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55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跑到五臺山下邊太原,吃白面,哎呀,那個就很舒服,就拼命吃,有一位,就是很高大一個人,他就是吃了一碗又一碗,一碗又一碗,最後吃到喉嚨口,打一個嗝,“喔”那個面就出來了,這個滿滿的,這個瓶子裝滿了,一直裝到口口。那麼就是過去沒有吃的好東西,現在一看到拼命吃,這個是産生新受了。總算他身體好,肚子沒有鬧,就是吐了口酸水就完了。

  

  過量的非法的飽食等,“更增新苦”,新的苦又産生出來了。“世間諸病衆罪發生”,病也從這個吃飯産生的,犯罪做壞事也是吃得太飽了,吃得太飽了之後就要做事情去了,一般是享受,享受就是做壞事去了。“多由美食過量”,營養太好了,他就要去動去了。美食吃得太好了,過量了,“多求而不厭足”等等這個原因,産生一些苦受。

  

  

  

  

  D9 爲活命故食

  九雲何爲活命故食?應作是念,我食此食,爲住命根,護持戒行故,是名爲活命故食。

  

  “雲何爲活命故食?”那麼真正我們吃飯爲啥呢?爲了活命。“應作是念,我食此食,爲住命根,護持戒行故”,命根在呢,可以修行、持戒了。“是名爲活命故食。”很簡單,出家人吃飯就是爲了修行。有這個命才能修行,命都沒有了修什麼行呢?

  

  

  

  

  爲修行持戒故,正命養身,不爲貪食,修行持戒。

  

  “爲修行持戒故,正命養身,不爲貪食”,不是爲了貪味道,“修行持戒”,爲的是修行持戒。那個飲食,你說不貪嗎?每一個人自己問問自己,都會有點貪。今天打齋了,好的東西來了,總會多吃一點吧?如果這一天燒得很不入味,你總會少吃一點吧?大寮裏是這樣子的,他有的時候菜不好,飯剩得很多,沒有辦法處理,菜好一點呢,本來燒的飯不少,又不夠,大家吃了還要。不好掌握,就是胃口的貪在裏邊作怪。那麼我們真正修行呢,不要貪這個飲食。

  

  

  

  

  D10 舍憎愛金剛

  十雲何舍憎愛金剛?若饑,緣饑故,生愛煩惱金剛我,乃至憶念憎如是飲食;若食過量,緣過量故,生憎煩惱金剛我,不憶念如是過度飲食。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舍離憎愛煩惱金剛,是名舍離憎愛金剛。

  

  那麼下面是很微細的。“雲何舍憎愛金剛?若饑,緣饑故,生愛煩惱金剛我”,就是微細的我執,從飲食上就會現出來。太餓了,因爲餓的緣故,生愛金剛,這是貪著自己的生命,他要愛惜自己,就是想吃東西了。“憶念憎如是飲食”,那麼他就對自己的不好的或者不夠的飲食生憎恨心,看到人家的好的東西生妒嫉心,這是“憎”。“若食過量”,假使你吃得太多了,“緣過量故”,身體又愛苦了,那心裏又生“憎煩惱金剛我”,這是微細的我執又表現在憎上邊。“不憶念如是過度飲食”,他卻是不去想,他吃太飽了,這個原因他就不去思惟,只感到自己受了苦了,很煩惱。

  

  “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假使比丘能夠知足,“善思量”,好好地思惟,不要亂吃。那麼可以“舍離憎愛煩惱金剛”,最微細的,最難斷的,金剛就是最難斷的煩惱,憎、愛這兩個很微細的難斷的煩惱就可以舍離,這個叫“舍離憎愛金剛”。

  

  

  

  

  金剛者,最極難知難斷之堅固我執也,行者求之不可得,其體相在處,當于飲食憎愛上見之治之。若能于食上照見無我,平息現境愛憎之情,是入道之要門也。

  

  “金剛者,最極難知難斷之堅固我執也”,就是我執,這個我執是很隱的,在裏邊的,它的表現就是貪憎上邊看出來了。“行者求之不可得”,你要去求我執在哪裏,很難找。“其體相在處”,它的體相在什麼地方能表現出來呢?“當于飲食憎愛上見之治之”,在吃飲食的時候,有的時候生憎,有的時候生愛,這個方面就看出我執的表現,就出來了,這個要對治。

  

  “若能于食上照見無我,平息現境愛憎之情,是入道之要門也”,這個吃飯就聯系到斷微細的我執上去了,那是更高一層的觀法了。

  

  

  

  

  D11 不求利

  十一雲何不求利?若不以粗食爲足,多食嗜味,貪味勤求,希望飲食,是名求利。若比丘以粗食爲足,量食,不嗜味,不貪味,不勤求,不希望飲食,是名不求利。

  

  “雲何不求利?若不以粗食爲足”,不以粗的飲食爲足,要吃好的。“多食嗜味,貪味勤求,”要吃好的味道,貪那個味道,到處追求,“希望飲食”,這個叫“求利”。

  

