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55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跑到五台山下边太原,吃白面,哎呀,那个就很舒服,就拼命吃,有一位,就是很高大一个人,他就是吃了一碗又一碗,一碗又一碗,最后吃到喉咙口,打一个嗝,“喔”那个面就出来了,这个满满的,这个瓶子装满了,一直装到口口。那么就是过去没有吃的好东西,现在一看到拼命吃,这个是产生新受了。总算他身体好,肚子没有闹,就是吐了口酸水就完了。

  

  过量的非法的饱食等,“更增新苦”,新的苦又产生出来了。“世间诸病众罪发生”,病也从这个吃饭产生的,犯罪做坏事也是吃得太饱了,吃得太饱了之后就要做事情去了,一般是享受,享受就是做坏事去了。“多由美食过量”,营养太好了,他就要去动去了。美食吃得太好了,过量了,“多求而不厌足”等等这个原因,产生一些苦受。

  

  

  

  

  D9 为活命故食

  九云何为活命故食?应作是念,我食此食,为住命根,护持戒行故,是名为活命故食。

  

  “云何为活命故食?”那么真正我们吃饭为啥呢?为了活命。“应作是念,我食此食,为住命根,护持戒行故”,命根在呢,可以修行、持戒了。“是名为活命故食。”很简单,出家人吃饭就是为了修行。有这个命才能修行,命都没有了修什么行呢?

  

  

  

  

  为修行持戒故,正命养身,不为贪食,修行持戒。

  

  “为修行持戒故,正命养身,不为贪食”,不是为了贪味道,“修行持戒”,为的是修行持戒。那个饮食,你说不贪吗?每一个人自己问问自己,都会有点贪。今天打斋了,好的东西来了,总会多吃一点吧?如果这一天烧得很不入味,你总会少吃一点吧?大寮里是这样子的,他有的时候菜不好,饭剩得很多,没有办法处理,菜好一点呢,本来烧的饭不少,又不够,大家吃了还要。不好掌握,就是胃口的贪在里边作怪。那么我们真正修行呢,不要贪这个饮食。

  

  

  

  

  D10 舍憎爱金刚

  十云何舍憎爱金刚?若饥,缘饥故,生爱烦恼金刚我,乃至忆念憎如是饮食;若食过量,缘过量故,生憎烦恼金刚我,不忆念如是过度饮食。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舍离憎爱烦恼金刚,是名舍离憎爱金刚。

  

  那么下面是很微细的。“云何舍憎爱金刚?若饥,缘饥故,生爱烦恼金刚我”,就是微细的我执,从饮食上就会现出来。太饿了,因为饿的缘故,生爱金刚,这是贪着自己的生命,他要爱惜自己,就是想吃东西了。“忆念憎如是饮食”,那么他就对自己的不好的或者不够的饮食生憎恨心,看到人家的好的东西生妒嫉心,这是“憎”。“若食过量”,假使你吃得太多了,“缘过量故”,身体又爱苦了,那心里又生“憎烦恼金刚我”,这是微细的我执又表现在憎上边。“不忆念如是过度饮食”,他却是不去想,他吃太饱了,这个原因他就不去思惟,只感到自己受了苦了,很烦恼。

  

  “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假使比丘能够知足,“善思量”,好好地思惟,不要乱吃。那么可以“舍离憎爱烦恼金刚”,最微细的,最难断的,金刚就是最难断的烦恼,憎、爱这两个很微细的难断的烦恼就可以舍离,这个叫“舍离憎爱金刚”。

  

  

  

  

  金刚者,最极难知难断之坚固我执也,行者求之不可得,其体相在处,当于饮食憎爱上见之治之。若能于食上照见无我,平息现境爱憎之情,是入道之要门也。

  

  “金刚者,最极难知难断之坚固我执也”,就是我执,这个我执是很隐的,在里边的,它的表现就是贪憎上边看出来了。“行者求之不可得”,你要去求我执在哪里,很难找。“其体相在处”,它的体相在什么地方能表现出来呢?“当于饮食憎爱上见之治之”,在吃饮食的时候,有的时候生憎,有的时候生爱,这个方面就看出我执的表现,就出来了,这个要对治。

  

  “若能于食上照见无我,平息现境爱憎之情,是入道之要门也”,这个吃饭就联系到断微细的我执上去了,那是更高一层的观法了。

  

  

  

  

  D11 不求利

  十一云何不求利?若不以粗食为足,多食嗜味,贪味勤求,希望饮食,是名求利。若比丘以粗食为足,量食,不嗜味,不贪味,不勤求,不希望饮食,是名不求利。

  

  “云何不求利?若不以粗食为足”,不以粗的饮食为足,要吃好的。“多食嗜味,贪味勤求,”要吃好的味道,贪那个味道,到处追求,“希望饮食”,这个叫“求利”。

  

  “若比丘以粗食为足”,不好的饮食就知足了。“量食,不嗜味”,知量而食,不多不少,也不贪那个味道,不嗜就是(不)耽着那个味道,不贪那个味道,差不多意思。“不勤求”,因为贪着耽嗜就要勤求,既然不嗜味,又不贪味,也不勤求,也不希望好的饮食,这个叫“不求利”。因为你要去求好的饮食,决定要起邪命,去追求,这是要非法的手腕去求,如法的手腕人家给了你不要的话,你就要非法去求了。那么这个时候所以说,你能够不求利,做到这一条,一般的就不会做邪命的事情。

