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说在修的时候,要把那闻思的法,把它再再地抉择,“觉悟”与“重觉”,最后解了,之后证得。“忆念此法”,忆念此法的时候,因为你定中忆念了,“尔时明慧来至思惟心”,智慧就来了,这个是定中的一些效果。定中把已闻思的法再再地抉择的话,得到解了,然后明慧就来至思惟心,心里边得明慧了。“得解了于法”,这个法得到真正知道、觉悟。
那么,这个觉是比较粗,这个观更细。
E2 观
云何观?心行、顺行、微行、津液、微观、心微转,是名观。
“云何观?心行、顺行、微行、津液、微观、心微转,是名观。”那么就更是微细的东西来了。
心行者,心随前境造行;顺行者,相应无别掉动;微行者,多亲近,净细深入,乐行不断;津液者,离生增长,喜乐初生、正生乃至于身触证初起;微观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乃至义相触证之境,相续细转,犹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心微转者,由此慧证细入渐深,转变恶识种子,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续之潜伏力也,或云根力,是名观。
“心行者,心随前境造行”,就是跟了我们所观的境去修行。那么这是开始是心行。“顺行者,相应无别掉动”,就在这个境上安住,不要掉动,顺了这个境走,不要掉,不要跑开了。“微行”,微行就是微细的了。由开始修是心粗,由粗的,因为你“多亲近”,慢慢地就转细了,不断地修,再再修。我们念经,念诵,天天念一样的话,今天念,明天念,每天念的,就这样子的话,念干啥呢?就是多亲近之后,可以由粗转细,转细之后心微行就生起来了。那么念“阿弥陀佛”更是了,一句话,天天念,天天念,一天念几万声,什么呀?微行,产生微行了。所以说不要嫌多,多亲近之后有作用的。“净细深入”,由粗转细,慢慢地就深入,“乐行不断”,而且,“净”就是不杂,纯净的,不杂的,能够细,能够深入进去,“乐行不断”。假使你有善巧方便的话,这样子深入之后产生对法的爱乐心,我们经常说的,对法的善法欲生起之后,那就自觉的积极的心生起来了,如果被动地叫你学的话,总是冷巴巴的、冷漂漂的,学不进,学不好的,一定要生起爱乐心。那么这个因为你这样子由粗转细、纯净不杂地去修,深入进去之后,自然产生一种爱乐的心。对法生了爱乐之后,那是“乐行不断”,就是欢喜修了,自己也不想断了。那么这样子不想断,里边慢慢地微细,就是种子熏种子的作用就熏出来了。只要你心里不放下的话,这个微行永远在那里流动不息的。微行就是说,水面上的水流是表面的,下边还有伏流,有的时候方向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水面的水有分两股,一个是颜色黑黑的,一个蓝蓝的,这是水它里边有伏流,下边还有个流。那么这个伏流就是可以比喻我们的微行,表面上看不出,但是里边不断地在发展,就是种子熏种子这一类的作用。
“津液”,就慢慢产生这个喜乐的心,就生起来了。你不断地把修行的心细下去之后,作用也越转越细,而且微行产生之后,这个时候产生“津液”。津液是个比喻,就是水润的意思,下面就要说田里灌水。这个“津液”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离恶不(善法)烦恼的这个力量,这个离法的力量越来越增长以后,自然喜乐就会开始生出来。“初生”,冒一个苗子,“正生”,生出来了。“乃至于身触证初起”,这么开始生起喜乐了,乃至四大转变,起一些暖触,身上的触生起来了。“证”就是说身上起触,心里得证,我们学修的教理,四谛十六行观,这个道理,心上能够证到了。“触”跟“证”两个是相应的,有触有证,这是佛教的禅定。而外道的禅定,有触无证,只要身上的触起变化,他们很高兴,证这个四谛十六行观,什么东西,苦集灭道,他们不要的。他们要的是长生不老,什么金刚不坏身,反其道而行之,那所以说证他们是没有的,只有求触,那就是片面的。这样子,我们说,慢慢地津液就会生起,就是喜乐就生了。
“微观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更“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乃至义相触证之境,相续细转,犹如伏流”。这个前面的“心行”、乃至“随行、顺行、微行、津液”,不断地深细下去。那么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那么还要去回顾前面到底做得对不对,就是要修了一段时间回顾一下前面修得对不对,不对的就纠正。“乃至教理触证之相”,这个义相是教理,触证是定,定里边触证的相,就是离跟那个定要配合起来,一配合起来,互相地转,“相续细转,犹如伏流”,种子熏种子的作用起来了,“正知正念不忘失”。这个时候叫微观。
