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62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心没有境,它不会起作用。“无苦乐受报”,没有苦乐受的报,因为没有引起呢,当然不会受报。“然此内识无表种子存在”,但是这个识的种子存在的,“相续引发”,种子熏种子,不断地在继续地发展,“逢缘现行”,假使碰到缘,适当的缘碰上了就要起现行,“即此能生种种恶不善法”,那么这个时候碰到缘了,就会生恶不善法的。那么这一些事情,这个种子熏种子的事情,就是很微细的,也叫做微行,这个一般的眼光是看不到,一定要止观的深定,学止观甚深的禅定,相应了之后,才能知道这些微细的作用。“知已择灭”,知道之后,就把它去灭掉。“是为重要之禅行”。这个,海公上师,就是重点放在用禅定的功夫把种子里边的那些不善的法把它灭掉。使它不起现行,这个是侧重在修行上边说。那么我们前边的单讲法相,法相对修行联系不起来,那么海公上师把修行的一些道理,把它联系起来了。

  

  

  

  

  E3 现行恶不善法

  复次,贪欲、瞋恚、愚痴(三不善根),忿怒、怨嫌、妄瞋(瞋所起),嫉妒、悭惜(贪生),谀谄、欺伪、匿恶(妄生),无惭、无愧、贡高、诤讼,及我慢等(痴生),是名恶不善法。

  

  这个三不善根,我查了这个藏经,我查的是龙藏,因为我身边最方便是龙藏,就是查了个龙藏,这个括弧里边的,都是原文没有的,是海公上师自己作的注解。所以说印的大字,有点混淆,该是不要印粗体字,印小体字。那么这个“贪欲、瞋恚、愚痴”,叫三不善根。

  

  这个里边,《俱舍》讲的更明确一些,我们要看看《俱舍》的。《俱舍》里边有三不善根,《俱舍》十九卷,“不善根欲界,贪瞋不善痴”10,三不善根指的是欲界的贪、欲界的瞋,还有一个痴,痴有不善的,也有无记的,所以说在不善根里边的痴,单指不善的痴,无记的痴不在里边。不善根痴“简身、边见相应痴”,这个痴,无明,无明心所,它可以跟身见、边见相应,它跟身见、边见相应的时候,身、边见是有覆无记,不是不善,那么这个无明也是有覆无记,那是相应,跟它相应了,这不叫不善。所以说在这个里边,《俱舍》就特别强调,这个痴是指的不善的痴才能叫不善根。无记的痴不是不善根,要把它除掉,所以要加一个不善。

  

  那么什么叫不善根?它的意思有三个,不善根,(不是“之意”,三个意。不善根有三个意思,这个我写的时候我“三”写得比较草一点,看成“之”去了,不是“之”),不善根有三个意思。一是“唯不善”,本身中只有不善,不通无记,更不通善,就是不善。第二是“根本烦恼”,不是小烦恼,不是随烦恼,是根本烦恼有十个,或者是六个,就是贪瞋痴慢疑,加这个见,见又可以分五个,就是十个,那么这是根本烦恼的,这是不善根,根本烦恼推动一切其他的烦恼。那么再一个就是说,“与一切不善为根”,一切不善的法都是从贪瞋痴生的。那么这三个意思呢,就叫不善根。

  

  那么这里,海公上师他把它,下边注解,也就是说那么多烦恼,基本上都是从贪瞋痴生的,这个原文的书里边,就是罗列了很多的烦恼的名字,没有给它分类,海公上师把一个小注解把它分一个类。贪、瞋、愚痴(不善痴),这是根本的不善根,是最根本的。由这个里边根本的,产生下边很多的烦恼。“忿怒、怨嫌、妄瞋”,妄瞋就是说,搞错了的瞋恨心,那么这属于瞋所起,属于瞋烦恼的。“妒嫉、悭惜”属于贪所产生的。“谀谄、欺伪、匿恶”,妄所生,这个妄我们说也不在三不善根里边,虚妄。虚妄是根据《俱舍》说,这个妄有几种原因,可以从贪生,也可以从痴生,也可以从瞋生,那么总是离不开贪瞋痴。那么“无惭、无愧、贡高、诤讼”、“我慢等”,从痴生。这是海公上师的分类。

  

  《俱舍》里边有一些不同,《俱舍》里边无惭是贪生,无愧是痴生,有些不一样。但是这个我们说不要死在书下,《俱舍》跟《阿毗昙》,它的结构不同,里边不同的地方不是没有的。在《俱舍》里边,初二禅的喜乐,喜当然是心所法,乐是轻安心所的乐,不是心的乐。而这个《舍利弗阿毗昙》呢,下边很明确的说:“云何乐?心忍受乐,意触乐受,是名乐”,第六意识的,那就是跟《俱舍》有不同之处。

  

  所以说不要看到一点不同么就这个对、那个不对,每一个论都有它的结构,都有它的传承,都有它的一整个的体系。在它的体系里边,要这么说的就该这么说,这个不能把其他的两个,一定死板板的对成一个。这个我们说好象我们现在的这个现代化的那些线路图一样的,每一个线路图都有它的一个整体的结构,不能把所有的线路图都合成一个样子,那么就没有竞争了,永远没有,好的坏的分不出来了。这是在宗派等等里边是有一些小的不同的,不要产生一些过分的执着。

