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現法樂住就有樂——他假使是鈍根的,“樂遲通行”,雖然是有喜樂,但是進道很慢,下品的五根,樂遲通行;那麼假使是進道快的,又是得到禅定的喜樂的,那就是“樂速通行”,那就最高的最好的根機。那麼這裏就是說,你假使能夠放下這個飲食的那一個關,那你就是修行可以樂速通行,就是最快的,又是最不苦的。
複次如上所說食事一十叁種入定因緣之要,皆爲行人,于此所依之食事上,照見金剛我性之形像,而善對治之。
(12B) “複次如上所說食事一十叁種”,這個飲食裏邊《舍利弗阿毗昙》引了十叁種,那麼我們以前講《定道資糧》,《瑜伽師地論》裏邊也說了很多。我記得我們以前在講好象是《律海十門》不曉得哪裏,我記不住了,它也是一個,就是說我們這個吃飲食,等于機器上油一樣,一個機器,假使你沒有油了,它滑不動了,它是轉不動了,那麼這就是我們人呢身體,沒有這個飲食也是修不動了,沒有氣力了,那麼要加點油,加點油的目的是叫它能夠轉動,那麼我們吃的飲食,目的也是它增長我們的氣力,可以修行。至于說這個油,什麼油沒有關系,只要是油,能夠把機器輪子轉動就行了,不一定要是最高級的什麼香油,就是最差的豆油、菜油都可以,它放上去它就可以把輪子轉動,就是目的達到了。我們吃飲食一樣的,只要有一點營養進去,身體能夠維持,能夠修行,就可以了,不在味道上去辨。我們吃飲食吃到味道上去了,已經本身就變了方向了,飲食的目的是治饑的苦,那麼你是爲了治饑苦,結果轉變方向了,要貪味道去了,甚至于把這個營養的這些事情放到一邊,而味道擺在第一了,那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了。
衣服也一樣的。我們衣服,穿了衣服是禦寒,那麼夏天的衣服是莊嚴身,本來身體醜陋,那個遮了可以莊嚴身體。那麼佛堂裏邊我們穿得端端齊齊的,就是莊嚴佛堂。所以說在佛堂裏面念經也好,做佛事也好,千萬不要髒兮兮的,穿的衣裙吊兒郎當的那個樣子,那是對叁寶的相有損害的。要莊嚴佛堂,也是供養佛,你這樣子稀粑髒的怎麼供養?端端正正的、幹幹淨淨的,這也是供養佛的一個方式。那麼這是穿衣服的目的是禦寒,莊嚴身體,你求漂亮,那就是又失去意義了,莊嚴身體不是漂亮,端正,就是把身上的醜蓋住就行了,並不是要你衣服做的怎麼好看,料要怎麼高貴,這又是轉了方向去了。這都是煩惱産生的事情。
那麼我們這裏說,飲食這十叁條注意,那麼就基本上可以入定,否則的話想入定,根本條件不夠了,因緣不具入定是不可能的。
B12 勤行精進,初不睡眠
雲何勤精進,不睡眠?若比丘于晝,或結跏趺坐,思惟或經行,心離障礙法。初夜,若經行,若思惟,心離障礙法;中夜,右脅著床,壘腳而眠,思惟起覺想;後夜,若思惟,經行,心離障礙法,是名勤精進,不睡眠。
那麼下邊就是我們的悎寤瑜伽。“雲何勤精進,不睡眠?若比丘于晝,或結跏趺坐,思惟或經行”,這個我們都講過的。假使你有昏沈睡眠蓋來的時候就經行,這個蓋去掉了,那麼坐下來除那個五蓋,其他的貪欲蓋、瞋恚蓋,就坐,就修,順障法修行。晝叁時,那麼夜就是初夜、(中夜)、後夜。“心離障礙法”,思惟經行,結跏趺坐,思惟或者經行都是要離五蓋。初夜、後夜一樣的,若初夜“經行”,或者坐著思惟,也是離障礙法。“中夜,右脅著床,壘腳而眠”,就是獅子臥。“思惟起覺想”,就是思惟起覺想,這是前面都講過的。後夜也是“思惟,經行”,思惟嘛坐在那裏進行思惟,經行就是走,都是要離障礙法,離五蓋。這個叫“勤精進,不睡眠”,就是修悎寤瑜伽。
此示日夜叁時進道之相,依少睡眠,精勤進道,道在何處?即心離障礙。初修勿計功德成就,注重消滅過失。此定道中之善法障蓋等,不知不離,終竟多修無成,反成退道,是故必當先知此理,精進有方向。
“此示日夜叁時進道之相”,就是白天晚上如何修行的一個課程表。“依少睡眠”,睡眠的時間少一點,都是精進修行,就是不是坐臥就是經行,就是這麼兩回事。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一天要坐幾個小時?經行的時候總要少一點,一天到晚跑,跑了累死了,那麼你坐的時候總要多一些。現在我們有的人感到叁個小時念經都太多了,那麼你這悎寤怎麼修呢?“依少睡眠,精勤進道,道在何處?即心離障礙。”道在那裏啊?就是離障,離五蓋就是道。
“初修勿計功德成就”,才修的人不要計功德,外道就是計功德,外道只要功,什麼功什麼功什麼功,從來沒有說斷煩惱,斷斷斷,沒有的。我們佛教恰恰相反,一開始就要斷,斷完了之後才去修功,再修功德。斷煩惱還沒有斷完,功德來了沒有用,都給煩惱做滋養品去了,爲煩惱服務去了,那麼造的罪就越來越大了。所以說煩惱沒有斷之前就不要忙去功德成就,這個功德也成就不了,說個老實話。你這個房間裏一堆垃圾塞滿了,你要把貴重的物品搬進來,怎麼搬得進呢?先要把垃圾除淨了,把房子掃除幹淨了,貴重的物品才能擺進來。外道就是他拼命要把功德塞進來,結果出了很多毛病。