  

  

  

  

  若于食厌粗少,求多美,则必求名驰利,以此之故,身不入道,心不得定,如在家人。

  

  “若于食厌粗少”,对饮食厌它太粗,就是不好吃,或者数量不够,太少了一点,要求多要求美的,“则必求名驰利”,决定要去求名驰利。你做个大法师,决定人家供养你的,很多很多,很好很好,那你假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沙弥,那么人家,小孩子沙弥人家还给你多一点东西,一个老沙弥,他是又没有名,又在一个穷乡僻壤里边呆着,决定吃没有好东西吃,那么你要吃好东西就要追求了,要争取做一个法师,那么法师就要去学,学了之后学不好的么冒充,冒充么打妄语等等都来了,这些就是邪命就会来了。要吃得好、又多,必定“求名驰利”,“以此之故,身不入道”,那当然不能进道,“心不得定,如在家人”,跟在家人一般了,那就是失去了出家人的意义了。

  

  

  

  

  D12 勤力

  十二云何勤力?若作是念,我食此食,欲身勤进自勉,是谓勤力。

  

  那么下面要做到的是要“勤力”。“若作是念,我食此食,欲身勤进自勉,是谓勤力”,我吃了饮食可以精进行道,这个是正规的。

  

  

  

  

  舍名利,甘粗食,如四圣种说,则能勉力于定慧之行。

  

  “舍名利,甘粗食”,欢喜吃粗食,“如四圣种”这个里边说,随得饮食,不但是不追求,而且感到很满足,这个心有了就对了,如果不满足勉强吃下去,那还是很勉强,总是心里想要个追求好的,他感到满足了就不追求了。“则能勉力于定慧之行”,海公上师,因为他是年纪大了在五台山,政府照顾他细粮,我们细粮是一个月没有多少的,逢年过节有配一点细粮,大米、白面,海公上师多配一点,但是海公上师他却是很知道细粮多吃不好,每一顿他吃总是要做个窝窝头,粗粮,都要摆一个窝窝头在里边,不要全部吃细的,就是表示不贪。

  

  

  

  

  D13 乐行

  十三云何乐行?若饥,缘饥故,生身心苦受;若食过度,缘过度故,生身心受苦,是名不乐行。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无有不乐,是名乐行。(食事分别十三种竟)

  

  

  

  

  这个是乐了。反过来,不乐就是有苦受,过分饿了要生苦受,吃过分了,又生苦受。那么知量而食,不太饥又不太饱,那么这样子没有这个苦受,就是乐行。

  

  

  

  

  放不下饥渴与美食过量,则乐行于食为务,退道远法。若能知足,善量,少营,事定心定,成就圣种,乐速通行。

  

  “放不下饥渴与美食过量”,饥渴这个苦受不了,美食看到了又不能知足,要多吃。那么“则乐行于食为务”,这是专门去追求食了,就是欢喜的不是修行,欢喜的是饮食了。“退道远法”,那么对道来说是退了,对法就很远。

  

  “若能知足,善量,少营,事定心定,成就圣种,乐速通行。”假使你能够知足的话,“善量”,是知量而食,“少营”,那么你不要去追求,事情也定了,心也容易定,成就四圣种,“乐速通行”。这个我们好象也写了一个讲义,写的什么我倒忘记掉了。那么大概想来说一下,有四个通行。

  

  

  

  

  《讲义》注解:四行(四通行):《集异门足论》卷七:“四行者: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云何苦迟通行?答:静虑不摄,下品五根,是名苦迟通行。云何苦速通行?答:静虑不摄,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云何乐迟通行?答:静虑所摄,下品五根,是名乐迟通行。云何乐速通行?答:静虑所摄,上品五根,是名乐速通行。”

  

  四个通行是苦乐相对,跟一个迟速相对。最初的是“苦迟通行”,苦,又是迟,第二个“苦速通行”,第三呢“乐迟通行”,第四是“乐速通行”。那么苦乐的分在哪里呢?得到禅定的,得到离生喜乐以上的是乐行;那么没有得禅定之前的,苦行。所以说修行的时候,没有得到禅定之前是非常辛苦的,得了禅定之后,有喜乐之分了。就是这四个。

  

  那么这是没有得到静虑的,苦通行。那么速跟那个迟,是根的利钝,利根的是速行,那么钝根的就是迟行。根的钝就在五根上看,五根是下品的,那就是钝根,五根是上品的就是利根。那就是说四个料简了。假使他本身是没有得静虑的,这个喜乐没有生起,是苦,然后又是个钝根,下品的五根,那么是“苦迟通行”。如果他静虑也没有得到,却是利根,虽然是苦但是进道很快,上品的五根,这是“苦速通行”。

  

  假使是得到禅定了,就是有喜乐了,离生喜乐、定生喜乐,都是有乐受了,那在这个就是前面讲的现法乐住,得到现法乐住之后,就乐通行——通是通向涅槃的道,修行的时候在这个路上很舒服,不是苦的,那么得到禅定以…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