  “若比丘以粗食爲足”,不好的飲食就知足了。“量食,不嗜味”,知量而食,不多不少,也不貪那個味道,不嗜就是(不)耽著那個味道,不貪那個味道,差不多意思。“不勤求”,因爲貪著耽嗜就要勤求,既然不嗜味,又不貪味,也不勤求,也不希望好的飲食,這個叫“不求利”。因爲你要去求好的飲食,決定要起邪命,去追求,這是要非法的手腕去求,如法的手腕人家給了你不要的話,你就要非法去求了。那麼這個時候所以說,你能夠不求利,做到這一條,一般的就不會做邪命的事情。

  

  

  

  

  若于食厭粗少,求多美,則必求名馳利,以此之故,身不入道,心不得定,如在家人。

  

  “若于食厭粗少”,對飲食厭它太粗,就是不好吃,或者數量不夠,太少了一點,要求多要求美的,“則必求名馳利”,決定要去求名馳利。你做個大法師,決定人家供養你的,很多很多,很好很好,那你假使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沙彌,那麼人家,小孩子沙彌人家還給你多一點東西,一個老沙彌,他是又沒有名,又在一個窮鄉僻壤裏邊呆著,決定吃沒有好東西吃,那麼你要吃好東西就要追求了,要爭取做一個法師,那麼法師就要去學,學了之後學不好的麼冒充,冒充麼打妄語等等都來了,這些就是邪命就會來了。要吃得好、又多,必定“求名馳利”,“以此之故,身不入道”,那當然不能進道,“心不得定,如在家人”,跟在家人一般了,那就是失去了出家人的意義了。

  

  

  

  

  D12 勤力

  十二雲何勤力?若作是念,我食此食,欲身勤進自勉,是謂勤力。

  

  那麼下面要做到的是要“勤力”。“若作是念,我食此食,欲身勤進自勉,是謂勤力”,我吃了飲食可以精進行道,這個是正規的。

  

  

  

  

  舍名利,甘粗食,如四聖種說,則能勉力于定慧之行。

  

  “舍名利,甘粗食”,歡喜吃粗食,“如四聖種”這個裏邊說,隨得飲食,不但是不追求,而且感到很滿足,這個心有了就對了,如果不滿足勉強吃下去,那還是很勉強,總是心裏想要個追求好的,他感到滿足了就不追求了。“則能勉力于定慧之行”,海公上師,因爲他是年紀大了在五臺山,政府照顧他細糧,我們細糧是一個月沒有多少的,逢年過節有配一點細糧,大米、白面,海公上師多配一點,但是海公上師他卻是很知道細糧多吃不好,每一頓他吃總是要做個窩窩頭,粗糧,都要擺一個窩窩頭在裏邊,不要全部吃細的,就是表示不貪。

  

  

  

  

  D13 樂行

  十叁雲何樂行?若饑,緣饑故,生身心苦受;若食過度,緣過度故,生身心受苦,是名不樂行。若比丘知足,善思量食,無有不樂,是名樂行。(食事分別十叁種竟)

  

  

  

  

  這個是樂了。反過來,不樂就是有苦受,過分餓了要生苦受,吃過分了,又生苦受。那麼知量而食,不太饑又不太飽,那麼這樣子沒有這個苦受,就是樂行。

  

  

  

  

  放不下饑渴與美食過量,則樂行于食爲務,退道遠法。若能知足,善量,少營,事定心定,成就聖種,樂速通行。

  

  “放不下饑渴與美食過量”,饑渴這個苦受不了,美食看到了又不能知足,要多吃。那麼“則樂行于食爲務”,這是專門去追求食了,就是歡喜的不是修行,歡喜的是飲食了。“退道遠法”,那麼對道來說是退了,對法就很遠。

  

  “若能知足,善量,少營,事定心定,成就聖種,樂速通行。”假使你能夠知足的話,“善量”,是知量而食,“少營”,那麼你不要去追求,事情也定了,心也容易定,成就四聖種,“樂速通行”。這個我們好象也寫了一個講義,寫的什麼我倒忘記掉了。那麼大概想來說一下,有四個通行。

  

  

  

  

  《講義》注解:四行(四通行):《集異門足論》卷七:“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叁、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雲何苦遲通行?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雲何苦速通行?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雲何樂遲通行?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雲何樂速通行?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

  

  四個通行是苦樂相對,跟一個遲速相對。最初的是“苦遲通行”,苦,又是遲,第二個“苦速通行”,第叁呢“樂遲通行”,第四是“樂速通行”。那麼苦樂的分在哪裏呢?得到禅定的,得到離生喜樂以上的是樂行;那麼沒有得禅定之前的,苦行。所以說修行的時候,沒有得到禅定之前是非常辛苦的,得了禅定之後,有喜樂之分了。就是這四個。

  

  那麼這是沒有得到靜慮的,苦通行。那麼速跟那個遲,是根的利鈍,利根的是速行,那麼鈍根的就是遲行。根的鈍就在五根上看,五根是下品的,那就是鈍根,五根是上品的就是利根。那就是說四個料簡了。假使他本身是沒有得靜慮的,這個喜樂沒有生起,是苦,然後又是個鈍根,下品的五根,那麼是“苦遲通行”。如果他靜慮也沒有得到,卻是利根,雖然是苦但是進道很快,上品的五根,這是“苦速通行”。

  

  假使是得到禅定了,就是有喜樂了,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都是有樂受了,那在這個就是前面講的現法樂住,得到現法樂住之後,就樂通行——通是通向涅槃的道,修行的時候在這個路上很舒服,不是苦的,那麼得到禅定以…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