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六句,这六句第二句里边德有二十四个,二十四个德里边就有色声香味触,这些尘都在德句里边。那么为什么属于德句呢?“谓此有实在德用故”,有实在的作用的,那么是色声香味触,这是外道说这个五尘有实在作用的。那么佛教就是说,五尘不是真的欲。
那么“数论师立为喜忧舍三德求那”,也立三个,忧喜舍三个德。他们的数论师的教理大概这样子的,先一个自性,这个自性是物质的,自性里边,它具有三个德,就是“喜忧舍”,相当我们的贪瞋痴,外道都会偷佛教,他们把一切物质认为自性,这个自性里边,它的功能,有三个属性,就叫是“喜忧舍”这三个。那么这个自性,能够创造这个世界宇宙,那么一共创造的把它归纳拢来是二十三个体,二十三个,就是实在的东西。那么加上自性一个,再加上这个神我,神我是纯精神的。这个神我,因为受用了自性所变造的一切万物,它就给捆绑了,成了小我,而把自性所变的二十三体的捆缚把它解除之后就回复到大我。这是外道的婆罗门教的一些教义。这我们不去说了,我们就是说,外道数论师也立忧喜舍三个求那,三个极微,它是物质性的。那么现在,我们现代人的原子、原子能、电子等等就是这一类的东西,印度叫“求那”。这个,外道执着这个是实在的,有作用的,而我们佛教里边,圣人之言,就是佛跟证了果证道的大弟子,圣者,说这个并不是五欲,真正的五欲,不在微尘上,不在这个色法上。
若忆想染着,此是欲。如是佛说:
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间色常住,健者离欲染。
“若忆想染着,此是欲”,真正的欲在心里边,你对那个尘去忆念,想,忆念,把它视成那个想,然后才去染着它,这个才是真的欲。所以说佛有一个偈,这个偈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种种色非欲,众生想欲染,世间色常住,健者离欲染”。种种的色不是欲,这个就是第一个说,外道的说法不对的。我们佛教里边说,一切的色法,就是外尘——色声香味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欲,而什么是欲呢?“众生想欲染”,众生的心里的想象,就是颠倒想,这产生这个欲,染污了。那么怎么见得这个色不是欲呢?“世间色常住,健者离欲染”,世间的色照样并没有改动,还是住在里边。假使说好的色,你在凡夫的时候,看到这个色起染污心,“健者”,但是你证了阿罗汉之后,这个色还没有灭掉,还在,但是“健者离欲染”,证阿罗汉或者阿那含以上的,对欲界的五欲,他已经没有了,这个欲没有了,境再现前,他不起染污心。所以说从这个证明这个染污的欲不在境上,在众生心里边。
依佛偈言,尘非是欲,若于尘境,忆想染着,乃是欲性。勇健之人,离内染性,外境无能作用。
“依佛偈言,尘非是欲”,根据佛说的这个偈,五欲不在这个五尘上。“若于尘境,忆想染着”,你把那个境,也不能说离开那个境,把那个境忆想,把它记住,紧是追想,贪着它,“乃是欲性”那么这是欲,那么欲还是心上生出来的。“勇健之人”,就是阿罗汉,阿那含以上的,这个勇健之人就是有勇气,有能够断烦恼的人,“离内染性,外界无能作用”,里边的贪欲心断了之后,外境再怎么样子对他,产不了作用的。
那么我们不是上次讲过《清净道论》一篇公案,他的一个比丘,修不净观的,他有一天在路上乞食,恰巧碰到一个女人,她跟夫家闹了矛盾,她就打扮得妖艳怪状的要回娘家去了,在路上看到这个比丘长得好,就跟他笑。这个比丘,一般的人看见女人打扮得很漂亮的,跟他笑么总是起染污心,但是他修不净观的,看到她笑,牙齿一露出来,白骨,牙齿就是白骨,他这样子白骨观就现出来了,只看见前面是一个骷髅,害怕得很,然后,马上就得阿罗汉果。前面那个色对他毫不起影响,反而把他促进成阿罗汉果了。
所以说这些,我们说真正的外边的境并不是欲,真的欲在心上。我们要除欲,不是把外境毁坏掉,而把自己心里边的烦恼根子抓住,断了就行了。所以修行在内心用功,不从外求,这个多方面就是说,不向外求的这个道理。佛教是向内的,内边的烦恼除掉了,外境对我们毫无作用,不必去毁灭外境的。
若此五欲中,贪、重贪、堪忍、系着,是名欲。
“若此五欲中,贪、重贪、堪忍、系着,是名欲”。在五个欲,就是说色声香味触里边,这个境里边,你对它贪着;“重贪”,再再的贪;“堪忍”,为了这个贪能受一切苦;“系着”,给那个境用贪心捆起来了,解放不了了,这个就叫欲。欲就是说自己的贪心把这个境捆住了,实际上这个境并不是真正地捆住你,是你自己的贪把你自己捆住的,要解放的话,还从你自己身上解放,不从外边去求。
