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颂,“世别由业生”,世间的差别各式各样的,有的是好,有的是不好,这个差别是从哪里来呢,是不是上帝造的呢?或者是天然、偶然的呢?不是,应是业生,造什么业就感什么的世间的差别:造了好业,就是生到天上,住宫殿里边,五欲享受;如果造了恶业,就在地狱里受苦,等等,一切都是由业而感生的。那么这个业是有几种呢?“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思所作”,思所推动的身语业,就是身语业,思就是意业,我们说身口意的三个业,思心所就是我们造的意业,那么思心所所推动的就是身语业。
那具体说思心所有四个:“审虑思”,审就是审查的审,审虑,考虑的虑,审虑思;“决定思”,这是属于意业的,心里边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决定怎么做,决定要起什么心,起好心,或者起一个坏心,这是意业;那么“动身思”,发动身的这个思心所,发动的就是身业;“发语思”,发动语业的思心所就是语业。总的来说,以这个经部的说法,都是思心所的作用。
那么“身口所做,名之为业”,身口本身就是业,所做的事情,杀人就是杀业,这个偷盗嘛偷业,身语所做的叫业。“意业所作,亦业亦道,故曰业道”。这个里边,我们不是抄了个笔记了?(那个笔记,那个东西在哪里,拿给我看一下。)我们抄了一个《俱舍》的。
《讲义》注解:业道:《俱舍论颂疏》卷十七:“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
贪等三为思所游履,故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履故。业,业之道,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
《俱舍》里边一个颂,“此中三唯道”,这十个业道里边,三个是道,这是道,“七业亦道故”,有七个又是业又是道。那么这个里边,要解说了。这个“三”是贪瞋邪见,这三个是“思所游履”,思心所在它们上边走的。就是思心所,它们起贪,决定是思心所决定之后,把它推动的,所以等于说它们是路,思心所是走路的人,他们是道,“思所游履”,思是比方一个人,在上边走的。那么这个贪、瞋、邪见,它是道,它本身不是业,意业就是思心所,它不能产生意业,它是思心所所推动的那些事情,所以说思心所推动的就是等于思心所走的地方,思心所在贪上走,那么起贪的作用,思心所在瞋上走,起瞋的作用,这就是道,是思所行的道。那么这三个,只能是道,本身不是业,业是思心所。“业之道故”,那么这三个也叫业道,十恶业道,贪、瞋、邪见也是业道。这个业道是依主释,我们学过六离合释,是业所走的道,业就是思心所,思心所所走的那个道,叫业道,本身就是道,并不是业,是业所走的道,业是思心所,依主释,是两个东西,持业释么是一个东西。那么这个贪、瞋、邪见,我们讲清楚了,这是道,并不是业,业是思心所。
那么前七,就是身三、口四,杀盗淫呢身三,口四么绮语、妄语、恶口、离间,这四个本身就是业。你杀了人了,这个就是杀业,就是业;偷了东西呢盗业;那么说了恶口就是恶口的业。所以说这七个本身就是业,身业、语业。也是业之道,为什么?也是思心所推动的,思心所也在它们通过,那么也是思心所所走的道。所以说这七个身语业,又是业,又是道,它本身是业,又是业之道。“立业道名”,这个业道,它的意思就两层了,跟前面的那个贪瞋邪见不一样。贪瞋邪见单是业之道,它这个里边既是业,又是业之道。所以说这个身三、口四,这个业道,它的意思就是说,“亦业之道”。上边那个业,身语业本身是业,下边这个业,思心所所通过的道,思心所通过这个身语的叫业之道。所以说“等起思”就是发动身语的这个思心所。所以是说业道,我们说十恶业道等等,这个业道,这个名字,它意思含得很多的,是说,“具显”就是有两个一起显出,又是“业道”,又是“业,业道”,都表示在业道这两个字里边,虽然“业道”跟“业,业道”两个意思不是同类的,但是名字都叫业道,同的。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看了之后,再回过来看,身口这个东西,本身是能作业的,叫业,那也是意业所作,是意业所推动的,动身思、发语思,发动这个身语的,这么也是业也是道。思心所本身是业,也就是身口呢,语业也是道,那么它这个身口业本身是业,也是思心所所走的道,所以叫业道。那么就跟《俱舍》里边,就比较清楚。“道者思也”,道就是思,就是道就是思心所走的道路。
