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慧反成愚,乖违正道,损害定力,愚智相杂,不见正宗涅槃解脱大路之方便善巧,俗情求道,道不可得,应当依止正道,正受慧行,刻念专修,明镜当前,时时反照,加以圣教指告重要之点,改邪反正,智慧无垢,亦复增长,定灯添油,稳正向上,集中有力。

  

  那么这十个邪,是十个邪“应知”,这是十个邪。“十邪不知不解”,这个邪,十个邪,你不知道、不理解的话,“正能障碍无学十智”,那么我们修行要成无学要有十个智慧,你十个智慧得不到,无学也得不到了。那么这个邪摆在里边,就是反十智的,当然是背道而驰的东西,一定要把它除掉。“是智慧垢腻”,这个是对智慧来说,是脏的油腻一样的脏东西,很不容易洗掉的。“以慧杂邪,慧反成愚”,我们的求慧,就是烦恼不除,拼命求智慧,看经、学论,或者是世间上的这个学问你去研究,你因为这个智慧里边杂了邪的话,这个就是邪慧,反倒成愚了,这个愚就是对真正的智慧一点也不知道。邪的慧跟这个真的智慧背道而驰的,你这个没有智慧跟这个真的慧距离还短一点,成了邪的慧,跟真的慧距离越来越拉得越远的。“乖违正道”,那两个反方向的。“损害定力”,当然了,要修定的话,那是没有可能性了,定的力量都损害了。“愚智相杂,不见正宗涅槃解脱大路之方便善巧”,“愚智”,这个愚智就是那个邪、烦恼,跟智慧,你虽然也学论、学经,这个智慧因为杂了烦恼了,就不能见到正宗的涅槃解脱大道,你就看不到了,都是会世间上着眼了。

  

  “俗情求道,道不可得”,以世俗的眼光去求道,这个道是永远得不到的。世俗眼去求道,海公上师举的例,就是说有些人从世间的厉害关系来修行的,比如说,他看到人家法师的待遇很好,人家也恭敬他,地位也有。海公上师以前,他不但是在佛教界里边有崇高的威信,在政治上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的政协代表等等,头衔不小。那么大家看到,“哦,修行,去做法师有那么大的地位,什么的权力,也可以受到很大的供养,我们也去做法师去,也学法去。”这样子的心情去求道,道决定不能得,因为你求的是世间上的那些五欲,不是、没有戒定慧(14A)的气味,道是离不开戒定慧的,所以说你学行,离开了这个戒定慧来求道的话,道决定不可得。

  

  这个我们不要看了玩,好象是好玩,自己要问问心,你自己学法,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不是绝对干净的,这个你自己问一问。可能初学的人多少会参一点世间的要求。有的人,他们,藏地他们辩论,辩个格西,实际上格西的地位得到了,可以进聚巴,可以去学密法了,他是修行的一个阶段,而很多人格西得到了,名誉地位有了,就到此为止了,那就是“俗情求道”。那么我们汉地的那些修行人,是不是都纯粹为了修涅槃、解脱、度众生、成佛?这个大帽子大家都会戴,真正你自己出发点,好好地问一下心,是不是全部干净的,不敢说。

  

  “应当依止正道”,不要“俗情求道”。“依止正道”,戒定慧,“正受慧行,刻念专修”,要慧行刻意,专把慧,这个智慧,在心里先刻起来,单是看一道,这个印象不深的,要刻在心上,那么就是不断地去熏习。“明镜当前”,这个照镜,就是个照外境的镜子,就是我们的慧心,当前之后,“时时反照”,照自己,不是照人家。“加以圣教指告重要之点”,然后还不要离开教,佛的教就是经、律、论三藏,经律论三藏里边告诉我们的重要要点,经常要去参照,反照自己。“改邪反正”,把邪的就改掉,正的把它回过来,回到正的方面去。“智慧无垢,亦复增长”,这样子的智慧没有烦恼的垢,那么可以发展了,可以增上。“定灯添油”,从定里边说,这个灯不断地在加油,“稳正向上”,就像密室的灯一样,直直的一个灯柱,一点也不摇动,而且油很足,非常亮。“集中有力”,集中,心一境性,就是得定了,定得到之后还要有力,这个就是说沉没要除掉。

  

  我们大家学过《广论》的就可以知道,《广论》里边特别强调一个“沉没”,很多的论里边没有强调这个,以为昏沈就是昏沉,没有把沉没提出来,沉没是细昏沉,一般的认为是得了定了。因为定的要求,一个是住分,住分就是心能够安住于所缘境上;一个是明分,所缘的境观得明明白白,以为得定了,在细的沉没的时候,也能有住分,也有明分,但是没有力,就是一个没有力量,就是射力。我们前面讲“解射”,解射,要射的时候,这个力要弓拉得很紧才射得出去,你轻轻地弹一点,你射不远的,就掉在地下了,所以“射”就是要有力的。修定的时候要用射的比喻,就是要有力的比喻,不但是要准,要住在点子上,还要有力,没有力的话就是沉没,不是定。沈没是损智慧法最厉害的,在里边很舒服,就像入定一样,但是智慧越来越减退下去了,而且永远得不到开悟,不会的,开悟是智慧的事情。

  

