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59

  ..續本文上一頁“先防”,預先能夠預防,看到蓋要生起苗頭馬上就轉變,不要給它生出來。“不親不近”,對于這個蓋,不要跟它親近。“藉緣離棄”,就是緣離,一個是正離,一個是緣離,藉其他的緣把它離棄。假如說你昏沈睡眠來了,你去走動一下,就是經行,就藉經行的緣就把它替掉了。正面對治,昏沈來了,修光明觀,這個是正舍,一個是緣舍。“善習方便”,各式各樣的除蓋的各種方法,方便善巧要多學。這是第一步,認識蓋,知道蓋的過失,要用心去防護它,不要接近它。這是跟五欲一樣的,開始要遠離,不要跟它親近。

  

  第二呢,境是“滅”,因爲“久離不親”,因爲經常跟它離開,不親近的話,“忘情遠過”,那個對他幾乎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了,他這個心裏邊也把它忘掉了,過失也不會起來了。那麼萬一産生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方便善巧能夠離開這些過失,把惡法滅除。“障阻不生,心得入定”,這樣子就是開始是要用功夫,去防護、遮止它,知道它過失,不要跟它親近。很久地跟它不親近了,離得很遠了,那麼這個事情它的作用就不大了,即使偶爾現前的時候,自己的覺慧也能夠預先知道,想辦法把它滅掉。

  

  那麼這樣子,“沒”,更進一層了,“現行種子,並皆不生”,種子我們說埋在裏邊,現行基本上是不生了。現行不生,新的種子也不下去了,所以說現行種子都不生了。假使萬一一生,就是苗頭,生的苗頭一起,馬上一觀照,就滅掉了。“消沈不擾”,那麼這個五蓋就沈下去了,對我們不起擾亂的作用。“淨明智生”,五蓋除掉之後,假使心垢除了,幹淨的智慧、明亮的智慧就生了。

  

  那麼“除”是最後一個,挖根。“除者,更複深淘”,再把它挖下去,把根也拔除。“永斷無明”,那就是說,把它根子斷掉了,永遠再不會生了。在“沒”呢還是現行沒有,新的種子沒有了,但是舊種子還會冒出來,但是冒的苗頭,一出現的話,我們的智慧馬上可以把它覺察到,覺察到之後,就把它沒有生之前,就把它滅掉。那麼到了“除”呢,就是天下太平了,種子也沒有了,它再也不能起幹擾作用,就再也起不來了。

  

  這個四種,是根據層次的深淺,安了這四個。“如是四種,必須依次斷除”,那當然要按了次第來,你不能說我前面的太淺了我不要,我來一個最後的除,要把它馬上根子拔掉,那個做不到的。所以說一切都要按次第來,次第來了之後,慢慢從淺入深,才可以達到最後的一個效果。如果你前面的基礎沒有,因緣不具,後邊的那個拔除的“除”也生不出來的。那麼這個道理,參照滅谛的道理而修行之,這個就是結合滅谛的道理,滅谛就是滅除一切煩惱。

  

  

  

  

  何謂心垢?五蓋是心煩惱,垢膩不明,是名心垢。

  

  “何謂心垢?”,五蓋是心垢,五蓋是心的煩惱,這個心的煩惱,産生之後,就把智慧染汙了。“垢膩”,這個“垢”是髒東西,“膩”就是油膩,油膩就是最難去掉,假使衣服上弄了油膩之後,肥皂也洗不掉,要什麼呢?特殊的汽油,那一擦就擦掉。那麼這個就是要特殊方法,也就是說,有些煩惱,普通的方法除不掉的,密法就有特殊的方法,可以把它——再厚的油膩,可以除掉。“垢膩不明”,這個五蓋是心裏的煩惱,它把智慧打髒了,“垢膩不明”,這麼叫心垢,就是心上的垢。

  

  

  

  

  此言心垢不除,淨體雜合染汙,如穢濁之水,洗染衣物,終竟不還淨白,心不入定。去垢則明生。

  

  “此言心垢不除,淨體雜合染汙”,我們很多人總歡喜說這個心是本淨,“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來什麼什麼”,好象一切都具足的,那麼你不要修了。這個具足不具足,要把你這個煩惱垢除掉了,或者說證了空性之後,知道一些煩惱垢本性自性空,對于這個清淨的我們的心體是並沒有産生作用,空的東西起什麼作用?那個時候才能說這個話,沒有達到那個時候,你先說這個話了,等于說你河還沒有過,船都把它毀掉了,那你永遠過不了河了。“淨體”,我們的清淨的心體有了染汙,好象是“穢濁之水,洗染衣物,終竟不還淨白”,等于說你拿髒水,你要洗衣服,那麼你始終洗不幹淨的,因爲本身這個水是髒的,你再怎麼洗,跟水一樣,最多是跟水一樣,那麼水本身是髒的,衣服也是髒的,不能夠還淨白,不能夠還複布的沒有打髒的時候,幹淨的白色的樣子,得不到,白就是善法。“心不入定”,那麼這樣子有這個心垢,當然不能入定。“去垢則明生”,把垢去掉了,那麼智慧的明才能生出來。這是煩惱,五蓋是心垢,這是說它的五蓋的那個不好的作用。

  

  

  

  

  雲何損智慧法?五蓋覆心,慧力羸劣,是名損智慧法。

  