此言示明五欲上之贪性,是欲体,离自内贪,外境消灭,行者应知内外。
“此言示明五欲上之贪性,是欲体”,在色身香味触上边的贪才是真正的欲,而色声香味触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欲,仅仅是能够引起你贪的一个增上缘,那么真正的贪还是你的心里边。如果你贪心已经断除了,那么外边的境再好,它也不能增上,生起贪心来,因为贪心没有了。那么这里就表示离欲恶不善法并不是叫你把五欲都是扫掉。
那么为什么我们初学的人要远离呢?初学的人他的这个道力不够,那么能引起贪心的那些缘把它离开,使贪心不现行,可以修行,这是需要的。但是并不是以此为足,永远远离,那你永远不能度众生了,众生里边各式各样都有。那你是远离之后,贪心不起,是要赶快修道,把道修好了,烦恼灭掉了,以后再怎么的境,你根本不害怕。所以说修行,有的人说我们修行的人是逃避这个现实,这个逃避现实是他们的故意挖苦的话。
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固然是要求清净的环境,能够修行,修行的目的,也就是说把这个烦恼心除掉。除掉之后,那我们在这个世间上通行无碍,比世间上更入世。世间上入世还有烦恼,有些地方他有顾虑,有些地方要害怕,等等,等到烦恼灭除了之后,去度众生的时候,一切无碍,到处可以去,地狱也能去,地藏菩萨的发的愿就是说,地狱不空,他誓不成佛,那这个多伟大的呢?这个就是烦恼除掉之后,就会产生这样勇健的心愿。如果你世间上的人,他永远不敢发这个愿,而且也不可能发这个愿。所以真正的入世,是要从远离的、把烦恼灭掉之后,才能真正做到。烦恼没有灭之前,你说大话,入世、度众生,就是自身难保。你还没有会游水,你说要海里边救人去了,那么人倒没有救到,你自己也是个淹死鬼了。这个是徒然的牺牲,我们佛教里是不采取这些笨办法的。
所以说这个五欲里边真正的欲是内心的贪心,“离自内贪”,把自己的内贪除掉之后,“外境消灭”,外境的作用就消灭掉了,并不是把外境打烂。外境虽然还是原来一样,但是它对我们系缚的作用,这个贪着的作用,根本就起不来了,所以外境等于它的坏的作用消灭了。“行者应知内外”,修行的人,应当知道内外,到底欲在内是欲在外,这个要搞清楚。搞不清楚的话,要么就逃避,永远是躲在深山里不敢见人,要么就是说,把外境。(13B)一切破坏、消灭,把人杀掉等等。
我看到有一本杂志,当然是笑话,它说有一个人,他是欧洲的,海外的杂志,他有一个人,他晚上睡不着觉,为什么呢?他就是说想念他一个情人,一个女人,他尽是想念就睡不着,翻来覆去的,一夜,大半夜过了,他实在受不了了,明天还要上班,他就拿起一把手枪,跑到那个情人家里。这个情人,听见他来了,很高兴,来迎,她开了门之后,一枪把她打死了,好,他就不想了,死都死掉了,没有什么想的,回去就呼呼大睡了。这个是一种讽刺的笑话,也是说把欲执着成外境了,这个是做的事情很愚痴,结果你杀了人,你还明天还上什么班呢,要抓起来了。
我们修行的人要知道内外,欲不在外,不必去消灭外境,也不必去对外境起什么贪着。所以有的人,说好象佛在世的时候,不是有的经是呵斥女人吗?那就是对初学的人,使你对外境不要去执着,实际上男的女的都是起不了贪欲的,贪欲还在自己心里边。所以说到高层次的时候,就不在乎这个外境的外相了。
D2 恶不善法
云何恶不善法?身口意恶行,是名恶不善法。
身口意三恶行,总括一切恶行。
“云何恶不善法?”那么欲讲好了之后,什么叫恶不善法呢?“身口意恶行,是名恶不善法”。恶不善法讲了很多,第一个,身口意的恶行,就是不善行。身口意的那些不善的一些行动,都叫恶不善法。这是第一个,总的,“身口意三恶行,总括一切恶行”。
E1 十不善业道
复次,十不善业道,是名恶不善法。
下边,就是分开讲了。最初的十不善业道。“复次,十不善业道,是名恶不善法”。这个一般都知道,十恶业道,十个不善的业道,这叫是十不善法,是最粗大的恶行。
总为三恶行,分为十不善:身三,口四,意三。俱舍颂云: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身口所作,名之为业,意业所作,亦业亦道,故曰业道,道者思也。别解脱戒,重在对治身口之恶行;定道禅修,重在对治意业之不善;戒定双行,则三业入正,出生智慧光明之门,先断十恶。
“总为三恶行,分为十不善”,三恶行就是身口意,分别说有十个不善。身的恶行三个——杀、盗、淫;口的四个——妄语、绮语、恶口、离间;那么意的——贪、瞋、邪见。这个在这个十恶业道里边,这个不是贪瞋痴了,贪、瞋、邪见。
《俱舍论》里边有一…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