  

  那么这一些就是罗列了很多的烦恼,根本烦恼也有,从生的那些随烦恼也有。那么这里一些,总的说都叫“恶不善法”。

  

  

  

  

  此显现行恶不善法,对境情生,必当事前见境觉知,慧行慧力,方便防治为上。临事才知之对治方法者,唯依律仪修行之力为主,自作方便,有正不正,必善了明;事后方知有过,应严作惭愧忏除,逾快逾好,不可覆藏护过怠慢,以为微细不治,便能转起大恶,是定道不能增长或更退失之因,行者必须若定若事,前后觉察,洗除心垢。心垢离,智明生,是极重点。

  

  “此显现行恶不善法”,我们所显现行的恶不善法有几种呢?大概就举了那么多。“对境情生,必当事前见境觉知”,我们对境,产生一个心,情就是我们的识情,智慧就没有问题了,情就是没有智慧的。这个识情产生之后,那么一定要事先见境,就是要《辨识阿含》,叫辨识,这个境来了之后,会不会有犯戒的,犯戒的,这个境要避免,假使不犯戒的就没有关系了。“慧行慧力”,要就是慧行刻意,要智慧去观察,要智慧力量的“方便”去“防治为上”。

  

  “临事才知之对治之法者,唯依律仪修行之力为主”,预先能够有慧行慧力,预先防备最好,等到临事才去对治,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戒的修行,就是《辨识阿含》。“自作方便,有正不正”,千万不要靠自己的智慧来作方便。我们一切以《辨识阿含》的方法来做,自己作方便,有的时候碰巧是对了,但是有的时候很多错,跟了烦恼出发的会错。“必善明了;事后……”,这些道理,应当要明了。这里就是注意的,最好事前能够觉察,靠慧根慧力慧行,那么假使事先没有觉察,临事要采取对治呢,根据戒律,不要自己做方便,这些要好好的知道。

  

  “事后方知有过,应严作惭愧忏除,逾快逾好,不可覆藏护过怠慢”,那么假使当时没有对治好,事后才知搞错了,那么赶快要严厉地起惭愧心,要忏悔,除掉这个罪,而且这个惭愧越快越好,我们说发露罪不能过夜,上午做的罪,下午发露,下午所做的罪,不能超过晚上发露,一定要早一点发露,越快越好。这就是使罪能够赶快的除掉,你越是覆藏的久,罪越难除,所以覆藏也给你再加一个罪,总之戒律的方法就是使你赶快地把罪洗干净。那么你没有覆藏之前,“逾快”,马上要发露最好,绝对不能覆藏。覆藏就是说,过失不愿意给人家知道,要保护,就是这个事情我要保护起来,不要给人家知道。不知道么可以再犯,如果大家知道你这么一个坏家伙,你再也不敢做这个事情了。那么你所以是不愿,覆藏,就是说你还有这个侥幸的心,以后碰到还可能再犯。

  

  “怠慢”,怠慢就是说,倒没有覆过,但是马马虎虎,就是说不当一回事,这也不对,要赶快地发露,不要覆藏。假使你以为微细,这个罪并不严重,不治也没有关系,“便能转起大恶”,那么将来小的积起来成大恶。“是定道不能增长或更退失之因”,这个不要看它微细,积起来能转成大恶,而且即使没有积成大恶之前,也是定道不能增长、退失的原因。这些微细的恶你不除掉的话,定道不能增长的,或者即使你得了一点点气味了,你犯了一些小的戒了,会退失。

  

  “行者必须若定若事,前后觉察”,在定中或者是事上好好地观察,把那些烦恼洗得干干净净,“洗除心垢,心垢离,智明生,是极重点”,这个要记住:“心垢离”,心上的烦恼少了,智慧就生,心垢不离,智慧就不生,这个是重点。外道的方法就是反过来的,心垢不离的,智慧要求它生的,这个功能,就是他们什么功什么功,神通变化,要求它得到的,而心垢不离的,那么这个就是要产生很大的魔事,出很多毛病。一个是障不起,神通什么得不到,一个呢,即使你得到了,要生很大的后患,什么走火了等等,都是这么地方来的。

  

  

  

  

  E4 十邪

  

  

  

  复次,邪见、邪觉、邪语、邪业、邪命、邪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及余随邪法,是名恶不善法。

  

  “复次,邪见、邪觉、邪语、邪业、邪命、邪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这就是十个邪。这个邪反过来就是无学的十个智,无学有正知、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正念、正解脱、正智。那么这个无学的十个智,反过来的就是十个邪。这个十邪就是流转生死,得不到修行的。“及余随邪法”,其他的随顺了这十个邪的法,都叫做“恶不善法”。这是又立一个恶不善法的范围。总的来说,身口意恶行,前面是总的说完了,现在呢,恶不善法在经典里边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样子都一个一个举给我们看。那么这些是具体的知道之后,才能够对治。笼统地说个身口意三恶行,你不知道哪个是恶行,那么具体也搞不清楚的,那么这样子具体的一个一个给你介绍,你可以知道,这是坏家伙,以后就可以对治了。

  

  

  

  

  此是十邪应知,十邪不知不解,正能障碍无学十智,是智慧垢腻,以慧杂邪…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