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养成之定念,正知微行,应令生用”。我们前面讲了很多的修念的方法,这个修念的方法,“微行”就是说潜流,表面上看不到,里面还在行。假使我们说修定的人,你即使出了定了,你心里边定的境界并没有完全舍掉,你下一次再去坐,入定,他还能入得了。就像那个母鸡孵蛋一样的,它孵在这个卵上,它是把体温使这个卵能够发展,但是它去吃东西的时候,或者大小便的时候,它要离开它的窝,它离开的时候,它虽然在找东西吃,或者做其他事情,它心没有放掉那个蛋,心还是系着。那么这个就叫微行,这个是比喻,微行就是说你心里还是系念到那个东西,虽然做其他事情,心还是系。
以前我们五台山劳动很多,经常要割草,种树,这么,海公上师就经常鼓励我们:你们学了之后,就是在劳动的时候,只要心里没有把它放掉,微行还是有,将来你去一做,这个好处还是能得到。这个微行就是说,表面上不在做这个,但是暗里面暗流还在做,就怕你像老母鸡孵蛋一样的,跑去找东西吃,把蛋忘记掉了,那么你回来的时候,蛋冷掉了,那就孵不成了,微行断了就不行了。微行不断,尽管外面做东西,它到一定时间会回去,回去之后一孵的话,时间久了,蛋就出来了。
下面,这是“护微念”的两个解释,一个是在善恶没有开始之前下工夫,防止不要流落到外境上去,一个是我们养成的定念,就是在做其他的时候,不要放掉,这个微行还是把它保持下去,这个有很大作用的。
D2 解射
二者解射,论云:若定圣,有报,能断烦恼,是名射分定。射者,喻也,在定道上用力得力处,治心入定之方便善巧也。
第二,“解射”,这个很难解了。“若定圣,有报,能断烦恼”,这是原论的文,“是名射分定。”我们说翻译有古译跟新译,玄奘法师以后的是新译,好懂,玄奘法师以前的古译是很难懂、很费解。那么这里边从这个文字上看,“若定圣,有报,能断烦恼”,叫“射分定”。他说这个定,什么叫射分定呢?他就是说这个定是圣——无漏的,有报——能够感果报的,同时有断烦恼作用的,这个我就叫他“射分定”,这是射分定。那么我们在这个新的翻译呢,定有三种,味定,静定,无漏定,就相当于无漏定,能断烦恼的定。但是他这个强调射分定,这个射分,就是修止观的一个用心的方法,这个在新译里边就没有突出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要得定有善巧的,就像射箭一样,或者打枪一样,要正打在靶子上,就是我们心正要在所缘上,有一个善巧方便的,那么叫“射分”。这个射分定就是能断烦恼的,也能感果报的。“射”是打个比喻,在定道上用功得力的地方,能够治心入定的方便善巧,这个就是“射”。那么这个定就是说要得定的话,心缘于所缘境不动呢,一定有善巧方便的。这是经验之谈,我们学到的是学问,这个经验之谈是要修定的人,每一个人他有不同的经验,他讲的不一定就是他讲的,但是都是入定的实际的经验。
D3 念善成就行
三者念善成就行,慧行刻意成就之正念定念决定,及解脱法次之愿望,已成未成者,善思念之。
“三者念善成就行”,一切善法都要负担起来,不要懈怠,要把它忆念到,要把它能够成就。“慧行刻意成就之正念定念决定,及解脱法次之愿望,已成未成者,善思念之。”就是一切法、善业,我们要有一个计划,把它成就,要把它当作自己的责任把它负起来。《慧行刻意》,这个一本书,它里边有成就“正念”、“定念”等等。还有我们要“解脱法次”,就是我们要修解脱道了,要一定的计划。“愿望”就是说这一辈子现在这个时间我们要修什么,明年的计划如何,这个每一个时间有一个计划,这是愿望,如法的愿望,这是要,整个的规划,已经成功的,就是已经完成的,没有完成的都要好好地思惟,就是要把这些善法呢,都要把它成就。
D4 见欲过患
四者见欲过患,欲者虚幻无常,变坏是苦,更缚更深,乃至堕落不起。
第四,“见欲过患”,这是很重要的。你要心不流露出去,一定要知道这个五欲的过患,它的害处,不见害处呢,即使你勉强地把心收住了,还是心里还忆念着那个东西,见到他的过患了,确实不好,那就能放下了,真正放下了。所以说我们要对一些五欲的境要能放得下的话,经常要观它的过患,过患不但是后感的报不好,当下就是不好,那么这样子你才放得下了。就是说你果报不好,但是当下没有说它的这个过患,没有,有的人还会冒险去搞。就是强盗土匪一样的,他执着财是好的,那么他就是将来要枪毙也不管的,他要抢的。这个就是如果你知道财是毒蛇,确实坏东西,那么你抢的心就彻底不会起来了。
