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進入正修,那麼這十叁個就是我們真正修定的資糧。有了這十叁個助行,然後真正要修禅定,才能生起來。如果這個十叁個法沒有的話,你說米也沒有,柴也沒有,單是個空鍋,一點水,你說煮飯了,那不是開玩笑呢?那就是搞不成的。所以說一定要前面的加行具足,因緣具足之後,再加上後邊的正行,那麼禅定才可以得到。但是我們這裏可以看到,不要說正修,單是這十叁個加行就夠麻煩了,裏邊複雜得很,有些又是很高的層次,初學還很難做到,那麼我們說這個方法是不是太高了呢?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要什麼?要求禅定,禅定又不是簡單的法門,你要得到那麼高的定,你沒有一些複雜的加行,你怎麼得到呢?我們說世間上要成一個事情,都要下點艱苦的,要革命成功解放全中國,要多少的先烈灑熱血、抛頭顱才建設成一個新中國。我們是要得到禅定,這是世間上沒有的,如果依出世法修的話就是得初禅,就是得了見道,初地,那你說輕輕易易地能得到啊?
所以海公上師再叁強調,我們這個修行,不要貪簡單。貪簡單就是一味的土方子,它僅僅是對于某些簡單的病可能是有些效。而且這個土方子又不是很複雜的,是一味兩味藥的,一般就是萬金油、仁丹,我們說仁丹就是最普通的藥,人人身邊都帶一袋,但是真正你害大病了,你把仁丹、萬金油給他吃,毫無效果的。只是旅行的時候,感到頭昏了,怎麼樣子了,感到呼吸氣悶,吃一點。真的有病,你說醫生開個仁丹給你吃,有沒有?沒有的。那這些簡單的藥,只能治簡單的病,你如果真正的煩惱的病,你要得禅定,要把五蓋什幺東西除掉的,那你不能用簡單的法門得到,決定要複雜的、有組織的、嚴密的、配合的一套,拿到了之後,自己熟練了之後,才能得到高級的效果。不要貪便宜。這是海公上師經常告訴我們的。不要貪簡單的方法,就是說仁丹不能治大病的,一定要花大工夫,經過很不容易的提煉的藥,才能夠治我們的重病。所以說我們不要圖簡單,複雜的東西不要害怕。成佛還要成,何況我們修一個初禅,就害怕了,你怎麼成什麼佛呢?這裏還不要你犧牲頭目腦髓,就是把前面做到就行了。如果你要叁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話,無處不是你……,釋迦牟尼佛在婆娑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犧牲頭目腦髓的地方,那你害怕死了。這也就是說修行的人不要怕麻煩。
那麼我們說這一些事情,我們要做到,做到之前先要知道,知道要把他熟練,先要念誦,所以說我們念誦的儀軌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結構,一個很嚴密的組織,這也是看起來有很多人都害怕,不想念。密宗的儀軌太麻煩,什麼都有,像《五字真言》裏邊,五大部的論都含在裏邊,《十地頌》,《現觀》的;《二十空》,《入中論》的;發菩提心二十二喻也是《現觀》的,那麼還有很多是《俱舍》的,十二支因緣等等,這些就是《菩提道科頌》裏邊的;很多《俱舍》的內容在裏邊。那麼這一些東西,五大部裏都有,多多少少都有在裏面,很複雜的。很複雜的,才能夠得大的果。我們《五字真言》目的是什麼?成就因地的文殊菩薩,報身,報身文殊,你很簡單的怎麼成就呢?所以說我們修法一定要下一個耐煩的心,不要貪簡單,看見複雜的不要害怕,但是要把他搞清楚,這是對的。
那麼開始的下手方便海公上師再再強調的就是念誦,念的時候開始或者不懂,念了之後得了加持之後,很多會懂,或者你當時名相不懂,一聽就懂,那就是說,從念誦下手。密法裏邊八大成就,第一個成就,熱洛業成就,念誦成就。這是黃教裏面特別講究念誦的,也有其他教派不講究念誦的,但是我們從理上去推論,要得到超級的果,用簡單的辦法不合邏輯的,要超級的果,一定要很嚴密組織的、結構很細致的方法才能得到,這個世間上也能推論出來這個道理。
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明天再說。
第十講
問題解答
(13A)那麼昨天我們講到十叁個助緣。今天我們先把幾個問題說了。什麼叫瞋恚,“雲何起瞋恚,緣饑故”,這個飲食裏邊的。好象這個問題我看沒有什麼大問題。瞋恚就是說,在這個249頁第一行,“雲何不起瞋恚?若饑,緣饑故,生身心苦受”,有苦受就要起瞋恚心了,這個是天然的。那麼“緣過度”也起瞋恚心,這也是一般性的,沒有什麼。
