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六句,這六句第二句裏邊德有二十四個,二十四個德裏邊就有色聲香味觸,這些塵都在德句裏邊。那麼爲什麼屬于德句呢?“謂此有實在德用故”,有實在的作用的,那麼是色聲香味觸,這是外道說這個五塵有實在作用的。那麼佛教就是說,五塵不是真的欲。
那麼“數論師立爲喜憂舍叁德求那”,也立叁個,憂喜舍叁個德。他們的數論師的教理大概這樣子的,先一個自性,這個自性是物質的,自性裏邊,它具有叁個德,就是“喜憂舍”,相當我們的貪瞋癡,外道都會偷佛教,他們把一切物質認爲自性,這個自性裏邊,它的功能,有叁個屬性,就叫是“喜憂舍”這叁個。那麼這個自性,能夠創造這個世界宇宙,那麼一共創造的把它歸納攏來是二十叁個體,二十叁個,就是實在的東西。那麼加上自性一個,再加上這個神我,神我是純精神的。這個神我,因爲受用了自性所變造的一切萬物,它就給捆綁了,成了小我,而把自性所變的二十叁體的捆縛把它解除之後就回複到大我。這是外道的婆羅門教的一些教義。這我們不去說了,我們就是說,外道數論師也立憂喜舍叁個求那,叁個極微,它是物質性的。那麼現在,我們現代人的原子、原子能、電子等等就是這一類的東西,印度叫“求那”。這個,外道執著這個是實在的,有作用的,而我們佛教裏邊,聖人之言,就是佛跟證了果證道的大弟子,聖者,說這個並不是五欲,真正的五欲,不在微塵上,不在這個色法上。
若憶想染著,此是欲。如是佛說:
種種色非欲,衆生想欲染,世間色常住,健者離欲染。
“若憶想染著,此是欲”,真正的欲在心裏邊,你對那個塵去憶念,想,憶念,把它視成那個想,然後才去染著它,這個才是真的欲。所以說佛有一個偈,這個偈就是說明這個問題,“種種色非欲,衆生想欲染,世間色常住,健者離欲染”。種種的色不是欲,這個就是第一個說,外道的說法不對的。我們佛教裏邊說,一切的色法,就是外塵——色聲香味觸,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欲,而什麼是欲呢?“衆生想欲染”,衆生的心裏的想象,就是顛倒想,這産生這個欲,染汙了。那麼怎麼見得這個色不是欲呢?“世間色常住,健者離欲染”,世間的色照樣並沒有改動,還是住在裏邊。假使說好的色,你在凡夫的時候,看到這個色起染汙心,“健者”,但是你證了阿羅漢之後,這個色還沒有滅掉,還在,但是“健者離欲染”,證阿羅漢或者阿那含以上的,對欲界的五欲,他已經沒有了,這個欲沒有了,境再現前,他不起染汙心。所以說從這個證明這個染汙的欲不在境上,在衆生心裏邊。
依佛偈言,塵非是欲,若于塵境,憶想染著,乃是欲性。勇健之人,離內染性,外境無能作用。
“依佛偈言,塵非是欲”,根據佛說的這個偈,五欲不在這個五塵上。“若于塵境,憶想染著”,你把那個境,也不能說離開那個境,把那個境憶想,把它記住,緊是追想,貪著它,“乃是欲性”那麼這是欲,那麼欲還是心上生出來的。“勇健之人”,就是阿羅漢,阿那含以上的,這個勇健之人就是有勇氣,有能夠斷煩惱的人,“離內染性,外界無能作用”,裏邊的貪欲心斷了之後,外境再怎麼樣子對他,産不了作用的。
那麼我們不是上次講過《清淨道論》一篇公案,他的一個比丘,修不淨觀的,他有一天在路上乞食,恰巧碰到一個女人,她跟夫家鬧了矛盾,她就打扮得妖豔怪狀的要回娘家去了,在路上看到這個比丘長得好,就跟他笑。這個比丘,一般的人看見女人打扮得很漂亮的,跟他笑麼總是起染汙心,但是他修不淨觀的,看到她笑,牙齒一露出來,白骨,牙齒就是白骨,他這樣子白骨觀就現出來了,只看見前面是一個骷髅,害怕得很,然後,馬上就得阿羅漢果。前面那個色對他毫不起影響,反而把他促進成阿羅漢果了。
所以說這些,我們說真正的外邊的境並不是欲,真的欲在心上。我們要除欲,不是把外境毀壞掉,而把自己心裏邊的煩惱根子抓住,斷了就行了。所以修行在內心用功,不從外求,這個多方面就是說,不向外求的這個道理。佛教是向內的,內邊的煩惱除掉了,外境對我們毫無作用,不必去毀滅外境的。
若此五欲中,貪、重貪、堪忍、系著,是名欲。
“若此五欲中,貪、重貪、堪忍、系著,是名欲”。在五個欲,就是說色聲香味觸裏邊,這個境裏邊,你對它貪著;“重貪”,再再的貪;“堪忍”,爲了這個貪能受一切苦;“系著”,給那個境用貪心捆起來了,解放不了了,這個就叫欲。欲就是說自己的貪心把這個境捆住了,實際上這個境並不是真正地捆住你,是你自己的貪把你自己捆住的,要解放的話,還從你自己身上解放,不從外邊去求。
此言示明五欲上之貪性,是欲體,離自內貪,外境消滅,行者應知內外。
