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包括“喜樂”等,這是一個一個他相,他相合攏來之後一個共相,這個共相就是定的自相,那麼這個總的就叫定。
這裏邊我們還昨天有一個小小的注解,就是關于這個正定,“叁摩呬多”、“叁摩地”、“叁摩缽底”,這些經常碰到的,都是定、定、定,那個都是定,爲什麼要叁摩呬多、叁摩地、叁摩缽底呢?總有些不一樣,那我們昨天把這個簡單地說了一下。
《講義》注解:
叁摩呬(xi)多──等引,平等能引(功德),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若無心位能引平等根大故。唯定非散,通有心無心。
叁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唯有心,通定散。
叁摩缽底──等至,通有心無心,唯定非散。有心,約離沈掉,平等而至此定;若無心,約定中四大種平等。
“叁摩呬多”是“等引,平等能引”,就是說得了這個定之後,心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心裏邊能引生很多的功德,定裏邊就生功德,這是平等能引,平等是能引的。或者這個定能夠引出平等的心,平等。或者平等是所引發的,那就是說“無心位”,無心位就是說你入無心定,就是滅盡定、無想定,這個第六意識,滅盡定第七意識都沒有了。沒有心的時候那心怎麼平等呢?平等麼沒有沈、沒有掉,現在你心都沒有了,這個怎麼平等呢?就是說平等引,能“平等根大”,平等的根大,就是四大能夠平等,四大不平等就要害病,身體不調適,你入了定之後,四大非常舒服,即使你沒有心,但是這個根的四大非常之調適平等。那麼這個“等引”就是這個意思。用叁摩呬多這個話決定是定,是定的時候,不同散心的,那麼有心、無心定都可以有。
“叁摩地”叫“等持”,“平等持心”,把心平等的持起來,平等持就不沈不掉,沈、掉就是不平等,現在平等就離沈掉,心把它持好。專,“令專一境”,能夠平等持心呢可以專注一境,專注一境就有所成辦,可以做事情了。這是有心定,這是有心的,通定通散。叁摩地心所,我們在別境心裏邊就有它,就是散的心也有它,偶爾我們專注一致的時候,做一個數學難題,或者科學家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也有叁摩地心所,不過時間不長,那麼這就是叁摩地,等持。
還有“叁摩缽底”,“等至”。這也是有心定、無心定都有,這也是屬于定的,散心沒有它,等持通散心,叁摩缽底、叁摩呬多沒有散心的。有心定來說,離開沈掉叫平等。平等到什麼,到這個定裏邊去,把心的沈掉除了、離開之後就入定了,假使無心定也是一樣的,定裏邊四大平等,四大調適,不會害病了。
那麼這幾個名相是經常見到的,“等持、等引、等至”,它的微細差別麼就在這裏。以後我們看到這些,基本上把這一些知道呢,就不是混淆了,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等持——定,等引——定,那個什麼等至也是定,這個東西就是糊裏糊塗了。這個就是一心,這個初禅的五支,我們現在是講過了。
D4 雲何初禅
E1 釋初
此五支,是名初禅。何謂初?若此四禅,以次順不逆,以次入定行,此是始此是初,此是一,是名初。
那麼這下邊說“此五支,是名初禅”,這五個支叫初禅。那麼這裏講初禅了,什麼叫初,什麼叫禅,都要講。
“何謂初?”,初禅的“初”是什麼意思?“若此四禅”,這個其實很簡單,這四個禅定,“以次順不逆”,按了次第,順了那個次第數,不是逆,不是反過來的,“以次入定行”,我們入定當然從初禅到二禅,二禅到叁禅,一下子跳二禅,初禅沒有經過,不可能的。你書一年級還沒有念你就二年級,怎麼上去呢?你說我跳級,我有這個能力,那你這個能力,一年級的能力已經有了,你不能說一年級能力沒有你跳到二年級去,那你非掉下來不可。那麼我們修定一樣的,決定是初禅到二禅。
那麼我們這裏再補充一下,禅宗說二禅的辦法,就是不要教理的,就是離教,教外,就是不要你思惟的,就是你一個話頭,叫你去參好了,二禅是無尋無伺,這是二禅的下手辦法。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因爲達摩祖師來的時候,那時候中國佛教很盛,這個尋伺的功夫下了很多了,都在教上下功夫,但是定中沒有下功夫,達摩禅師就用這個特殊辦法。尋伺的方法你不要用了,你用太多了,就學無尋無伺的二禅給你直接下去,一下證到之後,尋伺種子就發了芽了,就開悟了。那麼這是特殊辦法,佛在世的時候正規的辦法,按次第來的,初二叁四禅慢慢地按了次第進去。
“以次入定行”,“此是始”,入定的時候這是第一個,開始,“此是初”,最初一個,“此是一”,一二叁四數呢是一,這個叫初。這四個禅定裏邊按了次第數的話它是第一個,初禅。
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是初禅行相之五大枝,枝上複有枝,說不能盡,總以五枝而攝其余。初修必依次第,總修別修,前後勿亂,此顯行觸之相。
“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是初禅行相之五大枝”,初禅的支分很多,這個五支是最基本的五個支,粗大的,五個大枝,就是一個樹的幾個粗的枝幹。“枝上複有枝”,每一個枝幹裏邊還要分細枝,“說不能盡”,這個說起來很多,說不完的。“總以五枝而攝其余”,總的說以這五個最特殊的五個枝來包括其它的。
“初修必依次第”,這個是海公上師的就我們說格魯巴的手印,就是一定要按次第的,不管你哪一個,修也好,學也好,不按次第是不行的。所以初修必要依次第的,這就是我們的傳承知見。你說知見在哪裏,一個一個的接下來,那個整套的就是傳承。“初修必依次第,總修別修,前後勿亂”,總的修,分別的修,前前後後都不要亂掉。“此顯行觸之相”,這裏邊是講觸相,這個。
覺觀是慧,喜樂是定,離生是戒——戒定慧,這個初禅裏邊五個支,就是戒定慧的叁學把它攝完。那麼重點下手是十叁個助行,這十叁個助行都是戒的範圍。所以說海公上師再再地強調,一切從戒下手,這個從由戒入定,由定生慧,這個話我們從一接觸佛教就碰到的,老生常談,但是爲什麼如此?我們現在基本上看到一點點,很多的道理還沒有闡發,但是這裏就這個《禅定品》,戒的重要性以及跟定的聯系,基本上已經跟我們顯示了不少了。就是說沒有戒的話定是沒有的,除非是邪定、外道定或者鬼神的加持定。所以真正的定非要戒不可,而且在定裏邊本身有戒。
E2 釋禅有七義
何謂禅?
