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見了四谛的道理以後,就是見道以後,所得到的斷徧知就是這麼六個,欲界叁個,色界叁個。那麼這九個徧知裏邊,六個是見道的,已經說好了。
那麼修道,我們也知道,修道就是說叁界的九地,每一地分九品,每一品,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煩惱斷完了,這就是修所斷的,這個前面也講過的。那麼這裏見道的六徧知,修道裏邊欲界的煩惱斷完的,就是這個欲界的九品,把它斷完了,欲界的九品修惑斷完,加上見道的六個徧知,那麼這個合起來,就是五順下分結。五順下分結,它就是把這些煩惱裏邊,重要的提了五個出來,實際上它是包含整個的欲界的一切見所斷的、修所斷的,還要包括色、無色界見所斷的都在裏邊。因爲見道的時候上二界是一起見的,不能說見了欲界的道,上界的還沒有見,這個不會的。見的時候,叁界的煩惱,八十八使一起斷的,十五個刹那。這個,十五刹那一個表大家看到了。法智、法忍斷欲界的,類智、類忍就是斷色、無色界的,這個一刹那一刹那過去,把叁界的見所斷煩惱斷完。然後把欲界的九品斷完,這個就是“五順下分結(盡)徧知”,這兩個合攏起來是第七個,“五順下分結(盡)徧知”,是第七個徧知,因爲這兩個都屬于欲界的,這是把它合攏來。
那麼上界還有八個地,欲界一個地,一共叁界九地,色界還有四個地,色界這個四個禅,它一共四九叁十六品煩惱,把色界的煩惱斷盡了,這個徧知叫“色愛盡徧知”,色界的貪呢完了。以愛來包括一切煩惱,因爲一切煩惱最厲害的、作了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愛貪,由這個貪才能生色界,如果你沒有貪的話,對色界沒有貪,你也生不到色界去,所以說以貪來概括一切的煩惱。真正的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四九叁十六品,得一個徧知,叫色愛盡,色界的貪全部沒有了,這個徧知。這是第八個徧知。
那麼第九個徧知,就是說無色界的四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裏的修所斷的煩惱,四九叁十六品,全部斷完之後。那這個不是一個徧知了,這個就是整個叁界的煩惱到此爲止已經斷完了,所以說要把前面的一起包起來,合攏來一個,“一切結永盡徧知”——阿羅漢果。所有的叁界的一切煩惱全部斷完了,徧知。這個徧知是總的,是一切的整個叁界的斷完。
那麼總的九徧知,就分了這麼幾個,見道所斷的就是六個,修道所斷的有叁個,一共九個徧知。這九個徧知,把叁界的煩惱如何斷的層次,又依叁界的來分,把它概括在這個九個徧知裏邊,這就是我們斷煩惱的那些種類,有這麼多。
那麼,下面我們接下去講今天的。
D3 初禅五支相釋(續)
我們今天要講的初禅的五支:“覺、觀、喜、樂、一心”。那麼就是初禅的主要的有,我們前面講過十一個支,禅有十一支,初禅有五支。
E1 覺
重覺者,于法再再簡擇;究竟覺者,于法了解;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爾時明慧來至思惟心,得解了于法,名曰覺悟。
那麼什麼叫“覺”?我們重新說一下。“重覺”,覺就是前面說過的,那個能夠覺察的智慧,抉擇的智慧,俱生慧也好,能夠知一切法的空性的智慧也好,反正它是能夠覺察的智慧裏邊比較粗的,叫覺。細的呢,叫觀。開始是覺,覺之後,再再地覺,就是再再地抉擇,覺就以智慧來抉擇一些法的自相、共相等等,那麼再再地抉擇,就是不斷深細下去,叫這個“重覺”。“究竟覺”,最究竟地能夠分析下去,“于法了解”,那麼你究竟覺就是把法的一切相全部知道了,能夠對這個法了解了。“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我們平時學的法,聞所生慧、思所成的慧,聞思所生的法,什麼時候起作用?定中起作用。到了定中,就變思的所成慧,思所成慧有力用了。聞所成慧,聞慧是最膚淺的,就是水瓢寫賬,把賬寫在水瓢上。以前是毛筆,毛筆水瓢上一寫賬,你打一次水基本上已經差不多了,看不到了,結果兩叁次一打,一點痕迹也沒有了。那麼思惟之後,把它這個字,等于說是再再地寫,再再地寫,把它墨很濃厚地沾在這個瓢上了,就是以前打水都是木頭瓢,甚至于能夠把這個墨水浸到木頭的裏邊去了。那麼你打水,雖然打幾次呢,基本上字不會馬上就失掉。修所成慧,等到定裏邊去力量的熏陶之後,那就是等于說刻,拿刀刻在這個瓢上一樣了,再怎麼打水不會掉了。所以說聞慧的力量最差,這個僅僅是個知見,碰到事境來的時候,它是不能起什麼抵抗的作用的;而思慧因爲是再再地熏習,它産生一定的力用,碰到境的時候能夠起一點點的作用,但是境太強了,它也是受不了的。那麼得了修慧之後,因爲它是在定中的熏陶,這個力量是非常強了,那麼境來的時候,就能夠頂得過去。