“此言示明五欲上之貪性,是欲體”,在色身香味觸上邊的貪才是真正的欲,而色聲香味觸本身,並不是真正的欲,僅僅是能夠引起你貪的一個增上緣,那麼真正的貪還是你的心裏邊。如果你貪心已經斷除了,那麼外邊的境再好,它也不能增上,生起貪心來,因爲貪心沒有了。那麼這裏就表示離欲惡不善法並不是叫你把五欲都是掃掉。
那麼爲什麼我們初學的人要遠離呢?初學的人他的這個道力不夠,那麼能引起貪心的那些緣把它離開,使貪心不現行,可以修行,這是需要的。但是並不是以此爲足,永遠遠離,那你永遠不能度衆生了,衆生裏邊各式各樣都有。那你是遠離之後,貪心不起,是要趕快修道,把道修好了,煩惱滅掉了,以後再怎麼的境,你根本不害怕。所以說修行,有的人說我們修行的人是逃避這個現實,這個逃避現實是他們的故意挖苦的話。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固然是要求清淨的環境,能夠修行,修行的目的,也就是說把這個煩惱心除掉。除掉之後,那我們在這個世間上通行無礙,比世間上更入世。世間上入世還有煩惱,有些地方他有顧慮,有些地方要害怕,等等,等到煩惱滅除了之後,去度衆生的時候,一切無礙,到處可以去,地獄也能去,地藏菩薩的發的願就是說,地獄不空,他誓不成佛,那這個多偉大的呢?這個就是煩惱除掉之後,就會産生這樣勇健的心願。如果你世間上的人,他永遠不敢發這個願,而且也不可能發這個願。所以真正的入世,是要從遠離的、把煩惱滅掉之後,才能真正做到。煩惱沒有滅之前,你說大話,入世、度衆生,就是自身難保。你還沒有會遊水,你說要海裏邊救人去了,那麼人倒沒有救到,你自己也是個淹死鬼了。這個是徒然的犧牲,我們佛教裏是不采取這些笨辦法的。
所以說這個五欲裏邊真正的欲是內心的貪心,“離自內貪”,把自己的內貪除掉之後,“外境消滅”,外境的作用就消滅掉了,並不是把外境打爛。外境雖然還是原來一樣,但是它對我們系縛的作用,這個貪著的作用,根本就起不來了,所以外境等于它的壞的作用消滅了。“行者應知內外”,修行的人,應當知道內外,到底欲在內是欲在外,這個要搞清楚。搞不清楚的話,要麼就逃避,永遠是躲在深山裏不敢見人,要麼就是說,把外境。(13B)一切破壞、消滅,把人殺掉等等。
我看到有一本雜志,當然是笑話,它說有一個人,他是歐洲的,海外的雜志,他有一個人,他晚上睡不著覺,爲什麼呢?他就是說想念他一個情人,一個女人,他盡是想念就睡不著,翻來覆去的,一夜,大半夜過了,他實在受不了了,明天還要上班,他就拿起一把手槍,跑到那個情人家裏。這個情人,聽見他來了,很高興,來迎,她開了門之後,一槍把她打死了,好,他就不想了,死都死掉了,沒有什麼想的,回去就呼呼大睡了。這個是一種諷刺的笑話,也是說把欲執著成外境了,這個是做的事情很愚癡,結果你殺了人,你還明天還上什麼班呢,要抓起來了。
我們修行的人要知道內外,欲不在外,不必去消滅外境,也不必去對外境起什麼貪著。所以有的人,說好象佛在世的時候,不是有的經是呵斥女人嗎?那就是對初學的人,使你對外境不要去執著,實際上男的女的都是起不了貪欲的,貪欲還在自己心裏邊。所以說到高層次的時候,就不在乎這個外境的外相了。
D2 惡不善法
雲何惡不善法?身口意惡行,是名惡不善法。
身口意叁惡行,總括一切惡行。
“雲何惡不善法?”那麼欲講好了之後,什麼叫惡不善法呢?“身口意惡行,是名惡不善法”。惡不善法講了很多,第一個,身口意的惡行,就是不善行。身口意的那些不善的一些行動,都叫惡不善法。這是第一個,總的,“身口意叁惡行,總括一切惡行”。
E1 十不善業道
複次,十不善業道,是名惡不善法。
下邊,就是分開講了。最初的十不善業道。“複次,十不善業道,是名惡不善法”。這個一般都知道,十惡業道,十個不善的業道,這叫是十不善法,是最粗大的惡行。
總爲叁惡行,分爲十不善:身叁,口四,意叁。俱舍頌雲: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身口所作,名之爲業,意業所作,亦業亦道,故曰業道,道者思也。別解脫戒,重在對治身口之惡行;定道禅修,重在對治意業之不善;戒定雙行,則叁業入正,出生智慧光明之門,先斷十惡。
“總爲叁惡行,分爲十不善”,叁惡行就是身口意,分別說有十個不善。身的惡行叁個——殺、盜、淫;口的四個——妄語、绮語、惡口、離間;那麼意的——貪、瞋、邪見。這個在這個十惡業道裏邊,這個不是貪瞋癡了,貪、瞋、邪見。
《俱舍論》裏邊有一…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