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說在修的時候,要把那聞思的法,把它再再地抉擇,“覺悟”與“重覺”,最後解了,之後證得。“憶念此法”,憶念此法的時候,因爲你定中憶念了,“爾時明慧來至思惟心”,智慧就來了,這個是定中的一些效果。定中把已聞思的法再再地抉擇的話,得到解了,然後明慧就來至思惟心,心裏邊得明慧了。“得解了于法”,這個法得到真正知道、覺悟。
那麼,這個覺是比較粗,這個觀更細。
E2 觀
雲何觀?心行、順行、微行、津液、微觀、心微轉,是名觀。
“雲何觀?心行、順行、微行、津液、微觀、心微轉,是名觀。”那麼就更是微細的東西來了。
心行者,心隨前境造行;順行者,相應無別掉動;微行者,多親近,淨細深入,樂行不斷;津液者,離生增長,喜樂初生、正生乃至于身觸證初起;微觀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深細前後現修得失之相,乃至義相觸證之境,相續細轉,猶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心微轉者,由此慧證細入漸深,轉變惡識種子,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續之潛伏力也,或雲根力,是名觀。
“心行者,心隨前境造行”,就是跟了我們所觀的境去修行。那麼這是開始是心行。“順行者,相應無別掉動”,就在這個境上安住,不要掉動,順了這個境走,不要掉,不要跑開了。“微行”,微行就是微細的了。由開始修是心粗,由粗的,因爲你“多親近”,慢慢地就轉細了,不斷地修,再再修。我們念經,念誦,天天念一樣的話,今天念,明天念,每天念的,就這樣子的話,念幹啥呢?就是多親近之後,可以由粗轉細,轉細之後心微行就生起來了。那麼念“阿彌陀佛”更是了,一句話,天天念,天天念,一天念幾萬聲,什麼呀?微行,産生微行了。所以說不要嫌多,多親近之後有作用的。“淨細深入”,由粗轉細,慢慢地就深入,“樂行不斷”,而且,“淨”就是不雜,純淨的,不雜的,能夠細,能夠深入進去,“樂行不斷”。假使你有善巧方便的話,這樣子深入之後産生對法的愛樂心,我們經常說的,對法的善法欲生起之後,那就自覺的積極的心生起來了,如果被動地叫你學的話,總是冷巴巴的、冷漂漂的,學不進,學不好的,一定要生起愛樂心。那麼這個因爲你這樣子由粗轉細、純淨不雜地去修,深入進去之後,自然産生一種愛樂的心。對法生了愛樂之後,那是“樂行不斷”,就是歡喜修了,自己也不想斷了。那麼這樣子不想斷,裏邊慢慢地微細,就是種子熏種子的作用就熏出來了。只要你心裏不放下的話,這個微行永遠在那裏流動不息的。微行就是說,水面上的水流是表面的,下邊還有伏流,有的時候方向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我們看到水面的水有分兩股,一個是顔色黑黑的,一個藍藍的,這是水它裏邊有伏流,下邊還有個流。那麼這個伏流就是可以比喻我們的微行,表面上看不出,但是裏邊不斷地在發展,就是種子熏種子這一類的作用。
“津液”,就慢慢産生這個喜樂的心,就生起來了。你不斷地把修行的心細下去之後,作用也越轉越細,而且微行産生之後,這個時候産生“津液”。津液是個比喻,就是水潤的意思,下面就要說田裏灌水。這個“津液”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離惡不(善法)煩惱的這個力量,這個離法的力量越來越增長以後,自然喜樂就會開始生出來。“初生”,冒一個苗子,“正生”,生出來了。“乃至于身觸證初起”,這麼開始生起喜樂了,乃至四大轉變,起一些暖觸,身上的觸生起來了。“證”就是說身上起觸,心裏得證,我們學修的教理,四谛十六行觀,這個道理,心上能夠證到了。“觸”跟“證”兩個是相應的,有觸有證,這是佛教的禅定。而外道的禅定,有觸無證,只要身上的觸起變化,他們很高興,證這個四谛十六行觀,什麼東西,苦集滅道,他們不要的。他們要的是長生不老,什麼金剛不壞身,反其道而行之,那所以說證他們是沒有的,只有求觸,那就是片面的。這樣子,我們說,慢慢地津液就會生起,就是喜樂就生了。
“微觀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更“深細前後現修得失之相,乃至義相觸證之境,相續細轉,猶如伏流”。這個前面的“心行”、乃至“隨行、順行、微行、津液”,不斷地深細下去。那麼深細前後,“現修得失之相”,那麼還要去回顧前面到底做得對不對,就是要修了一段時間回顧一下前面修得對不對,不對的就糾正。“乃至教理觸證之相”,這個義相是教理,觸證是定,定裏邊觸證的相,就是離跟那個定要配合起來,一配合起來,互相地轉,“相續細轉,猶如伏流”,種子熏種子的作用起來了,“正知正念不忘失”。這個時候叫微觀。
