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改不掉的話,持戒就不容易了,就困難了。那麼“邪命惡法不生”,如果這些不改掉,邪命惡法決定會生,因爲你要求“掉食”,“貢高食”,你要想吃得好,吃得好就邪命去了,邪命去了,其他惡法都會産生。那麼你把這四條甩掉,不但是持戒,邪命等等其他的惡法都可以不生。這是在世間上認爲當然的事情,我們出家人卻是作爲一個不應當做的事情。
D5 但令身住
五雲何但欲令身住?應作是念,我食此食,但欲令身住,不終不沒,是名但欲令身住。
那麼下面,不應當做的,應當該怎麼樣子吃呢?“雲何但欲令身住?”我們吃飯僅僅是要維持生活,不死掉。“應作是念,我食此食,但欲令身住,不終不沒。”吃了飯不會死了,否則要餓死的,那麼吃飯可以身爲安住。“是名但欲令身住”,只有一個要求,身能夠住下去修行就完了,其他的什麼身口意掉、養身、強壯這個等等都不要,不要去要求這些。
只爲存身養命,受食,如食子肉想。
“只爲存身養命”,就是要養這個命,保住這個身體,爲了修行,所以說“受食”。那麼吃的時候就以前講過的,“如食子肉想”,吃的時候就像吃自己的親生的孩子的肉一樣,不要貪心,這個是沒有辦法才吃一下。爲了要過渡這個沙漠地帶,因爲糧食沒有了,他要是這個國王去複仇,國家給鄰國並吞了,他們叁個:一個國王、皇妃、太子,一起過沙漠,最後餓得不行了,那麼最後他們到處商量,父親說他死,母親說她死,最後孩子說他死,把肉給他們吃,最後決定下來,國王要複仇的,有任務,不能死,皇妃要輔助國王的事情的,也不能死,小孩子可以,那麼小孩子就滿他的願,他就死掉了給他們吃。你這樣子吃的話,你怎麼有貪心呢?想都不想吃,他們是開始的時候,拿了嘴裏就不想吃,那麼又舍不得丟掉,走得實在不行了,稍微吃一點點,再不行了之後又吃一點點,是這樣吃,所以絕對沒有貪心。那麼你吃的時候,以這個觀想,各式各樣觀想很多。
D6 不起瞋恚
六雲何不起瞋恚?若饑,緣饑故,生身心苦受;若食過度,緣過度故,生身心苦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則瞋恚滅,不生不起,是名不起瞋恚。
下邊,“雲何不起瞋恚?若饑,緣饑故,生身心苦受。”那麼身心苦受麼,就要起瞋恨心了。“若食過度”,吃太多了,“緣過度故”,又是不舒服了,“生身心苦受,”這又是生瞋恚心了。那麼“若比丘知足而食”,假使你知足,不太多也不太少,“善思量食”,根據自己的量恰好地食,“則瞋恚滅”,那麼這個因爲飲食而産生的瞋恨心就不會生起,不但是不起,不生也不起,生就是說生出來,這個比較狀態, 是隱晦的,起是現出來了。這個叫“不起瞋恚” 。
緣饑渴故,身心受苦,見他豐余逸樂,引發瞋恚不平等想,出生種種嫉妒毒害惡行,轉生苦受,知已平伏其心,更修慈行喜心。
“緣饑渴故,身心受苦”,因爲你肚子餓,身體不舒服,“見他豐余逸樂”,人家吃得好,吃得舒服,就起瞋恚心,“不平等想”。假使吃得太飽了,那麼又是瞋,身體有病了,肚子不舒服了,又是起瞋恨心。那麼這個都不好。“出生種種嫉妒毒害惡行”,看自己吃不飽,受苦,人家吃得舒服,那麼就要産生瞋恨不平等的想,同時産生妒嫉心,甚至要毒害的心,就是害人家,把它奪過來,給我自己享受。“轉生苦受”,這樣子輾轉地生起苦受來。“知已平伏其心”,那麼知道這個道理呢,把心要平下來,即使餓一點也不要起瞋恨心。“更修慈行喜心”,要起慈悲心,要起隨喜的心,人家有好的地方要隨喜,不要妒嫉。我們妒嫉的心恐怕每一個人都會有,所以說要起隨喜的心,要經常修,就是對治妒嫉心的。
D7 欲修梵行
七雲何欲修梵行?梵行謂八聖道也。應作是念,我食此食已,能修梵行,令梵行久住,爲盡苦際,是名欲修梵行。
“雲何欲修梵行?梵行謂八聖道也。”我們修行,吃飯爲了修行,修什麼行呢?修梵行,就是八聖道。“應作是念,我食此食已,能修梵行,令梵行久住,爲盡苦際”。能夠修梵行,又使梵行久住。“久住”就是你自己修,也叫人家修,不斷地傳下去,使大家、衆生離苦。這個叫修梵行。
依八正道,四聖種行,是名盡苦法,以此爲藥,調治食行。
“依八正道,四聖種行,是名盡苦法”,依八正道的修行,或者依四聖種行的方法來修行,這是盡苦法,一切苦能夠消滅掉。所以說我們大家很多人都害怕苦,都要求快樂,到處想辦法能怎樣避免苦,真正避免苦的話,就是修行,八正道,四聖種。“以此爲藥,調治食行”,以這個做藥,來調我們的食行。四聖種,我們好象抄了,抄了沒有?筆記可能抄了,大家翻一翻吧。“四聖種”,就是我們受大戒之後馬上就要跟你講的。(“比丘隨得衣服便生喜足”——這四聖種是另外的。那是比丘的四個依。)
