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64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定智解脫,非偶然也。”這是決然的,就是因緣具足就産生這個果,並不是“如蟲食木”,偶然吃了一個“天下太平”,不是那回事。有因有果。

  

  “以上斷法之因緣竟。”正修有斷、有修,斷法的因緣——離欲惡不善法,講完了。離五蓋、欲惡不善法,講完了。下邊正修。

  

  

  

  

  B2 正行應修

  C1 明初禅之總相

  以下正修之因緣者,即是正修四根本定。

  

  今初,明初禅之總相分叁:一有覺有觀,二離生喜樂,叁初禅五支相釋。

  

  “以下正修之因緣者,即是正修四根本定。今初”,四個根本定,第一個是初禅。初禅的總相:“一有覺有觀,二離生喜樂,叁初禅五支相”,分叁科來說。

  

  

  

  

  D1 有覺有觀

  

  

  

  雲何有覺有觀?若行覺觀,是謂有覺有觀。

  

  第一是“有覺有觀”。什麼叫“覺”?什麼叫“觀”?“若行覺觀,是謂有覺有觀。”有覺有觀就是我們修覺觀。我們去修覺觀叫有覺有觀,不修覺觀叫無覺無觀。那麼覺觀這兩個字是翻譯的名字,在後來的新譯叫“尋伺”,那麼在舊譯叫覺觀。但是裏邊有一點點不同,這個覺觀一般是用在定上的,尋伺通一般的心的,我們凡夫的心,欲界的心,不入定的心也有尋伺,入定了,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心一境性,就是初禅,也有尋伺,而這個用覺觀,就是說專在定上用的。

  

  

  

  

  覺者,“瑜伽義雲”:如從夢覺;又悟入如所有事,謂能簡擇之俱生慧;又覺言,說爲先之慧,是名覺。

  

  觀者,“顯揚雲”:謂于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叁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叁摩地故,簡擇諸法,是名觀。(本論有解在後)

  

  “覺者”,《瑜伽師地論》引了幾個解說。“如從夢覺”,第一個說,我們覺,本來是糊裏糊塗,睡夢一樣的,“覺”,覺醒了,知道了。第二個,“悟入如所有事”。我們有兩個法相,一個“盡所有”,一個“如所有”,“盡所有”就是各別相,緣起;“如所有”,它的性空。能夠悟入它的如所有的,就是它的本性空的道理。那麼另外一個,“能簡擇之俱生慧”,能夠産生簡擇作用的,我們俱生的這個智慧。那麼這都是覺觀,在《瑜伽師地論》裏很多解釋,引了很多。

  

  “又覺言,說爲先之慧”,我們要說話,從覺,見聞覺知,從覺要說的話,我們開始就有一個慧,這個就叫覺。“是名覺”。“覺”引了那麼多,那麼簡單地說,就是心的粗的狀態叫覺,心的細的情況呢叫觀。以前那些比喻就是說打鍾,開始“唝——”一下就是覺,粗的,一響打好之後,“嗡——”的聲音,細的叫觀。那麼還有的一個比喻就是鳥飛下來,這個就是一個鳥飛過來,很粗,叫覺,鳥飛下來之後,它吃東西了,那就是細的事情了。那麼古代的比喻很多,反正總的是一個覺,一個粗一個細。我們心的動態,粗的叫覺,細的叫觀。

  

  這個觀,《顯揚聖教論》說:“謂于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叁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叁摩地故,簡擇諸法。”前面講了很多,我們不懂也可以,因爲是《顯揚聖教論》前後文頂起來的,中間雜亂地提一句呢,有點突然了。就是正修行的,我們照我們以前聞思修的方法,聞思的方法,要修,先有聞思再有修。修的時候要有個作意,“緣叁摩地影像”就是定中的影像,定中的境,緣這個作意的時候,爲了得到叁摩地的時候就要“簡擇諸法”,就是前面說的簡擇、極簡擇等等,這個就是要觀。這個有覺有觀就是我們心裏要簡擇法。簡擇什麼法?初禅的法就是這個離欲惡不善法,這些把它要搞清楚了,然後才可以得到離生喜樂。

  

  

  

  

  D2 離生喜樂

  

  

  

  雲何離生喜樂?若離欲惡不善法,生喜樂,是名離生喜樂。

  

  “雲何離生喜樂?若離欲惡不善法”。我們這個喜樂,從把欲界的那些惡不善法、五欲、五蓋除掉之後,自然會生喜樂,這是因果法爾。那麼如果我們世間上的,在散心的樂,沒有除掉五蓋、欲惡不善法,而順了這個欲惡不善法所得到的樂,那是一種刺激,這個刺激並不是真的樂,而要産生極大的苦果。所以這個不同于這個世間的樂,是離開了那些煩惱的惡法,就會得到一個安樂。所以有的人就對出家很不理解,他說“人嘛,就是生出來想享受一下,求點安樂,你們出家去了,一天到晚受苦幹什麼呢?白白做了個人”。你不知道真正出家了以後就有安樂,受了戒之後,別解脫戒一受,當下安樂,世間上一切苦惱事情對你不相幹。我們也聽到世間上家庭糾紛,什麼自殺等等,我們聽了毫不相幹。以前持銀錢戒的,聽到人家綁架、偷、搶、殺人,對他毫不相幹,爲什麼?他沒有錢。一件糞掃衣,一個缽,哪個要呢?沒有人要。那麼你在露天上,晚上坐在那裏,毫不擔心。這個就是說,戒就得到安樂了,那麼你定呢更殊勝的安樂要起來了,在下面要講,這個離生喜樂,離什麼?這個樂呢,要離開這些煩惱才能産生出來的。

