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54

  ..续本文上一页改不掉的话,持戒就不容易了,就困难了。那么“邪命恶法不生”,如果这些不改掉,邪命恶法决定会生,因为你要求“掉食”,“贡高食”,你要想吃得好,吃得好就邪命去了,邪命去了,其他恶法都会产生。那么你把这四条甩掉,不但是持戒,邪命等等其他的恶法都可以不生。这是在世间上认为当然的事情,我们出家人却是作为一个不应当做的事情。

  

  

  

  

  D5 但令身住

  五云何但欲令身住?应作是念,我食此食,但欲令身住,不终不没,是名但欲令身住。

  

  那么下面,不应当做的,应当该怎么样子吃呢?“云何但欲令身住?”我们吃饭仅仅是要维持生活,不死掉。“应作是念,我食此食,但欲令身住,不终不没。”吃了饭不会死了,否则要饿死的,那么吃饭可以身为安住。“是名但欲令身住”,只有一个要求,身能够住下去修行就完了,其他的什么身口意掉、养身、强壮这个等等都不要,不要去要求这些。

  

  

  

  

  只为存身养命,受食,如食子肉想。

  

  “只为存身养命”,就是要养这个命,保住这个身体,为了修行,所以说“受食”。那么吃的时候就以前讲过的,“如食子肉想”,吃的时候就像吃自己的亲生的孩子的肉一样,不要贪心,这个是没有办法才吃一下。为了要过渡这个沙漠地带,因为粮食没有了,他要是这个国王去复仇,国家给邻国并吞了,他们三个:一个国王、皇妃、太子,一起过沙漠,最后饿得不行了,那么最后他们到处商量,父亲说他死,母亲说她死,最后孩子说他死,把肉给他们吃,最后决定下来,国王要复仇的,有任务,不能死,皇妃要辅助国王的事情的,也不能死,小孩子可以,那么小孩子就满他的愿,他就死掉了给他们吃。你这样子吃的话,你怎么有贪心呢?想都不想吃,他们是开始的时候,拿了嘴里就不想吃,那么又舍不得丢掉,走得实在不行了,稍微吃一点点,再不行了之后又吃一点点,是这样吃,所以绝对没有贪心。那么你吃的时候,以这个观想,各式各样观想很多。

  

  

  

  

  D6 不起瞋恚

  六云何不起瞋恚?若饥,缘饥故,生身心苦受;若食过度,缘过度故,生身心苦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则瞋恚灭,不生不起,是名不起瞋恚。

  

  下边,“云何不起瞋恚?若饥,缘饥故,生身心苦受。”那么身心苦受么,就要起瞋恨心了。“若食过度”,吃太多了,“缘过度故”,又是不舒服了,“生身心苦受,”这又是生瞋恚心了。那么“若比丘知足而食”,假使你知足,不太多也不太少,“善思量食”,根据自己的量恰好地食,“则瞋恚灭”,那么这个因为饮食而产生的瞋恨心就不会生起,不但是不起,不生也不起,生就是说生出来,这个比较状态, 是隐晦的,起是现出来了。这个叫“不起瞋恚” 。

  

  

  

  

  缘饥渴故,身心受苦,见他丰余逸乐,引发瞋恚不平等想,出生种种嫉妒毒害恶行,转生苦受,知已平伏其心,更修慈行喜心。

  

  “缘饥渴故,身心受苦”,因为你肚子饿,身体不舒服,“见他丰余逸乐”,人家吃得好,吃得舒服,就起瞋恚心,“不平等想”。假使吃得太饱了,那么又是瞋,身体有病了,肚子不舒服了,又是起瞋恨心。那么这个都不好。“出生种种嫉妒毒害恶行”,看自己吃不饱,受苦,人家吃得舒服,那么就要产生瞋恨不平等的想,同时产生妒嫉心,甚至要毒害的心,就是害人家,把它夺过来,给我自己享受。“转生苦受”,这样子辗转地生起苦受来。“知已平伏其心”,那么知道这个道理呢,把心要平下来,即使饿一点也不要起瞋恨心。“更修慈行喜心”,要起慈悲心,要起随喜的心,人家有好的地方要随喜,不要妒嫉。我们妒嫉的心恐怕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说要起随喜的心,要经常修,就是对治妒嫉心的。

  

  

  

  

  D7 欲修梵行

  七云何欲修梵行?梵行谓八圣道也。应作是念,我食此食已,能修梵行,令梵行久住,为尽苦际,是名欲修梵行。

  

  “云何欲修梵行?梵行谓八圣道也。”我们修行,吃饭为了修行,修什么行呢?修梵行,就是八圣道。“应作是念,我食此食已,能修梵行,令梵行久住,为尽苦际”。能够修梵行,又使梵行久住。“久住”就是你自己修,也叫人家修,不断地传下去,使大家、众生离苦。这个叫修梵行。

  

  

  

  

  依八正道,四圣种行,是名尽苦法,以此为药,调治食行。

  

  “依八正道,四圣种行,是名尽苦法”,依八正道的修行,或者依四圣种行的方法来修行,这是尽苦法,一切苦能够消灭掉。所以说我们大家很多人都害怕苦,都要求快乐,到处想办法能怎样避免苦,真正避免苦的话,就是修行,八正道,四圣种。“以此为药,调治食行”,以这个做药,来调我们的食行。四圣种,我们好象抄了,抄了没有?笔记可能抄了,大家翻一翻吧。“四圣种”,就是我们受大戒之后马上就要跟你讲的。(“比丘随得衣服便生喜足”——这四圣种是另外的。那是比丘的四个依。)