  五蓋把心蓋住之後,智慧就不能有力了,都是很衰弱,這個智慧衰弱的話,就是把智慧,把它力量減小下去了,叫“損智慧法”。這個我們昨天也講了,有的人不要說是專門修無想定,就是你在念經的時候,或者念咒的時候昏沈大,智慧也損了,這個昏沈,五蓋的裏邊有個昏沈,就是最損智慧的。那麼你昏沈久了之後,經常念經打瞌睡,你就要笨下去的。你說“笨笨笨”,你自己恨自己笨,那你不要打瞌睡嘛。你要在念經的時候、坐禅的時候,修定的時候或者是念咒的時候,把精神提起來,那當然不會笨下去。那你自己要偷懶,要舒服,迷迷糊糊的,好象我入定一樣,很輕輕飄飄的,但是在昏沈之中,這個細昏沈,沈沒,這個《菩提道次第》說的沈沒,很危險的,大家去看一看。沈沒,得了沈沒的人,自己以爲自己入定了,他觀也觀得清楚,心也是明明白白,也沒有掉舉,能夠安住,但是就沒有力,就是等于說個人癱瘓一樣的,才醒過來,手腳沒有力的,那這樣子就是細的沈沒,細的沈沒最損智慧。你在這個裏邊,自以爲得定了,實際上智慧都在這裏消磨了,因爲沒有力,智慧就不能産生力量,越來越衰弱。所以五蓋覆心之後,把慧的力量削弱了,使它很“羸劣”,這個就稱爲“損智慧法”。

  

  

  

  

  慧水滋潤五蓋惡法,正慧微弱,如少油燈,照不明現,乃至失明無照,或成錯亂。

  

  “慧水滋潤五蓋惡法,正慧微弱,如少油燈”,這個慧水,我們說,我們假使五蓋沒有除,拼命求智慧,學經、學論,這個慧並不是真的慧,真的慧是減弱了,而你現在學經、學論的這個慧,反而滋潤了五蓋的煩惱,這個等于是五蓋的助行,等于五蓋的助手。而這個智慧幫助了五蓋,而真正的我們要修行的那個智慧卻是力量就減弱了。因爲這個智慧是煩惱的助伴,那煩惱助伴的智慧強了,真慧就衰弱了,那肯定的。“如少燈油”,那個真慧就像燈裏邊沒有多少油,這個燈不亮,“照不明現,乃至失明無照”,最後燈油沒有了,那就燈也就熄掉了,明也沒有了,根本就照不起來了。“或成錯亂”,或者因爲油太少了,燈芯是晃晃晃的,照不出來東西,都是亂的,照錯的,不是正確的東西,照不清楚的。真正要照清楚,就是我們說的第四禅的,要秘室的明燈,房間裏一點也不漏風,這個燈的芯子筆直的、不動的,這樣子照東西,最清楚。

  

  那麼這裏就是說,五蓋是損智慧的,這個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使五蓋存在身上。五蓋生了,心上有的話,那智慧肯定不會發展,你再怎麼努力,這個智慧都是幫了煩惱去了,幫了五蓋去了。

  

  

  

  

  C2 離欲惡不善法

  斷法第二科,離欲惡不善法。

  

  

  

  

  雲何離欲惡不善法?欲謂五欲。

  

  下邊是斷法第二科,欲惡不善法。前面五蓋講完了。“雲何離欲惡不善法?”“欲”是一個五欲。

  

  

  

  

  D1 欲

  

  

  

  五欲者,色聲香味觸,五根所對之塵境也,彼能生貪,故名之爲欲。

  

  “五欲者,色聲香味觸”,這是指叁界的五欲。“五根所對之塵境也,彼能生貪,故名之爲欲”。那麼這個叁界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如果說在沒有修成初禅之前,財色名食睡,也是五欲。這個食前面講了很多,財色名食睡,睡覺要昏沈,就是這個,也是要對治的。

  

  

  

  

  複次,塵非欲,聖法中謂是求那。

  

  那麼這個欲就是五欲。那麼五欲的本質在哪個地方?這下邊是考校這個問題。“複次,塵非欲,聖法中謂是求那。”我們說欲在不在境上?我們看到外境好的,就貪著,外境不好的,瞋恨。那麼是不是欲在外境呢?這個就辯這個問題。它說“塵非欲”,外境,這個五塵,並不是真的欲。這個外境是什麼?佛法裏邊叫“求那”,“求那”就是極微。

  

  

  

  

  外境之塵,非是欲心,佛教中謂是微塵,音雲求那,四大之功能作用也。所以變生五塵,色法之屬,細極而肉眼不可見。塵者,剎那生滅、動搖不住、無常變壞之義。外道勝論師,立爲二十四德之德句,謂此有實在德用故;數論師立爲喜憂舍叁德求那。今人稱爲原子、原子能、電子等,皆屬塵類,名爲求那,聖言此非欲也。

  

  “外境之塵,非是欲心”,我們這個外境之塵是色法,並不是我們的欲心,“佛教中謂是微塵”,微塵也等于說是極微,“音雲求那”,印度話就是求那。“四大之功能作用也”,這是地水火風的功能作用,就寄托在極微裏邊。“所以變生五塵”,由極微又堆成五塵,色聲香味觸,“色法之屬”,“細極而肉眼不可見”,這個極微是肉眼見不到的,極細的。“塵者,刹那生滅”,所以叫塵呢,它是刹那生滅的,“動搖不住”的,“無常變壞之義”。那麼這個極微,就是我們都學過的,《二十唯識》。

  

  “外道勝論師,立爲二十四德之德句”,在外道勝論師裏邊,他的教義,立六句,一是實,二是德,叁是業,相當于我們佛教的實、德、能,它不是能,是業,造業的業,就是作用。那麼同、異、和合…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