那么最后,再细下去,“心微转”。“心微转者,由此慧证细入渐深,转变恶识种子”,这个起灭恶的作用了,因为我们修的都是离法,离法就是灭恶的,表面上的离就是远离,慢慢慢慢到心里边心态里边深入进去之后,到“微行”、到“微转”的时候,这个慧的证越来越细,越来越深,把这个恶法种子可以转变过来。“而生正智”,把正的智慧生出来。那智慧从定中生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佛教的不可转移的原则。
“又微者,相续之潜伏力也”。所谓微者,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伏流的这个力量。那么这样子,有觉有观,开始津液,下边马上就喜乐要生起来了。
我看,来得及,来得及,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初禅的五支。初禅五支就是“觉、观、喜、乐、一心”,在一般的新译,就是寻、伺、喜、乐、定。那么这里一样的,昨天我们说过了,觉观就是寻伺,但是有一不同的,寻伺通散心,觉观一般用在定中。那么一共是五个支。这五个支,要按了次第因缘进去,不要跳级,不要太着急。
昨天讨论的问题有两个:什么是邪解脱、邪智?这个邪解脱、邪智就是针对解脱、正智来的,不是正智,不是正解脱就是邪的,这个反过来就是了。那么无学里边有十个正法,那么就是十个邪的对立面,就是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知,那就是说八正道再加两个,解脱、解脱知见。那么这些是无学的,是正的,反过来,不是无学的那个正的,离开了正的轨道的都属于邪的。
那么另外是“断徧知”。昨天因为讲得太急了一点。那么大家就看到,就是我们说的《俱舍》的那个一张表,先看一看。那么今天我们可以稍微把它仔细一点讲一下,昨天怕时间不够,现在看起来是不会来不及了。那么大家看到断徧知那个表,就在46页。它的颂,“断徧知有九”。
这里边我们要先讲一下,什么叫“徧知”?徧知是智慧的功能,它能够知道一切,四谛十六行观,一切世间法、法界的一切真理,都能知道。知道,徧知是一个名相,那么它里边分两个,分两方面说,一个智徧知,一个断徧知。智徧知本身就是智,它能够知道一切,知道一切之后就把那些对立面断掉了。我们说断烦恼,就是能够知道它自性空,能够知道自性空,那这个烦恼就是断掉了。(14B)那么这个是两个:一个是有为的智徧知,一个是无为的断徧知。你有了智慧,把烦恼灭掉了,灭掉了,证那个择灭,这个择灭就是它的空性,那就是断徧知。所以说智徧知就是无漏的智慧,在四谛十六行观去观察,周徧了知,把这个智慧,把这个整个宇宙的道理,以四谛来概括,以十六个行相来包含。那么这个四谛十六行观全部地把它了知透彻以后,这叫智徧知。
智徧知,就在智徧知知道一切的时候,那就是把这个烦恼就断掉了。假使我们说,本来这个东西你说是本来是一棵树,你是错误的知见当它一个人,这样在黑暗中当人,当你知道它是一棵树的时候,那个人的那个概念就断掉了。那么就是说智,一方面是智,一方面就是断。这两个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智的功能就把那些烦恼断掉了,断掉的就叫无为法,就是叫断。
那么这个断徧知,就是那些所断了的烦恼的那些择灭,那么这个择灭就是断徧知。但是为什么要徧知呢?徧知是有为的智慧,因为有徧知才能够断的,叫断徧知。那么这个断徧知、智徧知,就是这两个名相,断徧知本身就是那些无为法,把烦恼断掉的证到的择灭叫断徧知,但是他因为徧知而断,所以这个断叫断徧知。这是果立因名,这我们以前讲六离合释的时候,断是果,徧知是因,因为它由徧知的功能、因素才能够断,那么叫断徧知。把因的名字安到果上来,断徧知。
那么这个断徧知名相讲好以后,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不是前面讲八十八使?见道的时候断的烦恼,先是欲界的,再是色、无色界的。欲界有三个,色、无色界也是三个。这个苦、集两个所断的,它们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这两个可以合起来,它们所断的合了一个徧知。见苦、见集断了很多烦恼,这个断了烦恼之后证到的择灭,就是这个见苦、集的断徧知。那么见了灭谛之后,把那些灭谛的对立面的烦恼断掉之后,也证到一个断徧知,这个我们看八十八使里边都有,那些烦恼具体它的名字都有。那么见道的时候又断了多少烦恼,所断烦恼断掉了,证到的择灭就是断徧知。所以说欲界见苦、见集,一个徧知,见灭、见道,两个徧知,一共三个徧知。那么色界、无色界同样,色界、无色界因为它是属于定界,而欲界是散心的,没有定的,所以说色、无色界都是定的,可以合一个,跟欲界有不同之处,所以是不能是合,三个一起合不行。那么色、无色界两个界,上界,都是定里边的,他们见苦、见集的断了的烦恼,也可以合一个,见灭的一个徧知,见道的一个徧知,具体的数字在八十八使里边都有。那么这六个是“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就是说三界…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