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頌,“世別由業生”,世間的差別各式各樣的,有的是好,有的是不好,這個差別是從哪裏來呢,是不是上帝造的呢?或者是天然、偶然的呢?不是,應是業生,造什麼業就感什麼的世間的差別:造了好業,就是生到天上,住宮殿裏邊,五欲享受;如果造了惡業,就在地獄裏受苦,等等,一切都是由業而感生的。那麼這個業是有幾種呢?“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思所推動的身語業,就是身語業,思就是意業,我們說身口意的叁個業,思心所就是我們造的意業,那麼思心所所推動的就是身語業。
那具體說思心所有四個:“審慮思”,審就是審查的審,審慮,考慮的慮,審慮思;“決定思”,這是屬于意業的,心裏邊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後,決定怎麼做,決定要起什麼心,起好心,或者起一個壞心,這是意業;那麼“動身思”,發動身的這個思心所,發動的就是身業;“發語思”,發動語業的思心所就是語業。總的來說,以這個經部的說法,都是思心所的作用。
那麼“身口所做,名之爲業”,身口本身就是業,所做的事情,殺人就是殺業,這個偷盜嘛偷業,身語所做的叫業。“意業所作,亦業亦道,故曰業道”。這個裏邊,我們不是抄了個筆記了?(那個筆記,那個東西在哪裏,拿給我看一下。)我們抄了一個《俱舍》的。
《講義》注解:業道:《俱舍論頌疏》卷十七:“此中叁唯道,七業亦道故。”
貪等叁爲思所遊履,故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名。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遊履故。業,業之道,立業道名,上業身語業,下業等起思,故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業道名同。
《俱舍》裏邊一個頌,“此中叁唯道”,這十個業道裏邊,叁個是道,這是道,“七業亦道故”,有七個又是業又是道。那麼這個裏邊,要解說了。這個“叁”是貪瞋邪見,這叁個是“思所遊履”,思心所在它們上邊走的。就是思心所,它們起貪,決定是思心所決定之後,把它推動的,所以等于說它們是路,思心所是走路的人,他們是道,“思所遊履”,思是比方一個人,在上邊走的。那麼這個貪、瞋、邪見,它是道,它本身不是業,意業就是思心所,它不能産生意業,它是思心所所推動的那些事情,所以說思心所推動的就是等于思心所走的地方,思心所在貪上走,那麼起貪的作用,思心所在瞋上走,起瞋的作用,這就是道,是思所行的道。那麼這叁個,只能是道,本身不是業,業是思心所。“業之道故”,那麼這叁個也叫業道,十惡業道,貪、瞋、邪見也是業道。這個業道是依主釋,我們學過六離合釋,是業所走的道,業就是思心所,思心所所走的那個道,叫業道,本身就是道,並不是業,是業所走的道,業是思心所,依主釋,是兩個東西,持業釋麼是一個東西。那麼這個貪、瞋、邪見,我們講清楚了,這是道,並不是業,業是思心所。
那麼前七,就是身叁、口四,殺盜淫呢身叁,口四麼绮語、妄語、惡口、離間,這四個本身就是業。你殺了人了,這個就是殺業,就是業;偷了東西呢盜業;那麼說了惡口就是惡口的業。所以說這七個本身就是業,身業、語業。也是業之道,爲什麼?也是思心所推動的,思心所也在它們通過,那麼也是思心所所走的道。所以說這七個身語業,又是業,又是道,它本身是業,又是業之道。“立業道名”,這個業道,它的意思就兩層了,跟前面的那個貪瞋邪見不一樣。貪瞋邪見單是業之道,它這個裏邊既是業,又是業之道。所以說這個身叁、口四,這個業道,它的意思就是說,“亦業之道”。上邊那個業,身語業本身是業,下邊這個業,思心所所通過的道,思心所通過這個身語的叫業之道。所以說“等起思”就是發動身語的這個思心所。所以是說業道,我們說十惡業道等等,這個業道,這個名字,它意思含得很多的,是說,“具顯”就是有兩個一起顯出,又是“業道”,又是“業,業道”,都表示在業道這兩個字裏邊,雖然“業道”跟“業,業道”兩個意思不是同類的,但是名字都叫業道,同的。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看了之後,再回過來看,身口這個東西,本身是能作業的,叫業,那也是意業所作,是意業所推動的,動身思、發語思,發動這個身語的,這麼也是業也是道。思心所本身是業,也就是身口呢,語業也是道,那麼它這個身口業本身是業,也是思心所所走的道,所以叫業道。那麼就跟《俱舍》裏邊,就比較清楚。“道者思也”,道就是思,就是道就是思心所走的道路。
