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57

  ..續本文上一頁疑什麼?疑四谛道理、因果等等。你疑這些的話,解脫、解脫知見這兩個都給你障住了。你一疑了,對四谛、因果的道理去一産生懷疑,怎麼能解脫呢?解脫沒有,你解脫知見哪裏來呢?所以說這個五蓋是障五法蘊的,是最厲害的東西,非要除掉不可,除掉這個才能得到初禅。初禅如果依四谛十六行法修的話,就登初地。

  

  

  

  

  如佛說:五蓋是心煩惱,損智慧法;又如佛次說:若在家出家人,有五蓋覆心,若自知義,若知他義,若知自他義,若過人法,若離欲知見增進,若知若見,無有是處。

  

  “如佛說:五蓋是心煩惱”,這是引佛的話,說五蓋的壞處,佛說的,五個蓋是心裏的煩惱。“損智慧法”,害智慧的,智慧因爲五個蓋會鈍下去的。“又如佛次說”,佛又說,“若在家出家人,有五蓋覆心”,假使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假使你要修行的話,你五個蓋把你心迷住的,蓋住的,那麼你要“若自知義,若知他義”,就是你學法的時候,要能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的話,不可能的。那麼“知自他義”,也就是利他,說法。“若過人法”,過人法就是說,得禅定,得神通,這個證到空性等等,那就不會有的。“若離欲知見增進,若知若見,無有是處。”假使你離欲的事情能夠增上的話,或者知道或者是有這個知見的話,或者知道這個,或者有這個見地,都不可能,就是有五個蓋的話這些功德都生不起來。

  

  

  

  

  佛說五蓋覆心,煩惱衆行,是損智慧法,無論道俗,欲求經論,讀誦知義,或聽他說,或自教人,乃至二利之行,及入禅得證離欲知見、慧行增進等,決不能得。

  

  “佛說五蓋覆心,煩惱衆行”,這五個蓋把心蓋住了,都是煩惱,這些煩惱很多,就要損害我們的智慧。“無論道俗,欲求經論,讀誦知義”,不管你是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出家的也好,假使你要求經論,能夠讀誦,知他的道理,或者“聽他說”,就是“自知義,若他知義”,“或自教人,乃至二利之行”,自他,這個都不可能。五個蓋蓋住了,我們講《菩提道次第》也是的,要聽經的第一個除蓋,一個蓋住了之後,你什麼都聽不進去。過人法就是說“入禅”,“得證”,“離欲知見”,那些“慧行增進”等等都得不到的,那就是五個蓋的害處很大,你要得好處,先要把害處除掉。

  

  那就是海公上師說的,你要身體健康,吃補藥或者吃營養是對的,但是你要先把病除掉。你假使身上有病的,你補藥吃下去不是補你的身體,補那個病,把病越來越糟糕,若病治好之後再吃藥,那麼這就是營養,這才把你的身體搞得好。那就是說五蓋除掉之後功德才能生得起,五蓋不除的話,你要功德是生不起來的。智慧,假使五蓋不去的話,哪怕你求智慧,這個智慧反而增加煩惱,就是滋長煩惱,這個智慧就爲煩惱服務了,那麼將來這個真根修行的(苗),這個水——智慧,以水來比喻,這個水增長煩惱去了,而真的修行的那些樹苗卻是枯死了,因爲你煩惱還在,煩惱就把這個營養的智慧都吸取了,那麼你煩惱的勢力大了,增長了,真正的修行卻得不到。

  

  那麼海公上師又說了一個比喻,他說假使你要有客來,你要端一杯茶去接待客人,假使你手裏端了個大的石盤就是磨子的磨盤,你端了個磨盤,你說磨盤你不放下,叫你端一個茶杯去接待客去,你怎麼拿呢?磨盤就是個五蓋,很重很大一個粗東西,這個茶杯就是說修行的東西,修定等等,你磨盤不舍掉,要端茶杯去接待客,做不到的。那麼你把五蓋去掉,然後你可以修正法了。

  

  你五蓋不除的話,你要修定、修戒、修慧都是徒然,不但是得不到真的,反而把煩惱更增長。很多人他煩惱不除,學了很多法,是不是學了法之後對身心有益呢?有的人適得其反,就是《廣論》說的“天變成魔”,一切法都爲他的煩惱服務了,他能夠說一大套,增加貢高我慢,一大套說了之後,就去邪命求利等等,各式各樣的,人家對他供養又産生其他的事情。乃至我們以前說的一個法師,這個我們還說一道,因爲以前聽過的人走了一大半了,這是海公上師經常說的,我們也要說一下。

  

  一個年輕法師,會說會道,經論學的很多,講得非常好,在家信徒很多,大家對他很恭敬。那麼信徒很多中間有些是學生,有一個女學生,對他非常恭敬,經常去跟他問法,經常很親近,問法,她一問法,當然要接待。那麼就是我們說女人,法師是比丘,對女人一定不能單獨接見,他就是忽略了這一點。單獨接見之後,開始問法,問法問到後來,法問完了就談家常了。家常一談之後,談到談戀愛,戀愛談了之後要講結婚了。那個女的就提出,要結婚的話你這個法師怎麼行呢?你要登報,登個報什麼呢?說你還俗了,那麼成了一個在家人了,這麼才好講結婚,否則的話跟一個和尚結婚人家要罵的,還笑話。

  