“愛憎金剛”,他的語氣有點兒不太順的。總的來說,就是說我們對飲食的起愛、起瞋,就是微細的我執的表現。那麼這個裏邊,文字上面好象有一點兒混淆。“雲何舍憎愛金剛?”,這兩個問題他們都有。他上面說是“若饑,緣饑故”,緣饑故當然是苦受,他說“生愛煩惱金剛我”,那是說這個愛是愛自己的身體,他就希望……,這個飲食不夠了,愛護身體。那麼“憶念憎如是飲食”,他就是說,對自己所得到的不好的或者是不夠的飲食生瞋恨心,或者看到其他的人得到好的、豐富的,起妒嫉心,這是瞋,都是飲食。“若食過度,緣過度故,生身心苦受”,這個是一定,前面講過的。那麼吃了身心不舒服,生憎的煩惱金剛,這是順了前面說的。“不憶念如是過度飲食”,他就是說,那麼自己起了煩惱了,再也不要想吃飯了,對那個過多的飲食,他就不再憶念了。總的來說,就是海公上師說的,就是說我執平時看不到,就在飲食上,對飲食有沒有、多不多,或者吃得太多或者什麼,所生的愛也好、瞋也好,這個就是表現了這個我執的存在。
那麼這裏就順帶的一個問題。他就是說,那個四聖種,隨得喜足,既不貪,也不執著苦行,得到什麼就喜足什麼。那麼他對這裏提個問題,假使對不好的飲食能夠喜足,而對好的飲食去舍棄,這個一般說是外道的見,這是邪見。人的這個本性,對這個不好的飲食能喜足,對正好的飲食反而倒是棄舍,就是說當它一個毒藥一樣,這個不大會的,除非是外道,他認爲這個是他們的戒條裏邊如此。我們說對好的飲食也不執著,對壞的飲食也不討厭,這是我們所要求的,聖種,就是說你隨便你得到什麼,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感到很滿意,就夠了。問題就是說,並不在貪味道,只要能夠把身體支持來修道就可以,所以說好的飲食得到也不是特別高興,壞的飲食得到也不生起瞋恨心,都感到滿足。滿足什麼?能夠支撐我身體修梵行,就可以了。所以聖種的這個原則,並不是在飲食的好不好上去考慮這個問題,考慮自己得到飲食能養命、能修道,這個是他的目的。所以說得好的,只要能養身,他也不一定是討厭,得不好的,只要能養身,也不一定起不足的心或者起煩惱心,好的也不起貪著心,只要能養身就可以了。等于鏡子照東西一樣的,照了幹淨的花,鏡子也不生歡喜;照到大糞,鏡子也不起瞋恨心,反正鏡子就是個鏡子,它不去管它那些。
那麼另外一個問題,二百五十二頁,第七行,“及入禅得證離欲知見”,離欲知見就是說離欲的經驗,解脫,解脫知見,離欲,離欲的知見,你如何離欲的那些經驗、方法。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憎愛金剛講過了。這個是名相,就是翻譯的時候,我們說因爲當時的古代的翻譯,是不一定跟我們現在的話那麼對頭。那麼所以說貢高食是指的放逸,這個是翻譯的時候的一些當時的用語,那麼對于我們現在當然不一定適合,但是當時是這麼說的,當時的人說話是這麼說的。
那麼下面一個,何謂“身強好事”,身強,身體強壯了,精神充沛了,就歡喜多事了,觀閑或者去遊覽,或者去怎麼,或者去沖殼子說閑話,那麼就是身體疲勞了就很衰弱,他就不想動,就不好事了。
“知足”、“知量”,生新苦(飲食過度)的過患,這個是假使你生起這個苦受,就是不樂,不樂的反面就是樂,它這個並沒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邊。
好了,我們還接下去,今天要想多講一點。
B1 正行應斷
大科第二,正行因緣分二:一斷,二修。
斷中分二:一斷五蓋心垢,二離欲惡不善法。今初:
那麼十叁個助行講完,就是正行,正行裏分兩個:一個斷,一個修。斷的裏邊 分兩個:離五蓋心垢,五蓋是心垢,再麼離欲惡不善法。這是離兩個東西一個是五蓋,一個是欲惡不善法。實際上五蓋也包在欲惡不善法裏邊,不過它五蓋是特別重要,所以說把五蓋先提出來講。
C1 斷五蓋心垢
雲何斷五蓋?離、滅、沒、除,是謂斷五蓋。
“雲何五蓋”,五蓋我們前邊講過了,欲界的貪、瞋,還有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還有個疑,這五個蓋,是最厲害的,障我們的定是最厲害的,所以把它突出,那麼其他的都擺在欲惡不善法裏邊。欲跟惡不善法又分二個,欲是五欲,惡不善法呢,凡是一切不善的法都在裏頭。
那麼“雲何斷五蓋?離、滅、沒、除,是謂斷五蓋”,這離、滅、沒、除是四個階段,層次不同,意思都是斷五蓋。
離者,于五蓋情境,覺知是蓋,知蓋過失,遮護先防,不親不近,藉緣離棄,善習方便。滅者,久離不親,忘情遠過。設境現前,慧覺先知,方便善能離過滅惡,障阻不生,心得入定。沒者,現行種子,並皆不生,生起即滅,消沈不擾,淨明智生。除者,更複深淘,拔除根子,永斷無明。
如是四種,必須依次斷除,參滅谛理,而修行之。
“離者,于五蓋情境,覺知是蓋”,這是第一步,對五蓋的那些事情,知道這個是蓋,有的是蓋還不知道,那就沒有辦法了。第一個我們起碼的開始要知道這個是蓋,這個蓋來了是不好的。“知蓋過失”,蓋來了有很大的過失,要障智慧,不能得禅定等等,而且不能出欲界,在欲界裏邊還要投惡道受苦。那麼蓋的過患要知道,然後要“遮護先防”,要“遮護”,不要給蓋來,…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