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心沒有境,它不會起作用。“無苦樂受報”,沒有苦樂受的報,因爲沒有引起呢,當然不會受報。“然此內識無表種子存在”,但是這個識的種子存在的,“相續引發”,種子熏種子,不斷地在繼續地發展,“逢緣現行”,假使碰到緣,適當的緣碰上了就要起現行,“即此能生種種惡不善法”,那麼這個時候碰到緣了,就會生惡不善法的。那麼這一些事情,這個種子熏種子的事情,就是很微細的,也叫做微行,這個一般的眼光是看不到,一定要止觀的深定,學止觀甚深的禅定,相應了之後,才能知道這些微細的作用。“知已擇滅”,知道之後,就把它去滅掉。“是爲重要之禅行”。這個,海公上師,就是重點放在用禅定的功夫把種子裏邊的那些不善的法把它滅掉。使它不起現行,這個是側重在修行上邊說。那麼我們前邊的單講法相,法相對修行聯系不起來,那麼海公上師把修行的一些道理,把它聯系起來了。
E3 現行惡不善法
複次,貪欲、瞋恚、愚癡(叁不善根),忿怒、怨嫌、妄瞋(瞋所起),嫉妒、悭惜(貪生),谀谄、欺僞、匿惡(妄生),無慚、無愧、貢高、诤訟,及我慢等(癡生),是名惡不善法。
這個叁不善根,我查了這個藏經,我查的是龍藏,因爲我身邊最方便是龍藏,就是查了個龍藏,這個括弧裏邊的,都是原文沒有的,是海公上師自己作的注解。所以說印的大字,有點混淆,該是不要印粗體字,印小體字。那麼這個“貪欲、瞋恚、愚癡”,叫叁不善根。
這個裏邊,《俱舍》講的更明確一些,我們要看看《俱舍》的。《俱舍》裏邊有叁不善根,《俱舍》十九卷,“不善根欲界,貪瞋不善癡”10,叁不善根指的是欲界的貪、欲界的瞋,還有一個癡,癡有不善的,也有無記的,所以說在不善根裏邊的癡,單指不善的癡,無記的癡不在裏邊。不善根癡“簡身、邊見相應癡”,這個癡,無明,無明心所,它可以跟身見、邊見相應,它跟身見、邊見相應的時候,身、邊見是有覆無記,不是不善,那麼這個無明也是有覆無記,那是相應,跟它相應了,這不叫不善。所以說在這個裏邊,《俱舍》就特別強調,這個癡是指的不善的癡才能叫不善根。無記的癡不是不善根,要把它除掉,所以要加一個不善。
那麼什麼叫不善根?它的意思有叁個,不善根,(不是“之意”,叁個意。不善根有叁個意思,這個我寫的時候我“叁”寫得比較草一點,看成“之”去了,不是“之”),不善根有叁個意思。一是“唯不善”,本身中只有不善,不通無記,更不通善,就是不善。第二是“根本煩惱”,不是小煩惱,不是隨煩惱,是根本煩惱有十個,或者是六個,就是貪瞋癡慢疑,加這個見,見又可以分五個,就是十個,那麼這是根本煩惱的,這是不善根,根本煩惱推動一切其他的煩惱。那麼再一個就是說,“與一切不善爲根”,一切不善的法都是從貪瞋癡生的。那麼這叁個意思呢,就叫不善根。
那麼這裏,海公上師他把它,下邊注解,也就是說那麼多煩惱,基本上都是從貪瞋癡生的,這個原文的書裏邊,就是羅列了很多的煩惱的名字,沒有給它分類,海公上師把一個小注解把它分一個類。貪、瞋、愚癡(不善癡),這是根本的不善根,是最根本的。由這個裏邊根本的,産生下邊很多的煩惱。“忿怒、怨嫌、妄瞋”,妄瞋就是說,搞錯了的瞋恨心,那麼這屬于瞋所起,屬于瞋煩惱的。“妒嫉、悭惜”屬于貪所産生的。“谀谄、欺僞、匿惡”,妄所生,這個妄我們說也不在叁不善根裏邊,虛妄。虛妄是根據《俱舍》說,這個妄有幾種原因,可以從貪生,也可以從癡生,也可以從瞋生,那麼總是離不開貪瞋癡。那麼“無慚、無愧、貢高、诤訟”、“我慢等”,從癡生。這是海公上師的分類。
《俱舍》裏邊有一些不同,《俱舍》裏邊無慚是貪生,無愧是癡生,有些不一樣。但是這個我們說不要死在書下,《俱舍》跟《阿毗昙》,它的結構不同,裏邊不同的地方不是沒有的。在《俱舍》裏邊,初二禅的喜樂,喜當然是心所法,樂是輕安心所的樂,不是心的樂。而這個《舍利弗阿毗昙》呢,下邊很明確的說:“雲何樂?心忍受樂,意觸樂受,是名樂”,第六意識的,那就是跟《俱舍》有不同之處。
所以說不要看到一點不同麼就這個對、那個不對,每一個論都有它的結構,都有它的傳承,都有它的一整個的體系。在它的體系裏邊,要這麼說的就該這麼說,這個不能把其他的兩個,一定死板板的對成一個。這個我們說好象我們現在的這個現代化的那些線路圖一樣的,每一個線路圖都有它的一個整體的結構,不能把所有的線路圖都合成一個樣子,那麼就沒有競爭了,永遠沒有,好的壞的分不出來了。這是在宗派等等裏邊是有一些小的不同的,不要産生一些過分的執著。
那麼這一些就是羅列了很多的煩惱,根本煩惱也有,從生的那些隨煩惱也有。那麼這裏一些,總的說都叫“惡不善法”。