“注重消滅過失”,所以開初修的人,不要忙于求什麼功德、成就,就是重點放在如何除那個過失,就是煩惱習氣怎麼除掉。“此定道中之善法障蓋等,不知不離”,善法裏面修定的時候,你的蓋、你那個障,就是五蓋、惡不善法,這些你不知道去離,不知道,不對治。“終竟多修無成”,那麼這樣子這個障不去對治的話,再怎麼修沒有成就的,而且還會退道,因爲你功德大了之後煩惱也滿的,那就隨了煩惱去做壞事去了,退道或者著魔,這個有危險。
“是故必當先知此理”,這個佛教與外道的分界線這也是一個,佛教先斷除過失,外道是拼命追求功德。那麼外道是不知善巧。過失沒有除掉,功德怎麼進得來呢?即使進來了,也被過失都汙染了,那你這個功德也成了一個爲煩惱服務的東西去了,“是故必當先知此理”,這個道理先要明白,然後你修行的方向才有。
B13 離障礙法
C1 雲何障礙法
雲何離障礙法?障礙法,謂五蓋也。
那麼什麼叫做離障礙法呢?經行也好結跏趺坐也好,都是要離障礙法,什麼叫障礙法呢?障礙法——五蓋,就是五蓋,這個跟我們的《瑜伽師地論》的悎寤瑜伽一模一樣的,就是順障法修行,障就是五蓋。
障礙修定,名障礙法。五蓋者,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大小持戒犍度經中,如來廣說法喻,此中略說。
障礙修定的叫障礙法,五蓋是障礙修定的,五蓋除了之後得初禅,五蓋不除,初禅是夢也沒有夢得到的。“障礙修定,名障礙法”,那麼最障礙修定的就是五個蓋,把他們蓋住了,哪五個蓋?“貪欲”,就是欲貪,這個是欲界的貪,上二界的貪,定中還有,而欲貪,沒有的,沒有定的,有欲貪的人決定入不了定,欲貪除了之後才能入定。那麼定中的貪,那是定裏邊還是有微細的貪,這是色、無色界的貪,我們這裏要除的五蓋是欲界的貪。“瞋恚”,也是欲界才有的。“昏沈睡眠”,也是欲界有的。“掉舉惡作”,這個上界也有。“疑”,也是通叁界。那麼這裏,主要的是把欲界的那些煩惱,欲界的昏沈睡眠、欲界的掉舉惡作、欲界的疑把它斷除,得了色界的定,這是才能得定。在《大小持戒犍度》裏邊,佛說了很多的比喻,那麼這裏是說得略一點,《大小持戒犍度》在《四分律》的後頭,那麼假使有書的可以參考一下,我們也就不念了,因爲時間關系。
在這五個蓋裏邊,一個欲界的貪,一個瞋恚,這個是障我們的戒,戒蘊。那麼昏沈障礙慧蘊,昏沈就是糊裏糊塗,沒有智慧。
我們很多人,居士都跟我說這個話,我要提醒大家,千萬念經也好,修定也好,不要帶昏沈。有一個修苦行的,他曾經是修的什麼苦行呢?把自己用磚頭砌一個牆,一個柱子圍起來,七天坐在裏邊不動不吃不大小便,這樣子修行,境界很多。但是他修了很長時間,他修的什麼呢?修的是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後來他問我,他有一次跑得來,他說我修定,境界很多,好象是身體也很舒服,就是有一個事情,記憶力明顯的衰退,這是什麼原因?我說你修什麼?他說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我說這就是衰退的原因。你智慧把他停下來了,把刀不磨了,生鏽了,怎麼不退呢?我們智慧全要靠磨的,經常利用,智慧越用越利,你把他不用了藏起來了,當然衰退了。最近一個居士他也來了,他說他現在念經,因爲他工作忙,早晚,起得早一點睡的遲一點。他說念的時候經常有昏沈,也不是很重的昏沈,就是糊裏糊塗念的時候。那我說你有什麼感覺,他說也是就感覺記憶力衰退。就是昏沈你這個記憶力要退的,就要笨下去的,我們再叁給大家說,不要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功了,下來,定完了,又生到欲界來,大都是墮畜生道,爲什麼?他愚癡的,沒有智慧了,你有五百大劫的智慧都不用了,你這個掉下來你還有什麼智慧呢?那麼我們就是念經也好,修定也好,就是只修止,不修觀的話,智慧尚且要退下去,何況你五百大劫呢?所以修行一定不要在昏沈中混過去,這是損害智慧的。
那麼這個昏沈睡眠是障慧的,掉舉障定的,疑障解脫、解脫知見的,就是說這五個蓋,障礙這個五法蘊的——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再說一徧。貪跟瞋是障戒的,有貪心、瞋心決定持戒持不好。昏沈的話,智慧決定會減退,那麼昏沈睡眠,障慧蘊。掉舉惡作障定蘊。你心掉舉,惡作就是懊悔,就是“該不做這個,該不做那個”,天天想那些,怎麼會定下去呢?這個掉舉惡作障定蘊。疑,…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