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产生“定智解脱,非偶然也。”这是决然的,就是因缘具足就产生这个果,并不是“如虫食木”,偶然吃了一个“天下太平”,不是那回事。有因有果。
“以上断法之因缘竟。”正修有断、有修,断法的因缘——离欲恶不善法,讲完了。离五盖、欲恶不善法,讲完了。下边正修。
B2 正行应修
C1 明初禅之总相
以下正修之因缘者,即是正修四根本定。
今初,明初禅之总相分三:一有觉有观,二离生喜乐,三初禅五支相释。
“以下正修之因缘者,即是正修四根本定。今初”,四个根本定,第一个是初禅。初禅的总相:“一有觉有观,二离生喜乐,三初禅五支相”,分三科来说。
D1 有觉有观
云何有觉有观?若行觉观,是谓有觉有观。
第一是“有觉有观”。什么叫“觉”?什么叫“观”?“若行觉观,是谓有觉有观。”有觉有观就是我们修觉观。我们去修觉观叫有觉有观,不修觉观叫无觉无观。那么觉观这两个字是翻译的名字,在后来的新译叫“寻伺”,那么在旧译叫觉观。但是里边有一点点不同,这个觉观一般是用在定上的,寻伺通一般的心的,我们凡夫的心,欲界的心,不入定的心也有寻伺,入定了,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心一境性,就是初禅,也有寻伺,而这个用觉观,就是说专在定上用的。
觉者,“瑜伽义云”:如从梦觉;又悟入如所有事,谓能简择之俱生慧;又觉言,说为先之慧,是名觉。
观者,“显扬云”: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简择诸法,是名观。(本论有解在后)
“觉者”,《瑜伽师地论》引了几个解说。“如从梦觉”,第一个说,我们觉,本来是糊里糊涂,睡梦一样的,“觉”,觉醒了,知道了。第二个,“悟入如所有事”。我们有两个法相,一个“尽所有”,一个“如所有”,“尽所有”就是各别相,缘起;“如所有”,它的性空。能够悟入它的如所有的,就是它的本性空的道理。那么另外一个,“能简择之俱生慧”,能够产生简择作用的,我们俱生的这个智慧。那么这都是觉观,在《瑜伽师地论》里很多解释,引了很多。
“又觉言,说为先之慧”,我们要说话,从觉,见闻觉知,从觉要说的话,我们开始就有一个慧,这个就叫觉。“是名觉”。“觉”引了那么多,那么简单地说,就是心的粗的状态叫觉,心的细的情况呢叫观。以前那些比喻就是说打钟,开始“唝——”一下就是觉,粗的,一响打好之后,“嗡——”的声音,细的叫观。那么还有的一个比喻就是鸟飞下来,这个就是一个鸟飞过来,很粗,叫觉,鸟飞下来之后,它吃东西了,那就是细的事情了。那么古代的比喻很多,反正总的是一个觉,一个粗一个细。我们心的动态,粗的叫觉,细的叫观。
这个观,《显扬圣教论》说:“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简择诸法。”前面讲了很多,我们不懂也可以,因为是《显扬圣教论》前后文顶起来的,中间杂乱地提一句呢,有点突然了。就是正修行的,我们照我们以前闻思修的方法,闻思的方法,要修,先有闻思再有修。修的时候要有个作意,“缘三摩地影像”就是定中的影像,定中的境,缘这个作意的时候,为了得到三摩地的时候就要“简择诸法”,就是前面说的简择、极简择等等,这个就是要观。这个有觉有观就是我们心里要简择法。简择什么法?初禅的法就是这个离欲恶不善法,这些把它要搞清楚了,然后才可以得到离生喜乐。
D2 离生喜乐
云何离生喜乐?若离欲恶不善法,生喜乐,是名离生喜乐。
“云何离生喜乐?若离欲恶不善法”。我们这个喜乐,从把欲界的那些恶不善法、五欲、五盖除掉之后,自然会生喜乐,这是因果法尔。那么如果我们世间上的,在散心的乐,没有除掉五盖、欲恶不善法,而顺了这个欲恶不善法所得到的乐,那是一种刺激,这个刺激并不是真的乐,而要产生极大的苦果。所以这个不同于这个世间的乐,是离开了那些烦恼的恶法,就会得到一个安乐。所以有的人就对出家很不理解,他说“人嘛,就是生出来想享受一下,求点安乐,你们出家去了,一天到晚受苦干什么呢?白白做了个人”。你不知道真正出家了以后就有安乐,受了戒之后,别解脱戒一受,当下安乐,世间上一切苦恼事情对你不相干。我们也听到世间上家庭纠纷,什么自杀等等,我们听了毫不相干。以前持银钱戒的,听到人家绑架、偷、抢、杀人,对他毫不相干,为什么?他没有钱。一件粪扫衣,一个钵,哪个要呢?没有人要。那么你在露天上,晚上坐在那里,毫不担心。这个就是说,戒就得到安乐了,那么你定呢更殊胜的安乐要起来了,在下面要讲,这个离生喜乐,离什么?这个乐呢,要离开这些烦恼才能产生出来的。
离者,总言离欲恶不善法,分谓离盖,离欲,如前十三助行断法因缘,及正行断法等,乃至别解脱戒之行持,四谛加行十六行观等,法忍诸智现行,若行若智,皆曰离法。离不善故,喜乐便生。非不去欲恶,专务喜乐,能生喜乐。此圣教正道之门也,行者善知。