此顯現行惡不善法,對境情生,必當事前見境覺知,慧行慧力,方便防治爲上。臨事才知之對治方法者,唯依律儀修行之力爲主,自作方便,有正不正,必善了明;事後方知有過,應嚴作慚愧忏除,逾快逾好,不可覆藏護過怠慢,以爲微細不治,便能轉起大惡,是定道不能增長或更退失之因,行者必須若定若事,前後覺察,洗除心垢。心垢離,智明生,是極重點。
“此顯現行惡不善法”,我們所顯現行的惡不善法有幾種呢?大概就舉了那麼多。“對境情生,必當事前見境覺知”,我們對境,産生一個心,情就是我們的識情,智慧就沒有問題了,情就是沒有智慧的。這個識情産生之後,那麼一定要事先見境,就是要《辨識阿含》,叫辨識,這個境來了之後,會不會有犯戒的,犯戒的,這個境要避免,假使不犯戒的就沒有關系了。“慧行慧力”,要就是慧行刻意,要智慧去觀察,要智慧力量的“方便”去“防治爲上”。
“臨事才知之對治之法者,唯依律儀修行之力爲主”,預先能夠有慧行慧力,預先防備最好,等到臨事才去對治,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根據戒的修行,就是《辨識阿含》。“自作方便,有正不正”,千萬不要靠自己的智慧來作方便。我們一切以《辨識阿含》的方法來做,自己作方便,有的時候碰巧是對了,但是有的時候很多錯,跟了煩惱出發的會錯。“必善明了;事後……”,這些道理,應當要明了。這裏就是注意的,最好事前能夠覺察,靠慧根慧力慧行,那麼假使事先沒有覺察,臨事要采取對治呢,根據戒律,不要自己做方便,這些要好好的知道。
“事後方知有過,應嚴作慚愧忏除,逾快逾好,不可覆藏護過怠慢”,那麼假使當時沒有對治好,事後才知搞錯了,那麼趕快要嚴厲地起慚愧心,要忏悔,除掉這個罪,而且這個慚愧越快越好,我們說發露罪不能過夜,上午做的罪,下午發露,下午所做的罪,不能超過晚上發露,一定要早一點發露,越快越好。這就是使罪能夠趕快的除掉,你越是覆藏的久,罪越難除,所以覆藏也給你再加一個罪,總之戒律的方法就是使你趕快地把罪洗幹淨。那麼你沒有覆藏之前,“逾快”,馬上要發露最好,絕對不能覆藏。覆藏就是說,過失不願意給人家知道,要保護,就是這個事情我要保護起來,不要給人家知道。不知道麼可以再犯,如果大家知道你這麼一個壞家夥,你再也不敢做這個事情了。那麼你所以是不願,覆藏,就是說你還有這個僥幸的心,以後碰到還可能再犯。
“怠慢”,怠慢就是說,倒沒有覆過,但是馬馬虎虎,就是說不當一回事,這也不對,要趕快地發露,不要覆藏。假使你以爲微細,這個罪並不嚴重,不治也沒有關系,“便能轉起大惡”,那麼將來小的積起來成大惡。“是定道不能增長或更退失之因”,這個不要看它微細,積起來能轉成大惡,而且即使沒有積成大惡之前,也是定道不能增長、退失的原因。這些微細的惡你不除掉的話,定道不能增長的,或者即使你得了一點點氣味了,你犯了一些小的戒了,會退失。
“行者必須若定若事,前後覺察”,在定中或者是事上好好地觀察,把那些煩惱洗得幹幹淨淨,“洗除心垢,心垢離,智明生,是極重點”,這個要記住:“心垢離”,心上的煩惱少了,智慧就生,心垢不離,智慧就不生,這個是重點。外道的方法就是反過來的,心垢不離的,智慧要求它生的,這個功能,就是他們什麼功什麼功,神通變化,要求它得到的,而心垢不離的,那麼這個就是要産生很大的魔事,出很多毛病。一個是障不起,神通什麼得不到,一個呢,即使你得到了,要生很大的後患,什麼走火了等等,都是這麼地方來的。
E4 十邪
複次,邪見、邪覺、邪語、邪業、邪命、邪進、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及余隨邪法,是名惡不善法。
“複次,邪見、邪覺、邪語、邪業、邪命、邪進、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這就是十個邪。這個邪反過來就是無學的十個智,無學有正知、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正解脫、正智。那麼這個無學的十個智,反過來的就是十個邪。這個十邪就是流轉生死,得不到修行的。“及余隨邪法”,其他的隨順了這十個邪的法,都叫做“惡不善法”。這是又立一個惡不善法的範圍。總的來說,身口意惡行,前面是總的說完了,現在呢,惡不善法在經典裏邊所看到的各式各樣的樣子都一個一個舉給我們看。那麼這些是具體的知道之後,才能夠對治。籠統地說個身口意叁惡行,你不知道哪個是惡行,那麼具體也搞不清楚的,那麼這樣子具體的一個一個給你介紹,你可以知道,這是壞家夥,以後就可以對治了。
此是十邪應知,十邪不知不解,正能障礙無學十智,是智慧垢膩,以慧雜邪…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