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59

  ..续本文上一页“先防”,预先能够预防,看到盖要生起苗头马上就转变,不要给它生出来。“不亲不近”,对于这个盖,不要跟它亲近。“藉缘离弃”,就是缘离,一个是正离,一个是缘离,藉其他的缘把它离弃。假如说你昏沉睡眠来了,你去走动一下,就是经行,就藉经行的缘就把它替掉了。正面对治,昏沉来了,修光明观,这个是正舍,一个是缘舍。“善习方便”,各式各样的除盖的各种方法,方便善巧要多学。这是第一步,认识盖,知道盖的过失,要用心去防护它,不要接近它。这是跟五欲一样的,开始要远离,不要跟它亲近。

  

  第二呢,境是“灭”,因为“久离不亲”,因为经常跟它离开,不亲近的话,“忘情远过”,那个对他几乎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他这个心里边也把它忘掉了,过失也不会起来了。那么万一产生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也能够很快地知道,方便善巧能够离开这些过失,把恶法灭除。“障阻不生,心得入定”,这样子就是开始是要用功夫,去防护、遮止它,知道它过失,不要跟它亲近。很久地跟它不亲近了,离得很远了,那么这个事情它的作用就不大了,即使偶尔现前的时候,自己的觉慧也能够预先知道,想办法把它灭掉。

  

  那么这样子,“没”,更进一层了,“现行种子,并皆不生”,种子我们说埋在里边,现行基本上是不生了。现行不生,新的种子也不下去了,所以说现行种子都不生了。假使万一一生,就是苗头,生的苗头一起,马上一观照,就灭掉了。“消沉不扰”,那么这个五盖就沉下去了,对我们不起扰乱的作用。“净明智生”,五盖除掉之后,假使心垢除了,干净的智慧、明亮的智慧就生了。

  

  那么“除”是最后一个,挖根。“除者,更复深淘”,再把它挖下去,把根也拔除。“永断无明”,那就是说,把它根子断掉了,永远再不会生了。在“没”呢还是现行没有,新的种子没有了,但是旧种子还会冒出来,但是冒的苗头,一出现的话,我们的智慧马上可以把它觉察到,觉察到之后,就把它没有生之前,就把它灭掉。那么到了“除”呢,就是天下太平了,种子也没有了,它再也不能起干扰作用,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个四种,是根据层次的深浅,安了这四个。“如是四种,必须依次断除”,那当然要按了次第来,你不能说我前面的太浅了我不要,我来一个最后的除,要把它马上根子拔掉,那个做不到的。所以说一切都要按次第来,次第来了之后,慢慢从浅入深,才可以达到最后的一个效果。如果你前面的基础没有,因缘不具,后边的那个拔除的“除”也生不出来的。那么这个道理,参照灭谛的道理而修行之,这个就是结合灭谛的道理,灭谛就是灭除一切烦恼。

  

  

  

  

  何谓心垢?五盖是心烦恼,垢腻不明,是名心垢。

  

  “何谓心垢?”,五盖是心垢,五盖是心的烦恼,这个心的烦恼,产生之后,就把智慧染污了。“垢腻”,这个“垢”是脏东西,“腻”就是油腻,油腻就是最难去掉,假使衣服上弄了油腻之后,肥皂也洗不掉,要什么呢?特殊的汽油,那一擦就擦掉。那么这个就是要特殊方法,也就是说,有些烦恼,普通的方法除不掉的,密法就有特殊的方法,可以把它——再厚的油腻,可以除掉。“垢腻不明”,这个五盖是心里的烦恼,它把智慧打脏了,“垢腻不明”,这么叫心垢,就是心上的垢。

  

  

  

  

  此言心垢不除,净体杂合染污,如秽浊之水,洗染衣物,终竟不还净白,心不入定。去垢则明生。

  

  “此言心垢不除,净体杂合染污”,我们很多人总欢喜说这个心是本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什么什么”,好象一切都具足的,那么你不要修了。这个具足不具足,要把你这个烦恼垢除掉了,或者说证了空性之后,知道一些烦恼垢本性自性空,对于这个清净的我们的心体是并没有产生作用,空的东西起什么作用?那个时候才能说这个话,没有达到那个时候,你先说这个话了,等于说你河还没有过,船都把它毁掉了,那你永远过不了河了。“净体”,我们的清净的心体有了染污,好象是“秽浊之水,洗染衣物,终竟不还净白”,等于说你拿脏水,你要洗衣服,那么你始终洗不干净的,因为本身这个水是脏的,你再怎么洗,跟水一样,最多是跟水一样,那么水本身是脏的,衣服也是脏的,不能够还净白,不能够还复布的没有打脏的时候,干净的白色的样子,得不到,白就是善法。“心不入定”,那么这样子有这个心垢,当然不能入定。“去垢则明生”,把垢去掉了,那么智慧的明才能生出来。这是烦恼,五盖是心垢,这是说它的五盖的那个不好的作用。

  

  

  

  

  云何损智慧法?五盖覆心,慧力羸劣,是名损智慧法。

  

