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63

  ..續本文上一頁,慧反成愚,乖違正道,損害定力,愚智相雜,不見正宗涅槃解脫大路之方便善巧,俗情求道,道不可得,應當依止正道,正受慧行,刻念專修,明鏡當前,時時反照,加以聖教指告重要之點,改邪反正,智慧無垢,亦複增長,定燈添油,穩正向上,集中有力。

  

  那麼這十個邪,是十個邪“應知”,這是十個邪。“十邪不知不解”,這個邪,十個邪,你不知道、不理解的話,“正能障礙無學十智”,那麼我們修行要成無學要有十個智慧,你十個智慧得不到,無學也得不到了。那麼這個邪擺在裏邊,就是反十智的,當然是背道而馳的東西,一定要把它除掉。“是智慧垢膩”,這個是對智慧來說,是髒的油膩一樣的髒東西,很不容易洗掉的。“以慧雜邪,慧反成愚”,我們的求慧,就是煩惱不除,拼命求智慧,看經、學論,或者是世間上的這個學問你去研究,你因爲這個智慧裏邊雜了邪的話,這個就是邪慧,反倒成愚了,這個愚就是對真正的智慧一點也不知道。邪的慧跟這個真的智慧背道而馳的,你這個沒有智慧跟這個真的慧距離還短一點,成了邪的慧,跟真的慧距離越來越拉得越遠的。“乖違正道”,那兩個反方向的。“損害定力”,當然了,要修定的話,那是沒有可能性了,定的力量都損害了。“愚智相雜,不見正宗涅槃解脫大路之方便善巧”,“愚智”,這個愚智就是那個邪、煩惱,跟智慧,你雖然也學論、學經,這個智慧因爲雜了煩惱了,就不能見到正宗的涅槃解脫大道,你就看不到了,都是會世間上著眼了。

  

  “俗情求道,道不可得”,以世俗的眼光去求道,這個道是永遠得不到的。世俗眼去求道,海公上師舉的例,就是說有些人從世間的厲害關系來修行的,比如說,他看到人家法師的待遇很好,人家也恭敬他,地位也有。海公上師以前,他不但是在佛教界裏邊有崇高的威信,在政治上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的政協代表等等,頭銜不小。那麼大家看到,“哦,修行,去做法師有那麼大的地位,什麼的權力,也可以受到很大的供養,我們也去做法師去,也學法去。”這樣子的心情去求道,道決定不能得,因爲你求的是世間上的那些五欲,不是、沒有戒定慧(14A)的氣味,道是離不開戒定慧的,所以說你學行,離開了這個戒定慧來求道的話,道決定不可得。

  

  這個我們不要看了玩,好象是好玩,自己要問問心,你自己學法,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不是絕對幹淨的,這個你自己問一問。可能初學的人多少會參一點世間的要求。有的人,他們,藏地他們辯論,辯個格西,實際上格西的地位得到了,可以進聚巴,可以去學密法了,他是修行的一個階段,而很多人格西得到了,名譽地位有了,就到此爲止了,那就是“俗情求道”。那麼我們漢地的那些修行人,是不是都純粹爲了修涅槃、解脫、度衆生、成佛?這個大帽子大家都會戴,真正你自己出發點,好好地問一下心,是不是全部幹淨的,不敢說。

  

  “應當依止正道”,不要“俗情求道”。“依止正道”,戒定慧,“正受慧行,刻念專修”,要慧行刻意,專把慧,這個智慧,在心裏先刻起來,單是看一道,這個印象不深的,要刻在心上,那麼就是不斷地去熏習。“明鏡當前”,這個照鏡,就是個照外境的鏡子,就是我們的慧心,當前之後,“時時反照”,照自己,不是照人家。“加以聖教指告重要之點”,然後還不要離開教,佛的教就是經、律、論叁藏,經律論叁藏裏邊告訴我們的重要要點,經常要去參照,反照自己。“改邪反正”,把邪的就改掉,正的把它回過來,回到正的方面去。“智慧無垢,亦複增長”,這樣子的智慧沒有煩惱的垢,那麼可以發展了,可以增上。“定燈添油”,從定裏邊說,這個燈不斷地在加油,“穩正向上”,就像密室的燈一樣,直直的一個燈柱,一點也不搖動,而且油很足,非常亮。“集中有力”,集中,心一境性,就是得定了,定得到之後還要有力,這個就是說沈沒要除掉。

  

  我們大家學過《廣論》的就可以知道,《廣論》裏邊特別強調一個“沈沒”,很多的論裏邊沒有強調這個,以爲昏沈就是昏沈,沒有把沈沒提出來,沈沒是細昏沈,一般的認爲是得了定了。因爲定的要求,一個是住分,住分就是心能夠安住于所緣境上;一個是明分,所緣的境觀得明明白白,以爲得定了,在細的沈沒的時候,也能有住分,也有明分,但是沒有力,就是一個沒有力量,就是射力。我們前面講“解射”,解射,要射的時候,這個力要弓拉得很緊才射得出去,你輕輕地彈一點,你射不遠的,就掉在地下了,所以“射”就是要有力的。修定的時候要用射的比喻,就是要有力的比喻,不但是要准,要住在點子上,還要有力,沒有力的話就是沈沒,不是定。沈沒是損智慧法最厲害的,在裏邊很舒服,就像入定一樣,但是智慧越來越減退下去了,而且永遠得不到開悟,不會的,開悟是智慧的事情。

  