“总言离欲恶不善法。”总的说,离欲恶不善法,分开说,“离盖,离欲”。“如前十三助行断法因缘”,前十三个助行因缘所要断的东西全部都断掉,“及正行断法等”,正行里边要断的五盖等等全部断完,这个叫离。“乃至别解脱戒之行持,四谛加行十六行观等,法忍诸智现行,若行若智,皆曰离法。”这个再包括的话,别解脱戒里边的行持的事情,四谛十六行观的修法,产生的法忍、法智,它们产生现行,就是无漏智生出来,它的行动也好,智慧也好,都叫离法,离开恶不善法的法,离恶不善法的方法。这个离法,把恶不善法离开之后,自然“喜乐便生”,这个法尔如此,因果如此。
“非不去欲恶,专务喜乐,能生喜乐。此圣教正道之门也,行者善知。”这个我们说,跟外道的区别就在这个分界线,外道只求定中的触,产生安乐、舒服,而不断恶不善法,不去欲,那么这个必定要出毛病。这个后头就会讲,毛病就出在这些地方,恶不善法不除的话,定触生起了之后,将来都会走火,都会着魔。那么你个在正道修行的人,如果你前面的戒律不清净,恶不善法没有除掉,你拼命修定的话,护法菩萨慈悲,会阻止你,不得定,因为得了定之后你要着魔,要产生很多的苦事情,所以说护法菩萨就给你障住了,定得不到,得不到就不会受累了。所以说前面的这些不去的话,喜乐是不能要的。外道就是说执着一个触,我们佛教里边一个触跟那个教理是配合的,教理里边就包括修的、断的,断的断恶不善法,修的要修善的那些四谛十六行观等等,如果把这些断、修的东西除掉,单是追求喜乐,就是外道。所以说这个“圣教正道之门”,要进入圣教的门,就是非要从离欲恶不善法得到喜乐才是正道。不离欲恶不善法,而专门从禅定上去追求喜乐的触,这是外道。“行者善知”,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个道理。
D3 初禅五支相释
云何成就初禅行?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云何成就初禅行?初禅有五支。”我们以前十一禅支都讲过的,一个是寻、伺、喜、乐、定,这里叫“觉、观、喜、乐、一心”,“一心”就是定。
四禅共有十一支,此初禅五支相,禅之体相也,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 跑。
那么四禅一共十一支,前面我们讲过的,《定道资粮》。这个,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也有五支,四禅四支,总的十八支,十八支里边相同的去掉就是十一支。那么初禅是五支相,这是禅的体相,整个的初禅就是五支组成的。初禅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这五个因缘合和,就是初禅了,你把这五个东西离开了,初禅在哪里呢?得不到。“禅之体相也,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那么你这个是初禅的体相,就是这个,“觉、观、喜、乐、一心”,但是你要得到初禅的话,按了次第,按了因缘去求,不要从果上求。“悟入一心”,依了次第因缘,“悟入”,就是证到“一心”这个定。“勿得忙乱,一人竞跑”,不要乱跑,就是说,“一人竞跑”,就是说不听话。一个部队里边,大家行动一致,就是听佛的教导,僧团里大家依佛的方法修,你一个人,自己想一个主意,想快,拼命跑,跑出队伍之外,那决定是出毛病。
初禅的五支,他告诉我们,“觉、观、喜、乐、一心”。那么要修的时候,按次第修,可以悟入一心,得定。不要忙乱,不要急于得定,前面的都忽略了,“一人竞跑”,那就是不得果,可能还要出毛病。那么这里就是说,什么叫觉观呢?
E1 觉
云何觉?重觉、究竟觉,诸所忆念,法明来至思惟心,是名觉。(参观前文)
“云何觉?重觉、究竟觉,诸所忆念,法明来至思惟心,是名觉。”这个觉,前面讲了很多觉,是一般的解说,这里我们修禅定的觉就是这个。觉就是前面这个能够知道一切法的如相等等的一个能够抉择的心,这是初次起一个觉。
重觉者,于法再再简择;究竟觉者,于法了解;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尔时明慧来至思惟心,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
要“重觉”,再再地去简择。“究竟觉者,于法了解”,去产生一个定解,或者是竟了。“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我们修什么?修就是修闻思的法,如果闻思的法没有,你修什么呢?所…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