“别解脱戒,重在对治身口之恶行;定道禅修,重在对治意业之不善”,那么这里说十不善业道,如何对治呢?别解脱戒对治身口的,我们知道别解脱戒它止的是身口的罪,心里边的罪,不能说完全不管,但是很轻,但是一动于身口,就犯的戒就都要是犯了戒了,或者重的或者轻的都有,心里边的关系是比较少一点。那么这个意业的不善要什么时候对治呢?要定道里边去对治。所以说我们要对治三个恶行,这十个不善业道,一定要戒、定双行,一起来。戒侧重在对治身口,而定就侧重于对治意业的不善,这么两个一起来,“三业入正”,这个三业的不善呢都对治掉了。
“出生智慧光明之门,先断十恶”,所以说我们要产生智慧光明,要求智慧,很多人他拼命求文殊菩萨,“阿ra巴杂那的……”,就要开智慧,开智慧的方便善巧没有知道——断十恶,你十恶不断,“阿ra巴杂那”再念一亿、两亿、三亿,恐怕智慧也不一定开。文殊菩萨但是会指点你,假使如果你真正念得好的话,文殊菩萨定中、梦中会指示你,要断十恶,把五盖等等那些障智慧法除掉,智慧自然开。你障智慧的法不开,你拼命求,磕头、拜,要开智慧,那么还得要给你开示,先要把恶行除掉,智慧才开得了。那么现在舍利弗已经把佛的话告诉我们了,那很便宜了,你要开智慧呢,你先要把恶行对治掉,如果十个恶行不除掉,五盖不除掉,你说我要开智慧,又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去了,鱼哪里在树上呢?鸟么在树上的。
E2 不善根相应、所起法,无缘非受法
复次,不善根相应法,不善根所起,无缘非受法,是名恶不善法。
这个我们要看我们一个注解了,因为这里讲的是比较不太明显。我们在《倶舍》里边善法有四种,那么反过来,不善法也有四种。对胜义的善,善分四种: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这么四种。一般人就是要善么就善了,什么还有几种呢?不知道的。
那么真正学法相呢要知道了,善又分四种8。一种是“胜义善”,最高的善,就是解脱、涅槃,那么反过来,胜义的不善就是生死流转。那么“自性善”,惭、愧跟那个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是自性的善,本身就是善。“相应善”呢,“彼相应”,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心所,这个叫相应善,本来它不是善,因为它跟这个自性善同时生起,它们也感到善,变成善了。等于说我们在这个水里边掺一点牛奶,本来这个水是清水,没有牛奶的味道的,但是你掺了牛奶倒进去之后,这个水也成了牛奶了,也变成善的了。同样的,恶呢,自性恶,就是无惭、无愧、三不善根(贪瞋痴)。那么你跟自性不善相应的心王心所,也成了一个不善的,恶的。那就是说这个水本来是没有毒的,但是你跟那个毒药放在一起了,泡在里边了,这个水也就毒了。那么相应,因为跟不善的法相应,它本身也变成染污的不善的了。那么“等起色业等”,等起就是说,由这个善法,心王心所的自性善,或者相应善,它们等起发动的。“等起”就是说,它发动的身业、语业跟它是同一个性质的,“等”就是同类的。善的心所心王发动的身语业也是善的,跟它相等的,那么不善的心王心所发动的也是不善的。所以说等起的善就是“色业等”,就是身语二业。那就是说身语二业由善的心王心所发起的,它是善的身语业,如果说是不善的心王心所发动的身语业,它也叫不善的。这个不善叫什么不善呢?等起不善,由善或者不善同等推动的这个身语业,叫等起。所以说善有四种:“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那么“翻此名不善”,反过来,不善也有四种:“胜义不善、自性不善、相应不善、等起不善”。等起,什么是等起?身语业,就是心王心所推动的身业、语业,包括表业、无表业,那么它的“四相”,每一个身语都有“生、住、异、灭“,还有一个“得”,这是不相应法的东西。这个学《俱舍》就知道,我们这里就记住身语业就是了。那么这里我们再看这个。所以说这一段文,我们依《俱舍》的讲是不太复杂的。那么里边的注解, 就看起来比较复杂了。
“复次”,他说,“不善根相应法”,前面说的十不善业道是恶不善法,那么我们就是说,不善根相应的法,“不善根”就是说,无惭、无愧,这个贪瞋痴。这个不善根它所相应的法,叫不善,就是相应不善。“不善根所起,无缘非受法”,不善根所等起的;“无缘”,没有所缘的;“非受法”,没有执受的,那就是没有这个感觉的,就是色法,色法就是身语业,它们叫恶不善法。照《俱舍》的讲9,就是说跟不善根相应的相应不善,叫恶不善法,跟不善根所等起的发动的那些身语意叫恶不善法,它是等起不善。那么这个话就很简单就讲掉了。
不善根相应心心数法,是三不善根种子所起,虽未得外境现行缘引,无苦乐受报,然此内识无表种子存在,相续引发,逢缘现行,即此能生种种恶不善法,必待止观深定,相应能知,知已择灭,是为重要之禅行也。
那么注解里边,就比较弯子大一点。不善根相应的心王心所,“是三不善根种子所起”,三不善根发动的。“虽未得外境现行缘引”,虽然没有外境把它引起来,…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