  

  

  

  

  離者,總言離欲惡不善法,分謂離蓋,離欲,如前十叁助行斷法因緣,及正行斷法等,乃至別解脫戒之行持,四谛加行十六行觀等,法忍諸智現行,若行若智,皆曰離法。離不善故,喜樂便生。非不去欲惡,專務喜樂,能生喜樂。此聖教正道之門也,行者善知。

  

  “總言離欲惡不善法。”總的說,離欲惡不善法,分開說,“離蓋,離欲”。“如前十叁助行斷法因緣”,前十叁個助行因緣所要斷的東西全部都斷掉,“及正行斷法等”,正行裏邊要斷的五蓋等等全部斷完,這個叫離。“乃至別解脫戒之行持,四谛加行十六行觀等,法忍諸智現行,若行若智,皆曰離法。”這個再包括的話,別解脫戒裏邊的行持的事情,四谛十六行觀的修法,産生的法忍、法智,它們産生現行,就是無漏智生出來,它的行動也好,智慧也好,都叫離法,離開惡不善法的法,離惡不善法的方法。這個離法,把惡不善法離開之後,自然“喜樂便生”,這個法爾如此,因果如此。

  

  “非不去欲惡,專務喜樂,能生喜樂。此聖教正道之門也,行者善知。”這個我們說,跟外道的區別就在這個分界線,外道只求定中的觸,産生安樂、舒服,而不斷惡不善法,不去欲,那麼這個必定要出毛病。這個後頭就會講,毛病就出在這些地方,惡不善法不除的話,定觸生起了之後,將來都會走火,都會著魔。那麼你個在正道修行的人,如果你前面的戒律不清淨,惡不善法沒有除掉,你拼命修定的話,護法菩薩慈悲,會阻止你,不得定,因爲得了定之後你要著魔,要産生很多的苦事情,所以說護法菩薩就給你障住了,定得不到,得不到就不會受累了。所以說前面的這些不去的話,喜樂是不能要的。外道就是說執著一個觸,我們佛教裏邊一個觸跟那個教理是配合的,教理裏邊就包括修的、斷的,斷的斷惡不善法,修的要修善的那些四谛十六行觀等等,如果把這些斷、修的東西除掉,單是追求喜樂,就是外道。所以說這個“聖教正道之門”,要進入聖教的門,就是非要從離欲惡不善法得到喜樂才是正道。不離欲惡不善法,而專門從禅定上去追求喜樂的觸,這是外道。“行者善知”,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個道理。

  

  

  

  

  D3 初禅五支相釋

  

  

  

  雲何成就初禅行?初禅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雲何成就初禅行?初禅有五支。”我們以前十一禅支都講過的,一個是尋、伺、喜、樂、定,這裏叫“覺、觀、喜、樂、一心”,“一心”就是定。

  

  

  

  

  四禅共有十一支,此初禅五支相,禅之體相也,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 跑。

  

  那麼四禅一共十一支,前面我們講過的,《定道資糧》。這個,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叁禅也有五支,四禅四支,總的十八支,十八支裏邊相同的去掉就是十一支。那麼初禅是五支相,這是禅的體相,整個的初禅就是五支組成的。初禅就是一個因緣和合,這五個因緣合和,就是初禅了,你把這五個東西離開了,初禅在哪裏呢?得不到。“禅之體相也,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那麼你這個是初禅的體相,就是這個,“覺、觀、喜、樂、一心”,但是你要得到初禅的話,按了次第,按了因緣去求,不要從果上求。“悟入一心”,依了次第因緣,“悟入”,就是證到“一心”這個定。“勿得忙亂,一人競跑”,不要亂跑,就是說,“一人競跑”,就是說不聽話。一個部隊裏邊,大家行動一致,就是聽佛的教導,僧團裏大家依佛的方法修,你一個人,自己想一個主意,想快,拼命跑,跑出隊伍之外,那決定是出毛病。

  

  初禅的五支,他告訴我們,“覺、觀、喜、樂、一心”。那麼要修的時候,按次第修,可以悟入一心,得定。不要忙亂,不要急于得定,前面的都忽略了,“一人競跑”,那就是不得果,可能還要出毛病。那麼這裏就是說,什麼叫覺觀呢?

  

  

  

  

  E1 覺

  

  

  

  雲何覺?重覺、究竟覺,諸所憶念,法明來至思惟心,是名覺。(參觀前文)

  

  “雲何覺?重覺、究竟覺,諸所憶念,法明來至思惟心,是名覺。”這個覺,前面講了很多覺,是一般的解說,這裏我們修禅定的覺就是這個。覺就是前面這個能夠知道一切法的如相等等的一個能夠抉擇的心,這是初次起一個覺。

  

  

  

  

  重覺者,于法再再簡擇;究竟覺者,于法了解;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爾時明慧來至思惟心,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

  

  要“重覺”,再再地去簡擇。“究竟覺者,于法了解”,去産生一個定解,或者是竟了。“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我們修什麼?修就是修聞思的法,如果聞思的法沒有,你修什麼呢?所…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