“別解脫戒,重在對治身口之惡行;定道禅修,重在對治意業之不善”,那麼這裏說十不善業道,如何對治呢?別解脫戒對治身口的,我們知道別解脫戒它止的是身口的罪,心裏邊的罪,不能說完全不管,但是很輕,但是一動于身口,就犯的戒就都要是犯了戒了,或者重的或者輕的都有,心裏邊的關系是比較少一點。那麼這個意業的不善要什麼時候對治呢?要定道裏邊去對治。所以說我們要對治叁個惡行,這十個不善業道,一定要戒、定雙行,一起來。戒側重在對治身口,而定就側重于對治意業的不善,這麼兩個一起來,“叁業入正”,這個叁業的不善呢都對治掉了。
“出生智慧光明之門,先斷十惡”,所以說我們要産生智慧光明,要求智慧,很多人他拼命求文殊菩薩,“阿ra巴雜那的……”,就要開智慧,開智慧的方便善巧沒有知道——斷十惡,你十惡不斷,“阿ra巴雜那”再念一億、兩億、叁億,恐怕智慧也不一定開。文殊菩薩但是會指點你,假使如果你真正念得好的話,文殊菩薩定中、夢中會指示你,要斷十惡,把五蓋等等那些障智慧法除掉,智慧自然開。你障智慧的法不開,你拼命求,磕頭、拜,要開智慧,那麼還得要給你開示,先要把惡行除掉,智慧才開得了。那麼現在舍利弗已經把佛的話告訴我們了,那很便宜了,你要開智慧呢,你先要把惡行對治掉,如果十個惡行不除掉,五蓋不除掉,你說我要開智慧,又是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去了,魚哪裏在樹上呢?鳥麼在樹上的。
E2 不善根相應、所起法,無緣非受法
複次,不善根相應法,不善根所起,無緣非受法,是名惡不善法。
這個我們要看我們一個注解了,因爲這裏講的是比較不太明顯。我們在《倶舍》裏邊善法有四種,那麼反過來,不善法也有四種。對勝義的善,善分四種: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這麼四種。一般人就是要善麼就善了,什麼還有幾種呢?不知道的。
那麼真正學法相呢要知道了,善又分四種8。一種是“勝義善”,最高的善,就是解脫、涅槃,那麼反過來,勝義的不善就是生死流轉。那麼“自性善”,慚、愧跟那個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這是自性的善,本身就是善。“相應善”呢,“彼相應”,跟自性善相應的心王心所,這個叫相應善,本來它不是善,因爲它跟這個自性善同時生起,它們也感到善,變成善了。等于說我們在這個水裏邊摻一點牛奶,本來這個水是清水,沒有牛奶的味道的,但是你摻了牛奶倒進去之後,這個水也成了牛奶了,也變成善的了。同樣的,惡呢,自性惡,就是無慚、無愧、叁不善根(貪瞋癡)。那麼你跟自性不善相應的心王心所,也成了一個不善的,惡的。那就是說這個水本來是沒有毒的,但是你跟那個毒藥放在一起了,泡在裏邊了,這個水也就毒了。那麼相應,因爲跟不善的法相應,它本身也變成染汙的不善的了。那麼“等起色業等”,等起就是說,由這個善法,心王心所的自性善,或者相應善,它們等起發動的。“等起”就是說,它發動的身業、語業跟它是同一個性質的,“等”就是同類的。善的心所心王發動的身語業也是善的,跟它相等的,那麼不善的心王心所發動的也是不善的。所以說等起的善就是“色業等”,就是身語二業。那就是說身語二業由善的心王心所發起的,它是善的身語業,如果說是不善的心王心所發動的身語業,它也叫不善的。這個不善叫什麼不善呢?等起不善,由善或者不善同等推動的這個身語業,叫等起。所以說善有四種:“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那麼“翻此名不善”,反過來,不善也有四種:“勝義不善、自性不善、相應不善、等起不善”。等起,什麼是等起?身語業,就是心王心所推動的身業、語業,包括表業、無表業,那麼它的“四相”,每一個身語都有“生、住、異、滅“,還有一個“得”,這是不相應法的東西。這個學《俱舍》就知道,我們這裏就記住身語業就是了。那麼這裏我們再看這個。所以說這一段文,我們依《俱舍》的講是不太複雜的。那麼裏邊的注解, 就看起來比較複雜了。
“複次”,他說,“不善根相應法”,前面說的十不善業道是惡不善法,那麼我們就是說,不善根相應的法,“不善根”就是說,無慚、無愧,這個貪瞋癡。這個不善根它所相應的法,叫不善,就是相應不善。“不善根所起,無緣非受法”,不善根所等起的;“無緣”,沒有所緣的;“非受法”,沒有執受的,那就是沒有這個感覺的,就是色法,色法就是身語業,它們叫惡不善法。照《俱舍》的講9,就是說跟不善根相應的相應不善,叫惡不善法,跟不善根所等起的發動的那些身語意叫惡不善法,它是等起不善。那麼這個話就很簡單就講掉了。
不善根相應心心數法,是叁不善根種子所起,雖未得外境現行緣引,無苦樂受報,然此內識無表種子存在,相續引發,逢緣現行,即此能生種種惡不善法,必待止觀深定,相應能知,知已擇滅,是爲重要之禅行也。
那麼注解裏邊,就比較彎子大一點。不善根相應的心王心所,“是叁不善根種子所起”,叁不善根發動的。“雖未得外境現行緣引”,雖然沒有外境把它引起來,…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