  一般不学教的人,他得到一点好处,认为自己是不得了了。人家都不及我,我有这么样好的,定中能够明明白白,心也不乱动、不动摇,住在里边很稳,也不掉举,也不有粗的昏沉,以为入定了,人家劝他也劝不进,他以为“我比你高,你怎么你劝我呢?”实际上恰恰堕在死水沱,这是海公上师再再要我们提高警惕,也是宗大师再再着重指出来的。

  

  

  

  

  C3 总结正修断行之境

  

  

  

  如是欲恶不善法,若远离、不近,不杂、纯净别处,是名离欲恶不善法。

  

  “如是欲恶不善法”,这个欲恶不善法,前面说的“若远离、不近”,“远离”嘛跟它离开,“不近”,离开之后不要亲近它。“不杂”,不要混杂,就是跟它杂起来了,更糟糕了。“纯净别处”,全部跟它分清界限,干干净净的,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个叫“离欲恶不善法”。

  

  

  

  

  此总结正修中断行之境,或曰离,善巧离法故,亦曰断徧知方便。若三不善根,十恶业道,心心数法之徧计种子,种子出生之现行恶法,能损智慧之十种邪法随邪法,如是等境上,必先有觉有观,善觉善观,于此等恶不善法,对治择灭。初则远离,离不再近,近而无杂,自得纯净安稳之正住。别有定道、定境、定力、定智,可作依止,乃至不随俗情之境动摇扰恼,是名离欲恶不善法,略言离法。由此离法,出生定智解脱,非偶然也。以上断法之因缘竟。

  

  “此总结正修中断行之境,或曰离,善巧离法故。”要善巧,要远离了这个。“或曰离”,有的时候叫离,就是善巧,这个离的这个法。“亦曰断徧知方便”,断徧知,这个我们在《俱舍》的讲义里边有,我们也不想广讲,大家翻一下,看一看就完了。

  

  在《俱舍》的46页11,我们的徧知有九种。正面的是智徧知,就是有为的智慧;对方面呢,断徧知,就是证到的择灭。这里是断徧知,写的是断徧知。断徧知就是智徧知得到的,一个是有为的智,一个是无为的,智的果。那么欲界有三个,它的线都没有划,,欲界一二三,四五六是上界。“见苦集断徧知”——一个,见灭、见道(见灭断徧知、见道断徧知——整理者注),三个,苦集可以合了一个。上界也是“见苦集断徧知”、“见灭断徧知”、“见道(断徧知——整理者注)”,就是见了苦之后证到一个择灭,就是这个断徧知是所证到的灭,就是三界见谛所断的法断,法断就是择灭。

  

  那么下边。这是见道里边,修道的时候“欲修惑尽”,就是五顺下分结断了,把三界的见道所断的跟欲界修惑所断的,两个合起来,就是五顺下分结这个断徧知,这个合了一个。那么色界的烦恼尽了,“色爱尽徧知”,这是第八个,无色界的烦恼断了,再合起来,一切结永尽,三界的结全部断完了,成阿罗汉。那么这个九徧知,也是“断徧知方便”,要得到九徧知的方便。

  

  “若三不善根,十恶业道,心心数法之徧计种子”,徧计种子就是烦恼种子,“种子出生之现行恶法,能损智慧之十种邪法”,十个邪,还有“随邪法”,随顺了十邪的法。“如是等境上”,一定是要有觉有观,不但是有觉有观,你要知道,而且善巧地觉,善巧地观。“于此等恶不善法,对治择灭”,对治它,把它灭掉。

  

  灭掉的方式当然是有层次的。“初则远离”,离了之后再不要靠近了。有的人出了家了,出家不是远离家庭么,好的了,但是要经常回去,这个东西又成了个问题了。你既然要出家,怎么回去干啥呢?你说出了家,要修道了报父母恩,你道也没修好,经常回去,吃东西,跟亲戚朋友聊天,这个你成什么话呢?所以说我们希望大家出了家的人,最好不要经常回俗家去,那么居士家更不要去,跟素不相识的你经常去干啥呢?住了居士家里更糟糕。

  

  第一个就是远离,远离之后不要再亲近了,万一亲近之后,不要跟他杂起来。“自得纯净安稳之正住”,那么自己可以干干净净地住在自己的修行的地方了,“正住”就是你是学什么、修什么,就是这个地方了。

  

  “别有定道、定境、定力、定智,可作依止”,那么你这样子自己修行,自己有自己的定道,自己的定境,自己的定力,自己的智慧,可以依止。这是我们要依止的,不要到处去跑,其他地方不要去。“乃至不随俗情之境动摇扰恼”,不要随俗情,就是不要讲人情,人情上面最害人,就是我们比丘不能做的事情千万不要顺了人情去做,一做之后,就是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危害性。

  

  有人出了家之后,家里边有什么婚丧喜事,也邀你,你是亲属,人家结婚你去干啥呢?出家人去参加结婚典礼,这是笑话。你自己是要出离的,你去祝贺人家结婚干啥呢?这个所以不能参加的。喔,人情不可却,你也去了,去了之后你犯戒的,对戒律就不清净了,不能去!

  

  “是名离欲恶不善法,略言离法。”远离恶不善法,简单嘛叫离法。“由此离法”,离开恶不善法,就…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