  五盖把心盖住之后,智慧就不能有力了,都是很衰弱,这个智慧衰弱的话,就是把智慧,把它力量减小下去了,叫“损智慧法”。这个我们昨天也讲了,有的人不要说是专门修无想定,就是你在念经的时候,或者念咒的时候昏沈大,智慧也损了,这个昏沉,五盖的里边有个昏沉,就是最损智慧的。那么你昏沉久了之后,经常念经打瞌睡,你就要笨下去的。你说“笨笨笨”,你自己恨自己笨,那你不要打瞌睡嘛。你要在念经的时候、坐禅的时候,修定的时候或者是念咒的时候,把精神提起来,那当然不会笨下去。那你自己要偷懒,要舒服,迷迷糊糊的,好象我入定一样,很轻轻飘飘的,但是在昏沉之中,这个细昏沈,沉没,这个《菩提道次第》说的沉没,很危险的,大家去看一看。沈没,得了沉没的人,自己以为自己入定了,他观也观得清楚,心也是明明白白,也没有掉举,能够安住,但是就没有力,就是等于说个人瘫痪一样的,才醒过来,手脚没有力的,那这样子就是细的沉没,细的沉没最损智慧。你在这个里边,自以为得定了,实际上智慧都在这里消磨了,因为没有力,智慧就不能产生力量,越来越衰弱。所以五盖覆心之后,把慧的力量削弱了,使它很“羸劣”,这个就称为“损智慧法”。

  

  

  

  

  慧水滋润五盖恶法,正慧微弱,如少油灯,照不明现,乃至失明无照,或成错乱。

  

  “慧水滋润五盖恶法,正慧微弱,如少油灯”,这个慧水,我们说,我们假使五盖没有除,拼命求智慧,学经、学论,这个慧并不是真的慧,真的慧是减弱了,而你现在学经、学论的这个慧,反而滋润了五盖的烦恼,这个等于是五盖的助行,等于五盖的助手。而这个智慧帮助了五盖,而真正的我们要修行的那个智慧却是力量就减弱了。因为这个智慧是烦恼的助伴,那烦恼助伴的智慧强了,真慧就衰弱了,那肯定的。“如少灯油”,那个真慧就像灯里边没有多少油,这个灯不亮,“照不明现,乃至失明无照”,最后灯油没有了,那就灯也就熄掉了,明也没有了,根本就照不起来了。“或成错乱”,或者因为油太少了,灯芯是晃晃晃的,照不出来东西,都是乱的,照错的,不是正确的东西,照不清楚的。真正要照清楚,就是我们说的第四禅的,要秘室的明灯,房间里一点也不漏风,这个灯的芯子笔直的、不动的,这样子照东西,最清楚。

  

  那么这里就是说,五盖是损智慧的,这个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使五盖存在身上。五盖生了,心上有的话,那智慧肯定不会发展,你再怎么努力,这个智慧都是帮了烦恼去了,帮了五盖去了。

  

  

  

  

  C2 离欲恶不善法

  断法第二科,离欲恶不善法。

  

  

  

  

  云何离欲恶不善法?欲谓五欲。

  

  下边是断法第二科,欲恶不善法。前面五盖讲完了。“云何离欲恶不善法?”“欲”是一个五欲。

  

  

  

  

  D1 欲

  

  

  

  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五根所对之尘境也,彼能生贪,故名之为欲。

  

  “五欲者,色声香味触”,这是指三界的五欲。“五根所对之尘境也,彼能生贪,故名之为欲”。那么这个三界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如果说在没有修成初禅之前,财色名食睡,也是五欲。这个食前面讲了很多,财色名食睡,睡觉要昏沉,就是这个,也是要对治的。

  

  

  

  

  复次,尘非欲,圣法中谓是求那。

  

  那么这个欲就是五欲。那么五欲的本质在哪个地方?这下边是考校这个问题。“复次,尘非欲,圣法中谓是求那。”我们说欲在不在境上?我们看到外境好的,就贪着,外境不好的,瞋恨。那么是不是欲在外境呢?这个就辩这个问题。它说“尘非欲”,外境,这个五尘,并不是真的欲。这个外境是什么?佛法里边叫“求那”,“求那”就是极微。

  

  

  

  

  外境之尘,非是欲心,佛教中谓是微尘,音云求那,四大之功能作用也。所以变生五尘,色法之属,细极而肉眼不可见。尘者,剎那生灭、动摇不住、无常变坏之义。外道胜论师,立为二十四德之德句,谓此有实在德用故;数论师立为喜忧舍三德求那。今人称为原子、原子能、电子等,皆属尘类,名为求那,圣言此非欲也。

  

  “外境之尘,非是欲心”,我们这个外境之尘是色法,并不是我们的欲心,“佛教中谓是微尘”,微尘也等于说是极微,“音云求那”,印度话就是求那。“四大之功能作用也”,这是地水火风的功能作用,就寄托在极微里边。“所以变生五尘”,由极微又堆成五尘,色声香味触,“色法之属”,“细极而肉眼不可见”,这个极微是肉眼见不到的,极细的。“尘者,刹那生灭”,所以叫尘呢,它是刹那生灭的,“动摇不住”的,“无常变坏之义”。那么这个极微,就是我们都学过的,《二十唯识》。

  

  “外道胜论师,立为二十四德之德句”,在外道胜论师里边,他的教义,立六句,一是实,二是德,三是业,相当于我们佛教的实、德、能,它不是能,是业,造业的业,就是作用。那么同、异、和合…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