  

  那么“四圣种”,我们在《法蕴足论》里面,我们以前讲比丘戒的时候专门把这一篇引下来,给大家做学习资料的7。

  

  那么现在简单地说,比丘就是“随得衣服,便生喜足”,随便你得到什么衣服,人家布施你什么或者拣来粪扫衣,拣来什么,就满足了,不要去追求好的。

  

  同样的,“随得饮食,便生喜足”,饮食得到什么,人家给你什么就吃什么,不但是这个,而且感到很满足,可以。

  

  “随得卧具”,我们床铺卧具,这是随便你得到什么样子的,好的坏的,都不在乎,都喜足。

  

  第四个,“爱断乐断”,烦恼,有断烦恼的爱乐心,也喜欢断它。就是这个意乐心很重要,如果你没有这个意乐心,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断,先要有“爱断乐断”的心,然后才去断得了。“精进随学,于断爱乐”,有这个“爱断乐断”的心,精进地随它断的法去修,那么将来就能够断烦恼。断了烦恼之后是一方面,烦恼断掉了怎么办呢?还要修,修功德,福德智慧,这些功德要修起来。“爱修乐修”,对修行起爱乐心。

  

  有的人他修行没有爱乐心,人家修得很精进地修,忙得很,他感到你们这个空事,搞它干啥呢?清清闲闲的不好吗?你们忙它干啥?他就是对意乐心没有。他不知道现在很清闲,过去你福报求来的,你这个清闲的福报享完了,你下地狱去了,你再清闲吧,你不修行,这个受苦来了。这个未雨绸缪,就是说还没有下雨之前,赶快把这个鸟的窝赶修好,不然就下了雨之后就淋得一身湿了。那么你还没有受苦之前你好好修,你不修的话,现在的福报享完了,那个苦受来了,那时就来不及了。所以说对修行要意乐心,这个还是要修来的,这个不但是对断烦恼习气要有爱乐心,要“精进随学”,对修行,修行那些功德事情也是爱乐心,“于修爱乐”,要是精进随行。这四个叫四圣种。

  

  

  

  

  D8 断故受

  八云何断故受,不生新受?若饥,缘饥故,生身心苦受,是名故受;何谓新受?若食过度,缘过度故,生身心苦受,是名新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是名断故受,不生新受。

  

  “云何断故受,不生新受?”什么叫“断故受,不生新受”?这个是我们在讲这个《瑜伽师地论》里也有,这个有人就说了,都是差不多的。《舍利弗阿毗昙》、《瑜伽师地论》、《定道资粮》等差不多,就是差不多的。所以说真正的佛的经,你学上几部,其他就可以类推,一通百通也是这个意思,它并不是什么都不一样的,很多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学过《定道资粮》、《瑜伽师地论》呢,这个讲起来是可以快一些。

  

  “若饥,缘饥故”,什么叫“故受”?开始没有吃,肚子饿,因为饿的缘故,“缘饥故,生身心苦受”,那么就不舒服了,这个是“故受”,这是前面的,叫“故受”。那么“新受”呢,你饿了之后求饮食,饮食求到,但是吃得太多了,吃胀了,不舒服了。“若食过度”,因为饿了之后不舒服,他就拼命吃,拼命吃之后又不舒服了,“缘过度故”,身心又是受苦,都是胀得不舒服,难过得很,甚至肚子痛,呕吐都会来,这叫“新受”。“若比丘,知足而食,善思量食”,能够知足地吃,能够好好地思惟,不要太多,不要太少,自己心里有个数,这就叫“断故受”。过去的苦受能够断除,也不产生新的苦受,这是要智慧了。

  

  没有智慧的人呢,饿得是不舒服,那就拼命胀。我记得有一个话是,真的假的不知道,有一个人他那个地方闹饥荒,闹饥荒他逃出来了,到处要饭,那么过了好几天,跑到一个城市里边,一个摆馒头的摊,卖点心的摊摊,他看到大馒头很馋,他又没有钱,他就站在旁边看馒头,这个卖馒头的主人倒很慷慨,他说你看什么呢?他说我好几天没有吃了,那里闹饥荒逃出来。他说你闹饥荒,那你吃吧,尽量吃。好,他就尽量吃,尽量吃,肚子本来是饿了几天了,肠都细了,这样子一下子胀了七个大馒头,胀死了。这个饿倒没有饿死,胀死了,这个就划不来了。这是“固受”固然断掉了,“新受”来了,新受反而比故受更厉害,饿倒没有饿死,但是胀死了。

  

  

  

  

  饥渴是苦,过量非法饱食等,更增新苦。世间诸病众罪发生,多由美食过量,多求而不厌足。

  

  “饥渴是苦,过量非法饱食等,更增新苦。”这个事情拼命吃是有的,我们亲自看到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在五台山,在66年吧大概,到太原去参观,参观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去到处看工厂等等。每个人都要去的,那么只好去了。去了之后,那么政府也很慷慨,招待我们吃馆子,馆子当然不是高级馆子,一般性的。但是馆子嘛,当然再一般性的,面总是有的,白面有的,但是在五台山大米白面是稀有的珍品…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