,下边要的。“唯欲安身”,这个身体能够维持。“不起瞋恚”,不要起瞋恚心。吃了饮食是修梵行,要修行的。“断故受,不生新受”,故受,就是以前的不舒服,那么断掉,吃了东西,本来很饿,不舒服,吃饱了就不会饿了。“不生新受”,吃太胀了,又是产生一个苦来了,那么不要吃太胀,新的受也不要生。“为活命故”,吃饭的目的为了活命,可以修行,并不是说要吃得胖胖的,去搞那些游戏之类的事情。“舍憎爱金刚”,我们的微细的我执,就在饮食上可以看出来。有瞋、有爱,这是我执的表现,金刚是极微细的。“常处中行”,处中行,离两边。还要“不求利”,饮食的不要求利。要“勤力,乐行”,就是好好地修行。这个一共十三个科目。

  

  

  

  

  如是等有十三种,以下论文分别解说,云何须食,为勤力乐行故。

  

  下边分别地解释。“以下论文分别解说,云何须食,为勤力乐行故。”真正的为什么要吃饮食呢?就是最后两个,为了要精进的修行,所以要吃饮食。

  

  

  

  

  如人患疮,以药涂之,为欲令愈,比丘亦尔,知量而食,不起掉,不生贡高,乃至不求利,勤力,乐行。

  

  我们吃饭,比丘吃饭的话等于人害病,害了疮,害了疮很痛,拿药一敷他就不痛了,不痛了就可以做事情了,要他是病好了,要疮好了。那么我们吃饮食也是一样子,因为治饥饿的病,吃饱了之后就好了,就去修行去了,不要求多,求好,这些都是多余的事情,是生烦恼的事情。所以比丘呢知量而食,吃够了就可以了。不要“起掉”,什么“掉”下边就要说。“不生贡高,乃至不求利”,而为“勤力,乐行。”

  

  

  

  

  以上列名表义,以下依名解释。

  

  这是总的说,比丘吃饭,等于患疮要涂药一样,使疮好。那么我们要治饥饿的病,使这个病好而吃,并不是要求其他的。其他什么呢?下边说了很多。

  

  

  

  

  D1 掉食

  一云何掉食?若做是念,我食此食已,当作身口意掉,是名掉食。

  

  “云何掉食?”不要掉食。“若做是念,我食此食已,当作身口意掉,是名掉食。”身口意掉,就是说到处乱动,吃饱了去朝山去了,到哪里去玩去了等等,就是身掉。口掉呢,说起来吃饱了之后,口没有事了,就东说西说的,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东说西说的也是掉。意掉,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吃饱了之后不是搞这些去的。“云何掉食?若作是念,我食此食已,当作身口意掉动,是名掉食。”假使你是这样想的,我把它吃饱之后,要做身口意掉动的事情的,这个叫掉食。这个不允许,不要掉食。

  

  

  

  

  身口意掉动作务,不守诸根,不正念…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