“初”講完了,這個很簡單,初麼第一。那麼什麼叫禅?禅就是我們不要忘記,禅就是靜慮。靜慮麼止觀均等,能夠産生很大的功能,這個叫禅。但是上師講的是總的一些相,這裏初禅裏邊有特殊的七個意義,禅的意思。
定道定相之枝林功德也,此有無量百千叁昧之相,今初禅中,功德義相,攝之有七,是爲百千叁昧之根本,故稱爲根本四定,是禅行先知之門路。
“定道定相之枝林功德也”,禅就是禅的這個定道的一些功德,就是分了幾個枝林,就是分它的幾個方面來說它的功德。“此有無量百千叁昧之相”,這個禅定無量百千叁昧,各式各樣很多。初禅裏邊功德義相,把它攝爲七個,“是爲百千叁昧之根本”,這個是,初禅是四禅的根本,百千叁昧以四禅爲根本,然後這個歸納起來,百千叁昧就是初禅是它們的根本。所以說“根本四定”,這四個定是百千叁昧一切都從四禅而來,四禅又從初禅而來,所以初禅是最基本的基本。“是禅行先知之門路”,修禅定應當知道的一條門路。
謂舍心垢,正舍、緣舍,是謂名禅。
那麼,哪七個功德義相呢?第一個“謂舍心垢”,還是前面的,舍心垢,斷煩惱,就把煩惱都舍掉。第二個是斷,第一是舍,舍了之後才能斷,舍都不舍你就斷了,哪有這個能力呢?“謂舍心垢,正舍”,不斷的舍,“緣舍”,正舍就是正面的舍,緣舍藉其他的方便舍,這個叫禅。那麼禅的第一個功德,就是把心裏的煩惱能夠舍掉。
此七義中之第一,舍心垢。垢者,蓋、欲、惡不善等;正舍者,依正法律,以不殺等五編七聚等,舍貪瞋癡等;緣舍者,以慈舍貪,以悲舍瞋,以喜舍等舍癡,是稱方便對治;又正舍者,依定道止觀功能舍;緣舍者,依外緣事境方便舍,謂由舍此事,而彼事亦隨之而舍,依此境而舍彼境,一法之上有多種同法故,是稱善巧,但無論如何善巧,必以舍離心垢,爲先入之門,亦是正得禅利。
“此七義中之第一,舍心垢。垢者……”,什麼叫“垢”呢?“蓋”,五蓋,“欲”就是五欲,“惡不善法”,那講了很多了,十惡業道,還有很多的煩惱等等,都屬于惡不善法,這些都要舍掉。
“正舍者,依正法律,以不殺等五編七聚等,舍貪瞋癡”。這是從戒上說,以戒來舍掉那些煩惱,不殺,這是不殺是四根本,一共我們的戒律分了五個編、七個聚,這個我們不詳細說了,因爲有居士、有沙彌,學過比丘戒的或者比丘尼戒的都會知道,這是戒裏邊分了五個編、七個聚,七個聚把一些分開來了講。以這個方法來舍,這個是戒還不能斷,只是舍掉,離開,不幹,貪瞋癡,把這個舍開,這是正舍,直接用戒來舍。“緣舍”,藉由其它的方便,以慈悲心,修四無量心,“以慈舍貪”,“以悲”心“舍瞋”,以喜舍癡,就是妒嫉等等,這是緣舍,也叫“方便對治”,一個是正面的對治,一個方便對治。那麼這是一個解釋。
另外一個解釋,“正舍”,前面是講戒,這裏依定道了,正舍依定道止觀來舍,“緣舍”,用藉外事的因緣把它舍掉。假使你說有些煩惱,本來這個事上要…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