那麼“四聖種”,我們在《法蘊足論》裏面,我們以前講比丘戒的時候專門把這一篇引下來,給大家做學習資料的7。
那麼現在簡單地說,比丘就是“隨得衣服,便生喜足”,隨便你得到什麼衣服,人家布施你什麼或者揀來糞掃衣,揀來什麼,就滿足了,不要去追求好的。
同樣的,“隨得飲食,便生喜足”,飲食得到什麼,人家給你什麼就吃什麼,不但是這個,而且感到很滿足,可以。
“隨得臥具”,我們床鋪臥具,這是隨便你得到什麼樣子的,好的壞的,都不在乎,都喜足。
第四個,“愛斷樂斷”,煩惱,有斷煩惱的愛樂心,也喜歡斷它。就是這個意樂心很重要,如果你沒有這個意樂心,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斷,先要有“愛斷樂斷”的心,然後才去斷得了。“精進隨學,于斷愛樂”,有這個“愛斷樂斷”的心,精進地隨它斷的法去修,那麼將來就能夠斷煩惱。斷了煩惱之後是一方面,煩惱斷掉了怎麼辦呢?還要修,修功德,福德智慧,這些功德要修起來。“愛修樂修”,對修行起愛樂心。
有的人他修行沒有愛樂心,人家修得很精進地修,忙得很,他感到你們這個空事,搞它幹啥呢?清清閑閑的不好嗎?你們忙它幹啥?他就是對意樂心沒有。他不知道現在很清閑,過去你福報求來的,你這個清閑的福報享完了,你下地獄去了,你再清閑吧,你不修行,這個受苦來了。這個未雨綢缪,就是說還沒有下雨之前,趕快把這個鳥的窩趕修好,不然就下了雨之後就淋得一身濕了。那麼你還沒有受苦之前你好好修,你不修的話,現在的福報享完了,那個苦受來了,那時就來不及了。所以說對修行要意樂心,這個還是要修來的,這個不但是對斷煩惱習氣要有愛樂心,要“精進隨學”,對修行,修行那些功德事情也是愛樂心,“于修愛樂”,要是精進隨行。這四個叫四聖種。
D8 斷故受
八雲何斷故受,不生新受?若饑,緣饑故,生身心苦受,是名故受;何謂新受?若食過度,緣過度故,生身心苦受,是名新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是名斷故受,不生新受。
“雲何斷故受,不生新受?”什麼叫“斷故受,不生新受”?這個是我們在講這個《瑜伽師地論》裏也有,這個有人就說了,都是差不多的。《舍利弗阿毗昙》、《瑜伽師地論》、《定道資糧》等差不多,就是差不多的。所以說真正的佛的經,你學上幾部,其他就可以類推,一通百通也是這個意思,它並不是什麼都不一樣的,很多都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學過《定道資糧》、《瑜伽師地論》呢,這個講起來是可以快一些。
“若饑,緣饑故”,什麼叫“故受”?開始沒有吃,肚子餓,因爲餓的緣故,“緣饑故,生身心苦受”,那麼就不舒服了,這個是“故受”,這是前面的,叫“故受”。那麼“新受”呢,你餓了之後求飲食,飲食求到,但是吃得太多了,吃脹了,不舒服了。“若食過度”,因爲餓了之後不舒服,他就拼命吃,拼命吃之後又不舒服了,“緣過度故”,身心又是受苦,都是脹得不舒服,難過得很,甚至肚子痛,嘔吐都會來,這叫“新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能夠知足地吃,能夠好好地思惟,不要太多,不要太少,自己心裏有個數,這就叫“斷故受”。過去的苦受能夠斷除,也不産生新的苦受,這是要智慧了。
沒有智慧的人呢,餓得是不舒服,那就拼命脹。我記得有一個話是,真的假的不知道,有一個人他那個地方鬧饑荒,鬧饑荒他逃出來了,到處要飯,那麼過了好幾天,跑到一個城市裏邊,一個擺饅頭的攤,賣點心的攤攤,他看到大饅頭很饞,他又沒有錢,他就站在旁邊看饅頭,這個賣饅頭的主人倒很慷慨,他說你看什麼呢?他說我好幾天沒有吃了,那裏鬧饑荒逃出來。他說你鬧饑荒,那你吃吧,盡量吃。好,他就盡量吃,盡量吃,肚子本來是餓了幾天了,腸都細了,這樣子一下子脹了七個大饅頭,脹死了。這個餓倒沒有餓死,脹死了,這個就劃不來了。這是“固受”固然斷掉了,“新受”來了,新受反而比故受更厲害,餓倒沒有餓死,但是脹死了。
饑渴是苦,過量非法飽食等,更增新苦。世間諸病衆罪發生,多由美食過量,多求而不厭足。
“饑渴是苦,過量非法飽食等,更增新苦。”這個事情拼命吃是有的,我們親自看到一個人。那時候我們在五臺山,在66年吧大概,到太原去參觀,參觀什麼?社會主義建設,去到處看工廠等等。每個人都要去的,那麼只好去了。去了之後,那麼政府也很慷慨,招待我們吃館子,館子當然不是高級館子,一般性的。但是館子嘛,當然再一般性的,面總是有的,白面有的,但是在五臺山大米白面是稀有的珍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