所以說我們一般修行,不淨觀,大家,現在的人很多都對這個循身觀、不淨觀感興趣,這也是我們初學的人應當下功夫的地方。在《俱舍》裏邊,初學的初入進道的時候有兩個甘露門,這個兩個門都是甘露,甘露就是不死,要我們的法身慧命不死,有兩道門進去,這兩道什麼門呢?不淨、數息觀,不淨觀、數息觀。這兩道門是我們的救命的根子,救我們法身慧命的根子,就是初學必要修的兩個,不修的話你的心入不了道的。心不入道,法身慧命好容易在這個具足戒的時候給你四個羯磨,把你的這個種子下去了,但是你個命不長,會斷掉,就是還俗了、破戒了。那麼你把這個甘露水進去,可以不死,修了這兩個觀,法身慧命就死不了,可以繼續地進入道。所以說真正初修對這兩個是非常重要。
那麼不淨觀,不淨觀的範圍很多,並不是說一定說死了之後才是它腐爛了才不淨,就是活的時候,那天我們也講過了,觀身上的叁十六物:發、毛、爪、齒、皮、肉、筋、血、肝、膽、腸、胃、肺、腑、胰等等,身上的東西把它分成叁十六個種、品類,然後一個一個觀它的不幹淨。頭發,我們說梳得光光的好象是很美觀,但是你把頭發剪下來丟在地下,灰拌住了,這個頭發哪個都不要,送給哪個都不要,即便這個頭發是從最美麗的人頭上剪下來的,哪個也不要。爲什麼?太髒了。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如果看到飯裏有根頭發,都會很討厭地把它丟在一邊去了,沒有人看到很歡喜,把它吃下去,不會。
那麼頭發如此,身上的毛也如此,剪下的爪甲也如此,那麼吐下的口痰等等更不要說了,那個什麼大小便。那麼這個肚子大家看到,菜場裏邊的豬,它殺了之後,腸子、肺,這個心、肝等等,骨頭,有什麼淨呢?都是不淨的,都是不幹淨的,髒得很的東西。那麼血、膿,那個一些口液,那些腸液等等,這些也是說髒東西,都有腥臭的,如果我們去聞一下都有個腥味道,爲什麼血有血腥氣呢?就是一個腥臭。這個頭發的臭味道,你們不曉得聞到過沒有?凡是長頭發的人,他頭發本來一般都是用什麼絲帶子系起來的,夏天出了頭汗了,要洗的時候,把頭發打開,那個味道非常難聞。
那麼這個就是說本來是不淨的,把這些多觀,即使活的也是不淨的。那麼這些資料有沒有?過去的那個經、律、論裏邊都不少,《阿含經》裏很多,《舍利弗阿毗昙論》也有,《法蘊足論》也很多,《俱舍論》裏邊修不淨觀的也有,等等,這些都有。那麼這些資料都配合到我們自己的“叁皈依觀”上的不淨觀去、九想觀去。
還有一個循身觀沒有講,循身觀沒有講過。循身觀我們傳的是比較簡單,從上到下,也是從下到上,從上到下,這樣子把身上的一部分一部分都思惟,思惟的時候把這些資料擺進去。假使思惟頭,頭發是不幹淨,這個腦,裏邊腦漿像豆花一樣的等等。這個一節一節地、一段一段地思惟下去,不幹淨,每思一個就是不幹淨、不幹淨、不幹淨,都是不淨。那麼思惟下去,對自身的不淨産生了一定的勝解以後,再觀對方。對方你說是很淨的,非常美妙的,你觀他也是不淨,不淨不淨不淨。多觀多觀之後,就産生出力用,就感到並不怎麼可愛。這還是思惟的階段,如果定中去修成功之後,那什麼人來了,就感到毫無興趣。這個身上總感到一個(pang)臭的,跟動物一樣,一個臭味道。
我們爲什麼漢地的規矩很大?就是說出家人腿非紮不可,也就是說把身上的臭味不要在殿上散發出來,不淨的東西不要丟出來。那麼這是漢地的規矩,漢地是禮儀之邦,那麼藏地、印度當然不一定了,他們就是不穿褲的。那麼漢地有漢地的規矩,這些規矩是好的,可以發揚的。有些我們加進去的,不符合佛製的,也不符合法性的,那個就不必保持了。好的可以發揚,不要的,自己多的,多余的那就不必要。
那麼這是說我們說的“覺”。再再抉擇,究竟抉擇,基本上了解了。那麼“凡諸聞思”,聞思的法擺在修上去用的時候,那麼觀就是觀這個法,“憶念此法”。所以法,這個念,我們說要修定非要修念不可,如果念都沒有了,你修什麼呢?我們說“叁皈依觀”,最起碼的要把頌背下,這個念修好,然後你才觀得起。如果你叁皈依觀傳過了,這個頌子沒有念也沒有背,那麼你眼睛收起來,腿收起來,你修了,修什麼?自己糊裏糊塗,修到哪裏都不知道了,下面該修什麼也不知道了。這個念沒有,那定怎麼修呢?不能修。所以說修定之前先要修念,念之後再修正知。“正知正念不放逸”就是定的體,定就是從此而來。
所以說我們黃教特別注重念誦,我們海公上師也特別注重念誦,不但是要念儀軌,還要求我們把《辨識阿含》背下來。 《辨識阿含》大家都知道,是戒本裏邊講的攝修心要等等,很厚一本。背下的有沒有?當時我們的裏邊背下,全通本背下的有兩個人。那麼一般的要求,起碼得背到十叁,十叁要求背下來。背到十叁的,基本上都……,除了一些文…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