  那麼他一個法師也迷掉了,他說好好好馬上去登報。馬上登報呢,那個舊社會,出幾個錢就去登報了,他就自己登報,說要還俗等等說了很多。一個登報一登,當天這個報紙,她女學生的父母一看:這個法師我們那麼恭敬他,他現在要還俗了,要跟他們女兒結婚,他豈有此理?這個人壞家夥不去理他。結果那個法師還不知道,登了報之後就興沖沖的來敲門了,門一敲,上面就說了,“哪個人呀?”他說什麼什麼,上面馬上罵起來了,罵了一頓之後一盆冷水“嘩——”就倒,成個落湯雞回去了。那麼好了,人財兩空,法師也當不成了,人也沒有了,那麼他的經濟來源也沒有了,不是很糟糕。這是魔,這是著了魔了。這些就是煩惱。

  

  煩惱不斷的話,你學的法多沒有用的,反而把自己糟蹋了,那麼現世是弄得一個不好下場,來世更糟糕。那麼好好地忏悔也可以解除,如果再混下去的話,那就下一輩子很可怕。這個就是說,智慧再求得多,煩惱不除的話沒有好處的。

  

  

  

  

  五蓋遮礙善法,纏縛汙染,生起結使,故名障礙。

  

  “五蓋遮礙善法,纏縛汙染,生起結使,故名障礙。”爲什麼五蓋叫障礙呢?障礙善法。一切善法給五蓋都障住了,這個叫蓋,把這個善法都蓋掉、蓋起了。“纏縛汙染”,把那些汙染纏起來,解脫不了。“生起結使”,這個“結”我們以前不是有寫過表嗎?九個結,都說過了,“使”就是五個鈍使五個利使,這裏說了。

  

  

  

  

  由此五蓋纏縛汙染,身心不甯,墮汙穢中,便生九結十使。九結者,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纏縛不脫。十使者,五鈍五利,使彼入罪。

  

  “由此五蓋纏縛汙染”,這五蓋把我們纏縛在染汙之中,“身心”都“不”得安“甯”,“墮”在“汙穢中”,既然你在染汙之中,那就生起很多煩惱,煩惱裏面九個結,十個使。“九結者:“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這個我們以前有個表的。“纏縛不脫”,這九個結把你纏起,脫不了。十個使: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身見,邊見,戒禁取,邪見,見取——五個利使。這個都是把我們拉下惡道去的。“使彼入罪”,那個使就是過去衙門的差使,他把你抓起來,抓到地獄裏,到了監獄裏關起來的。那麼你被他們抓住了,就該下地獄去受苦。

  

  我們這個結,海公上師又說是一種煩惱,自己又不想把它解除,感到有味道,苦決定是感苦果,但是他要除掉,卻是也不願意除掉,你貪著一個東西,你說你要除掉,他不願意的。那麼上次我記得我們第一次講經,聽上師講經,就講了一個喻,這個喻很有意思。他說有一個狗,小狗,主人就把它頸項上挂了一個鐵圈圈,那個鐵圈圈不像我們現在的項鏈可以解得開的,就是亘(從此端直達彼端;貫串)的一個鐵圈圈,那麼鐵圈圈,小狗挂到頸上很好,莊嚴,但是這個狗慢慢長大了,這個大狗,大狼狗,長大之後,這個圈子頭上套不出來了,那怎麼辦?只好緊在頸子上長,但是這個狗越長越大,頸子也粗了,這個圈圈比頸也小,卡在肉裏邊去了,那麼這個肉就天天爛,天天出膿水,很痛,但是你要把它這個圈子拿動一下,它大叫要咬你了,爲什麼?一動的話,比它平時的痛還要厲害。那就是這個結它不願意離開了,你把結給它解除,他反而感到很痛苦不願意,這個就是比喻這個結。開始的時候不在乎,弄到後來,自己又想拿都拿不開了,這個是很麻煩的事情。

  

  

  

  

  C2 雲何離障礙法

  若修行清淨,去障礙法,清白明了,是名離障礙法。

  

  “若修行清淨,去障礙法,清白明了”,障礙法去了,智慧有了,就清白明了了,“是名離障礙法。”

  

  

  

  

  若修行者,事前了知清淨應修,及障道法應斷,是爲最要。(助行因緣前加行之十叁法竟)

  

  “若修行者,事前了知清淨應修”,應勤修習的善法,清淨法要修的,“及障礙法應斷”,這是最重要的。那麼我們說我們就是修行,要分清敵我,清淨的法是我們的友人,是幫助我們的,要修,這個五蓋是敵人,要滅除的,這個先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認敵爲友,把友當作敵人了,那你自己糟糕了。把自己的兄弟那些朋友都消滅掉了,而敵人你把他養起來了,那不是你上當了嗎?糟糕了。所以第一要知見清,要搞清楚,哪些是要修的,哪些是要斷的,你如果這個不清楚的話,方向都沒有,就會敵我不分,糊裏糊塗。所以說若修行清淨,去障礙法,這個去了之後,清白明了,再這個修的法才能夠起來,這個是離障礙法。

  

  到此爲止,我們修行的加行十叁個法竟。前加行。助行、正行,助行有十叁個法,到此爲止,十叁個講完了。

  

  

  

  

  A3 正行因緣

  那麼我們說真正的修在正修,前面的這是加行,等于說我們儀軌一樣的,儀軌的正修,加行是准備正修的一些資糧,資糧具足了那才…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