  一般不學教的人,他得到一點好處,認爲自己是不得了了。人家都不及我,我有這麼樣好的,定中能夠明明白白,心也不亂動、不動搖,住在裏邊很穩,也不掉舉,也不有粗的昏沈,以爲入定了,人家勸他也勸不進,他以爲“我比你高,你怎麼你勸我呢?”實際上恰恰墮在死水沱,這是海公上師再再要我們提高警惕,也是宗大師再再著重指出來的。

  

  

  

  

  C3 總結正修斷行之境

  

  

  

  如是欲惡不善法,若遠離、不近,不雜、純淨別處,是名離欲惡不善法。

  

  “如是欲惡不善法”,這個欲惡不善法,前面說的“若遠離、不近”,“遠離”嘛跟它離開,“不近”,離開之後不要親近它。“不雜”,不要混雜,就是跟它雜起來了,更糟糕了。“純淨別處”,全部跟它分清界限,幹幹淨淨的,在另外一個地方。這個叫“離欲惡不善法”。

  

  

  

  

  此總結正修中斷行之境,或曰離,善巧離法故,亦曰斷徧知方便。若叁不善根,十惡業道,心心數法之徧計種子,種子出生之現行惡法,能損智慧之十種邪法隨邪法,如是等境上,必先有覺有觀,善覺善觀,于此等惡不善法,對治擇滅。初則遠離,離不再近,近而無雜,自得純淨安穩之正住。別有定道、定境、定力、定智,可作依止,乃至不隨俗情之境動搖擾惱,是名離欲惡不善法,略言離法。由此離法,出生定智解脫,非偶然也。以上斷法之因緣竟。

  

  “此總結正修中斷行之境,或曰離,善巧離法故。”要善巧,要遠離了這個。“或曰離”,有的時候叫離,就是善巧,這個離的這個法。“亦曰斷徧知方便”,斷徧知,這個我們在《俱舍》的講義裏邊有,我們也不想廣講,大家翻一下,看一看就完了。

  

  在《俱舍》的46頁11,我們的徧知有九種。正面的是智徧知,就是有爲的智慧;對方面呢,斷徧知,就是證到的擇滅。這裏是斷徧知,寫的是斷徧知。斷徧知就是智徧知得到的,一個是有爲的智,一個是無爲的,智的果。那麼欲界有叁個,它的線都沒有劃,,欲界一二叁,四五六是上界。“見苦集斷徧知”——一個,見滅、見道(見滅斷徧知、見道斷徧知——整理者注),叁個,苦集可以合了一個。上界也是“見苦集斷徧知”、“見滅斷徧知”、“見道(斷徧知——整理者注)”,就是見了苦之後證到一個擇滅,就是這個斷徧知是所證到的滅,就是叁界見谛所斷的法斷,法斷就是擇滅。

  

  那麼下邊。這是見道裏邊,修道的時候“欲修惑盡”,就是五順下分結斷了,把叁界的見道所斷的跟欲界修惑所斷的,兩個合起來,就是五順下分結這個斷徧知,這個合了一個。那麼色界的煩惱盡了,“色愛盡徧知”,這是第八個,無色界的煩惱斷了,再合起來,一切結永盡,叁界的結全部斷完了,成阿羅漢。那麼這個九徧知,也是“斷徧知方便”,要得到九徧知的方便。

  

  “若叁不善根,十惡業道,心心數法之徧計種子”,徧計種子就是煩惱種子,“種子出生之現行惡法,能損智慧之十種邪法”,十個邪,還有“隨邪法”,隨順了十邪的法。“如是等境上”,一定是要有覺有觀,不但是有覺有觀,你要知道,而且善巧地覺,善巧地觀。“于此等惡不善法,對治擇滅”,對治它,把它滅掉。

  

  滅掉的方式當然是有層次的。“初則遠離”,離了之後再不要靠近了。有的人出了家了,出家不是遠離家庭麼,好的了,但是要經常回去,這個東西又成了個問題了。你既然要出家,怎麼回去幹啥呢?你說出了家,要修道了報父母恩,你道也沒修好,經常回去,吃東西,跟親戚朋友聊天,這個你成什麼話呢?所以說我們希望大家出了家的人,最好不要經常回俗家去,那麼居士家更不要去,跟素不相識的你經常去幹啥呢?住了居士家裏更糟糕。

  

  第一個就是遠離,遠離之後不要再親近了,萬一親近之後,不要跟他雜起來。“自得純淨安穩之正住”,那麼自己可以幹幹淨淨地住在自己的修行的地方了,“正住”就是你是學什麼、修什麼,就是這個地方了。

  

  “別有定道、定境、定力、定智,可作依止”,那麼你這樣子自己修行,自己有自己的定道,自己的定境,自己的定力,自己的智慧,可以依止。這是我們要依止的,不要到處去跑,其他地方不要去。“乃至不隨俗情之境動搖擾惱”,不要隨俗情,就是不要講人情,人情上面最害人,就是我們比丘不能做的事情千萬不要順了人情去做,一做之後,就是對自己産生不好的危害性。

  

  有人出了家之後,家裏邊有什麼婚喪喜事,也邀你,你是親屬,人家結婚你去幹啥呢?出家人去參加結婚典禮,這是笑話。你自己是要出離的,你去祝賀人家結婚幹啥呢?這個所以不能參加的。喔,人情不可卻,你也去了,去了之後你犯戒的,對戒律就不清淨了,不能去!

  

  “是名離欲惡不善法,略言離法。”遠離惡不善法,簡單嘛叫離法。“由此離法”,離開惡不善法,就…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