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68

  ..續本文上一頁不強了,那麼這是一個學問了,這樣子看的話,也是不穩固。

  

  這兩個觸證不能分家,要合起來,就是修禅定得到效果了,一分家的話要就是流于外道,要就是落于世俗的知見,就不穩固了,不能真正得到佛的法的益處。佛說了那麼多,就是要我們證,你學了那麼多,不去證,那就是說,最好的說——“說食數寶”,說了很多的菜的名字,什麼飯什麼飯說了很多,沒有飽,人家的錢數了半天,你一個也沒有,這還是沒有危害性的,單是“說食數寶”,只是沒有得好處而已。那麼還有危害性的,因爲你這個知見不穩定,你可以慢慢地轉道到其它的外道上去,那就産生毛病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說得了“微行”之後,“津液”增長之後,那時候觸證就開始生起了。觸證生起,這個時候修定的人他就是感覺到的一個感覺,是一般人沒有的感覺。所以說得到一點觸證的人,你跟他說話他不會聽你的,他自己親自有得到一些經驗。那麼外道就是他得了觸之後,雖然沒有證,你要勸他過來也是勸不過來的,不容易勸的,除非他出了大毛病了,他自己感到不行了,那麼他要求救了,他自己感到還在走得通的時候,他就不會聽你話的。這是津液初生的時候的情況。

  

  慢慢的呢,“微觀”,“如上心行”,就是前面四個,不斷地修下去,越修越深、越修越深,“乃至津液”,這四個。“深細前後現修得失之相”,一方面更深地修,一方面前後觀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經常去檢查。“乃至義相觸證之境”,不但是前面幾個,對這個教義,對義相,就是我們學的教,觸證的境界,兩個東西有沒有不合的地方,教義跟佛說的有沒有違背地方,觸證跟那些祖師所說的有沒有不合的地方,經常去觀照,這樣子慢慢的“相續細轉”,越轉越細,“猶如伏流”,那個表面上是看不出了,在內心的轉變。這個內心的轉變,照現在的話呢潛意識,表面是看不到的,我們從唯識的話呢,種子熏種子,不在現行上看了,種子裏邊的那些相續的轉變。

  

  “猶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這個伏流是什麼?就是正知正念,學的教理埋在這個深處去了,那不會表面上的那個,不是表面上,擺在深處的東西我們不知不覺的會自己流露出來,自己也沒有作意。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東西,一個反應,這些反應就是我們潛意識反應出來的,並不是我們心裏想要這麼反應,這一些就是伏流,過去的煩惱習氣,在裏邊深深埋伏的,碰到一個境來的時候,自然的反應,這個自然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們的法相的伏流在裏邊了之後,那麼以後起的作用不是煩惱習氣作用了,就是法的作用了。所以這個,“正知正念不失”,這樣子能夠把正知正念深深地埋到我們的心的裏邊去,不失,不會失了。伏在面上會失,埋進去了,深深地栽進去了,你不容易失掉。

  

  最後“心微轉”,“由此慧證細入漸深”,這個慧證慢慢地越來越深,也越來越細,那個就是種子的作用也起來了。“轉變惡識種子,而生正智”,就在種子裏邊惡的種子可以慢慢地轉變過來,而智慧的正思惟的種子,過去我們聞法的種子等等,這個時候能起力用,“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續之潛伏力也”,所謂微,就是相續不斷的潛伏的力量,就是潛伏在心底裏邊的那個力量,或者叫“根力”。這個就叫“觀”。觀就是說它的作用比覺要細,深入到內心去了,那麼力用也就産生了。

  

  

  

  

  E3 喜

  

  

  

  雲何喜?歡喜踴躍,是名喜。

  

  得了覺觀之後要産生一點效果,就是喜來了,喜樂就會生出來了,前面的津液就是喜樂的一個初相。“雲何喜?歡喜踴躍,是名喜”。這個初禅的覺觀修好之後,自然地按了次第就會出現喜的這個感覺,這個喜是動搖的,心裏踴躍,好象是心不自禁的那個情況,那是非常踴躍的,這個叫喜。

  

  

  

  

  由修覺觀,明理照惑,離世憂苦,或身諸根,一處多處起觸,適情悅愉,踴躍生喜,是名喜。

  

  “由修覺觀”,前面的覺觀我們下了功夫修了之後,“明理照惑”,把佛教的道理越來越清楚,把煩惱照住,把它斷掉。“離世憂苦”,可以離掉世間的憂苦,世間的憂苦都是煩惱在裏邊起作用,煩惱把它照了,照見五蘊皆空了之後,那當然說世間的憂苦也就是淡薄下去了,慢慢地就離掉了。“或身諸根”,這個時候既然苦沒有了,那麼對立面就出來了,喜就出來了。“或身諸根,一處多處起觸,適情悅愉”。身上一處,或者是手上,或者是腳上,或者是臍下,或者是眉間,或者是什麼地方,或者多處,很多地方一起,那麼起觸。這個,海公上師就舉了很多例,或者感到自己身體很大,或者感到自己身體騰空了,或者感到自體忘記、沒有了等等,這就是觸的相,這是初修禅定的人都會碰到這一些境界。那麼我們這裏有些人也跟我彙報過,他念經念到後來身體不見掉的,這是叁寶加持,加持你能夠得到一點那個觸的一些味道,給你嘗一嘗,可以使你更精進地去努力。“一處”或“多處”起了個觸之後,感到非常舒服,這個舒服好象是情不自禁要跳起來一樣,“踴躍生喜”,這是因爲開始得到這樣一個境界,心裏實在是從來沒有嘗過的,歡喜得來就是安不住的,這個就叫“喜”。