那么财是不是毒蛇呢?那时我们讲个公案了,一个农民,看见阿难、佛,看见一个长的金子不要,他说是毒蛇,他就怎么说了?“这样的毒蛇,被它毒死也甘心的”,这个心就是说过患就不知道,不知道过患,果然后来给国王抓住了,要杀头。那是后来的过患,当下的过患他还是不知道。那么要见过患,要当下的过患知道。假使说贪色的,你要把这个身不净观出来,三十六物,肠就是跟杀了猪一样的,那个肺泡、心脏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看呢?在里边大小便充满的,鼻涕、痰等等,头发梳得光光的,好象很好看,你把他剪下来,丢到地下,看了都恶心,如果饭里边找到一根头发来,赶快丢掉,哪个要把头发吃下去?这个都是不好的。合起来好象一个净相,这个净相是我们颠倒见,实际上并不净,我们不净为净,就是我们四颠倒之一。这一些过患要真正知道的话,那就不会流露,但是这些是下工夫的,不下工夫也成就不了的。天然的,你说加持加持我,能够把欲的过患看出来,你怎么看出来呢?你要自己下工夫,佛才给你加持。佛的加持就是说给你很早地看出过患来,定中梦中给你加持,这个是有的,但是你自己不下工夫的话,你叫佛给我加持,我能够见五欲的过患,我就对五欲不贪了,这个你去做梦去了只有。
那么下边就是说要知道“虚幻”。“欲者”,一切五欲都是“虚幻无常”的,“变坏”的,都“是苦”的,而且越缚越深,“乃至堕落不起”,最后受苦。那么我们后头还有个颂,就是后边要讲的,一切欲,色声香味触,不在这个境上,实际上在自己烦恼。阿罗汉,他已经解脱烦恼了,同样的境在他面前,他根本不动心,再好的色声香味触,对阿罗汉是无所谓的,但是你烦恼没有断的人就捆住了,就是好的要贪,不好的要瞋,要斗,甚至要杀等等,都来了。这就是说根本的根子还在烦恼里面,那么根子找到呢,就断烦恼了,是第一个要紧的事情。你把境毁灭掉了,并不等于你烦恼没有了。我们说,男女之贪,过去的黄门,他是没有根的,应当是没有贪了吧,但是从小说里边看,历史上的这个《清宫秘史》等等里边看,这些黄门的贪心比一般还重些。所以说这不在境上,是在心里边。
D5 常自护意
五者常自护意,护微念,解射,念善成就行,见欲过患,此等诸法,在平时等观理决择,临境摄修护意,乃能有用。
那么第五呢,“常自护意”,常常要守护自己的心,不要放逸。那么就是前面的“护微念”,“解射”,“念善成就行”,“见欲过患”,这些要经常提起来观察。“此等诸法,在平时等观理决择”,随时随地,都要去观这个道理。“决择”就是心里要起这个抉择心,使他得到决定的定解。那么“临境摄修护意”,碰到境的时候如何摄修?这个我们在《辨识阿含》里边都是有很多摄修心要,每一个戒都有摄修的心要,就是说这一条戒有关的境现前的时候,你该怎么观想,该怎么做,这些都有他的方法。那么这样的方法呢,可以护持我们的心不会流露到外境去,也就不会做错事,不会犯戒了,这样子我们的五根的作用能够起了。
是谓摄诸根门。
此者依律戒之事,转为收摄诸根之法,事定根定,乃堪入定。但是初修不易,而是初修必学。如是因缘不具,不能得定,得亦如虫食木,偶尔成文。智者善聚资粮,恒久不厌修学,以养成诸根如律,最为重要。
这就叫摄诸根门。“此者依律戒之事,转为收摄诸根之法”,还是老的一套,根据戒律仪,转到根律仪。“事定根定”,根据戒律仪,根据根律仪,什么事情来了该怎么做,都是一定的轨范的,那么你事情定了,根也就定了,他不会去乱想了,那么心不乱想的话,那就入定了。所以说一定要从戒律仪下手,一定要把每一个事情该怎么做都有一定的轨范,那么心就不要乱跑了。先“事定”,就是戒律仪,“根定”就是根律仪,乃至意根定了之后就可以入定了。
“但是初修不易”,这个说是很好说,初修的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是初修必学”,虽然不容易的话,但是你一定要学,不学的话,就进不了门的。所以说不管他易不易,你还是要学。这是鼓励我们不要畏难,不要因为它很难,我们做不到,就不学了,你不学是不行的,以后永远做不到的。“如是因缘不具,不能得定”,所以说这些都是得定的因缘,如果这些你说我不学了,太难了,那么你得定怎么得呢?缺一个缘就不行了。“得亦如虫食木,偶尔成文。”这是我们讲过的,有的人他偶尔要得到定了,他并没有依这些做,但是这一次得到了,第二次得不到了,这是极偶然的。所谓偶然,也不是偶然,我们说都有因有缘的,就是你因缘不具,偶尔碰到加持,或者碰到鬼神帮助,得到一下定,那么这个是外来的缘,不是自己因缘成熟的缘,它是不可靠的。
那么这里举个比喻就是说,古代有一个人,他把一棵大树砍下来之后,中间劈开来了,劈开来之后,忽然奇怪看见里边有…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