那麼最後,再細下去,“心微轉”。“心微轉者,由此慧證細入漸深,轉變惡識種子”,這個起滅惡的作用了,因爲我們修的都是離法,離法就是滅惡的,表面上的離就是遠離,慢慢慢慢到心裏邊心態裏邊深入進去之後,到“微行”、到“微轉”的時候,這個慧的證越來越細,越來越深,把這個惡法種子可以轉變過來。“而生正智”,把正的智慧生出來。那智慧從定中生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是佛教的不可轉移的原則。
“又微者,相續之潛伏力也”。所謂微者,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伏流的這個力量。那麼這樣子,有覺有觀,開始津液,下邊馬上就喜樂要生起來了。
我看,來得及,來得及,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一講
昨天我們講到初禅的五支。初禅五支就是“覺、觀、喜、樂、一心”,在一般的新譯,就是尋、伺、喜、樂、定。那麼這裏一樣的,昨天我們說過了,覺觀就是尋伺,但是有一不同的,尋伺通散心,覺觀一般用在定中。那麼一共是五個支。這五個支,要按了次第因緣進去,不要跳級,不要太著急。
昨天討論的問題有兩個:什麼是邪解脫、邪智?這個邪解脫、邪智就是針對解脫、正智來的,不是正智,不是正解脫就是邪的,這個反過來就是了。那麼無學裏邊有十個正法,那麼就是十個邪的對立面,就是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知,那就是說八正道再加兩個,解脫、解脫知見。那麼這些是無學的,是正的,反過來,不是無學的那個正的,離開了正的軌道的都屬于邪的。
那麼另外是“斷徧知”。昨天因爲講得太急了一點。那麼大家就看到,就是我們說的《俱舍》的那個一張表,先看一看。那麼今天我們可以稍微把它仔細一點講一下,昨天怕時間不夠,現在看起來是不會來不及了。那麼大家看到斷徧知那個表,就在46頁。它的頌,“斷徧知有九”。
這裏邊我們要先講一下,什麼叫“徧知”?徧知是智慧的功能,它能夠知道一切,四谛十六行觀,一切世間法、法界的一切真理,都能知道。知道,徧知是一個名相,那麼它裏邊分兩個,分兩方面說,一個智徧知,一個斷徧知。智徧知本身就是智,它能夠知道一切,知道一切之後就把那些對立面斷掉了。我們說斷煩惱,就是能夠知道它自性空,能夠知道自性空,那這個煩惱就是斷掉了。(14B)那麼這個是兩個:一個是有爲的智徧知,一個是無爲的斷徧知。你有了智慧,把煩惱滅掉了,滅掉了,證那個擇滅,這個擇滅就是它的空性,那就是斷徧知。所以說智徧知就是無漏的智慧,在四谛十六行觀去觀察,周徧了知,把這個智慧,把這個整個宇宙的道理,以四谛來概括,以十六個行相來包含。那麼這個四谛十六行觀全部地把它了知透徹以後,這叫智徧知。
智徧知,就在智徧知知道一切的時候,那就是把這個煩惱就斷掉了。假使我們說,本來這個東西你說是本來是一棵樹,你是錯誤的知見當它一個人,這樣在黑暗中當人,當你知道它是一棵樹的時候,那個人的那個概念就斷掉了。那麼就是說智,一方面是智,一方面就是斷。這兩個一個是有爲的,一個是無爲。智的功能就把那些煩惱斷掉了,斷掉的就叫無爲法,就是叫斷。
那麼這個斷徧知,就是那些所斷了的煩惱的那些擇滅,那麼這個擇滅就是斷徧知。但是爲什麼要徧知呢?徧知是有爲的智慧,因爲有徧知才能夠斷的,叫斷徧知。那麼這個斷徧知、智徧知,就是這兩個名相,斷徧知本身就是那些無爲法,把煩惱斷掉的證到的擇滅叫斷徧知,但是他因爲徧知而斷,所以這個斷叫斷徧知。這是果立因名,這我們以前講六離合釋的時候,斷是果,徧知是因,因爲它由徧知的功能、因素才能夠斷,那麼叫斷徧知。把因的名字安到果上來,斷徧知。
那麼這個斷徧知名相講好以後,它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我們不是前面講八十八使?見道的時候斷的煩惱,先是欲界的,再是色、無色界的。欲界有叁個,色、無色界也是叁個。這個苦、集兩個所斷的,它們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說這兩個可以合起來,它們所斷的合了一個徧知。見苦、見集斷了很多煩惱,這個斷了煩惱之後證到的擇滅,就是這個見苦、集的斷徧知。那麼見了滅谛之後,把那些滅谛的對立面的煩惱斷掉之後,也證到一個斷徧知,這個我們看八十八使裏邊都有,那些煩惱具體它的名字都有。那麼見道的時候又斷了多少煩惱,所斷煩惱斷掉了,證到的擇滅就是斷徧知。所以說欲界見苦、見集,一個徧知,見滅、見道,兩個徧知,一共叁個徧知。那麼色界、無色界同樣,色界、無色界因爲它是屬于定界,而欲界是散心的,沒有定的,所以說色、無色界都是定的,可以合一個,跟欲界有不同之處,所以是不能是合,叁個一起合不行。那麼色、無色界兩個界,上界,都是定裏邊的,他們見苦、見集的斷了的煩惱,也可以合一個,見滅的一個徧知,見道的一個徧知,具體的數字在八十八使裏邊都有。那麼這六個是“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就是說叁界…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