  

  

  

  

  E4 樂

  

  

  

  雲何樂?心忍受樂,意觸樂受,是名樂。

  

  “樂”就是要忍下去,沒有那麼踴躍的心,平穩一些了。“雲何樂?心忍受樂,意觸樂受,是名樂。”這個裏邊跟《俱舍》有不一樣,《俱舍》裏邊說心的悅是喜,心不悅叫憂,身的舒服的,身悅意的受,叫樂,身不悅意的受叫苦。就是說身心的受分兩套,心麼叫憂喜,身麼是苦樂,樂、苦是身上的事情。那麼這個在《俱舍》裏邊,就是說二禅、初禅的樂不是心上的樂,是輕安樂,輕安的樂,因爲心的受樂,心是喜,不叫樂。只有一個特殊情況,叁禅的心受叫樂,這是唯一的樂,心的樂。那麼這裏應當照《俱舍》呢是輕安的樂,不是受的樂,而它這裏,卻是說受樂。

  

  “心忍受樂”,心對四谛的道理忍可,忍得下去,不像以前踴躍,他是忍下去,沈下去了,而這個時候受到的快樂。那麼海公上師舉的比喻,就像一個學生做數學難題,這個難題一般大家都知道,學過數學都知道,有很多難題,都是世間上出名的一些難題,如果難題把你難了幾天,突然這一天把它解下來了,你心裏生的快樂,就是可以同類的,就是這個樂,當然那個樂比這個要殊勝得多,這個還是凡夫散心的樂,這是定中産生的樂,但是這個味道就有相像的。這個時候心對這個法相的道理突然産生一種堅定,認可了,本來是一個知見,“哦,佛這麼說的”,現在你自己認爲確實如此,那個是這個心上受的法樂,就叫“樂”。

  

  這個樂,“意觸”,不是身,所以這裏很明確的說這個樂是心裏邊的,意觸生樂,這個叫樂,就跟《俱舍》不一樣。所以說我們不要把一本書來否定那一本書,這都是佛說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宗派,每個一宗派都有它的體系,都有它的依據,因爲阿羅漢,祖師他們都憑個人的修行經驗創造個宗教,那麼他不可能跟佛一樣,什麼經驗都嘗到,解脫知見僅僅限于他自己的,那麼他立的宗派當然是有他的體系,跟其他的不一定完全一樣,如果完全一樣的,哪有十八部,大乘還有八宗,不要分了,一模一樣的麼,爲什麼要分呢?就是有一些不一樣的。所以說盡管是佛教,每一個祖師創的一個宗派總有他的特殊的地方,不能說全部劃等號,全部劃等號麼就是一個宗派就完了。

  

  

  

  

  內心達理,安忍之樂受,及意處思惟,意觸可意之樂受,故名樂。

  

  這個就是說“內心達理”,內心對這個教理真正通達了。“安忍之樂受”,能夠很安的把這個忍可下來,這個叫樂受,就叫樂。“及意處”,還有意處的思惟,意跟那個,意思惟法,意對法境,根境相對生識,識生觸,觸生受,這個“意觸”就是意識生起之後對境産生這個觸,這個觸是“可意之樂受”,可意的,不是難受的,這只有一個樂受。這個都是心底的樂,跟《俱舍》不一樣,這個就不要以這部論來頂那部論,它的體系不一樣。

  

  

  

  

  E5 一心

  

  

  

  雲何一心?心住、住正,是名一心。

  

  那麼“雲何一心”,我們說初禅五支——覺、觀、喜、樂、定,定就是一心,心一境性。“雲何一心?心住、正住”,心能夠住在裏邊,“正住”,不斷地住下去。這個“正”跟我們一般的理解的“正”有一些不一樣,我們的“正”好象是這一刹那,正在這一個時候,而這個“正住”就是不斷地一刹那一刹那流住下去。“心住”,暫時住一下,但是正住可以連續地住下去,這個叫“一心”,心一境性。

  

  

  

  

  正念正知,不沈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正念正知,不沈不掉”,這都是心一境性的內涵,心裏邊有正知正念,正念正知,又是沒有沈(昏沈)乃至微細的沈沒,也沒有掉舉,粗的沈、細的沈都沒有,粗的掉、細的掉都沒有,一點也沒有沈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那麼這個就叫定。

  

  那我們這裏說“正知正念”從覺觀而來的,“不沈不掉”——喜樂來的,一生起喜樂之後沈掉就沒有了,就是輕安生起之後沈掉就打掉了。那麼這個“等持等引”從微行來的,所以海公上師把這些都有它的來處,“正知正念”從覺觀而來,“不沈不掉”從喜樂而來,“等引等持”從微行而來。那麼這樣子就得到定的果了。所以說定的果都是有因緣的,不是憑空而起的。

  

  “心一境性”就是總括前面的一個自相。我們說個別的,每一個相都是他相,很多的他就是因緣,兜攏來一個共相,就是他的自相,就是定。很多的他相,“正念正知”,“不沈不掉”,“等引等…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