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包括“喜乐”等,这是一个一个他相,他相合拢来之后一个共相,这个共相就是定的自相,那么这个总的就叫定。
这里边我们还昨天有一个小小的注解,就是关于这个正定,“三摩呬多”、“三摩地”、“三摩钵底”,这些经常碰到的,都是定、定、定,那个都是定,为什么要三摩呬多、三摩地、三摩钵底呢?总有些不一样,那我们昨天把这个简单地说了一下。
《讲义》注解:
三摩呬(xi)多──等引,平等能引(功德),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若无心位能引平等根大故。唯定非散,通有心无心。
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令专一境,有所成办。唯有心,通定散。
三摩钵底──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若无心,约定中四大种平等。
“三摩呬多”是“等引,平等能引”,就是说得了这个定之后,心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心里边能引生很多的功德,定里边就生功德,这是平等能引,平等是能引的。或者这个定能够引出平等的心,平等。或者平等是所引发的,那就是说“无心位”,无心位就是说你入无心定,就是灭尽定、无想定,这个第六意识,灭尽定第七意识都没有了。没有心的时候那心怎么平等呢?平等么没有沉、没有掉,现在你心都没有了,这个怎么平等呢?就是说平等引,能“平等根大”,平等的根大,就是四大能够平等,四大不平等就要害病,身体不调适,你入了定之后,四大非常舒服,即使你没有心,但是这个根的四大非常之调适平等。那么这个“等引”就是这个意思。用三摩呬多这个话决定是定,是定的时候,不同散心的,那么有心、无心定都可以有。
“三摩地”叫“等持”,“平等持心”,把心平等的持起来,平等持就不沉不掉,沉、掉就是不平等,现在平等就离沉掉,心把它持好。专,“令专一境”,能够平等持心呢可以专注一境,专注一境就有所成办,可以做事情了。这是有心定,这是有心的,通定通散。三摩地心所,我们在别境心里边就有它,就是散的心也有它,偶尔我们专注一致的时候,做一个数学难题,或者科学家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也有三摩地心所,不过时间不长,那么这就是三摩地,等持。
还有“三摩钵底”,“等至”。这也是有心定、无心定都有,这也是属于定的,散心没有它,等持通散心,三摩钵底、三摩呬多没有散心的。有心定来说,离开沉掉叫平等。平等到什么,到这个定里边去,把心的沉掉除了、离开之后就入定了,假使无心定也是一样的,定里边四大平等,四大调适,不会害病了。
那么这几个名相是经常见到的,“等持、等引、等至”,它的微细差别么就在这里。以后我们看到这些,基本上把这一些知道呢,就不是混淆了,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等持——定,等引——定,那个什么等至也是定,这个东西就是糊里糊涂了。这个就是一心,这个初禅的五支,我们现在是讲过了。
D4 云何初禅
E1 释初
此五支,是名初禅。何谓初?若此四禅,以次顺不逆,以次入定行,此是始此是初,此是一,是名初。
那么这下边说“此五支,是名初禅”,这五个支叫初禅。那么这里讲初禅了,什么叫初,什么叫禅,都要讲。
“何谓初?”,初禅的“初”是什么意思?“若此四禅”,这个其实很简单,这四个禅定,“以次顺不逆”,按了次第,顺了那个次第数,不是逆,不是反过来的,“以次入定行”,我们入定当然从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一下子跳二禅,初禅没有经过,不可能的。你书一年级还没有念你就二年级,怎么上去呢?你说我跳级,我有这个能力,那你这个能力,一年级的能力已经有了,你不能说一年级能力没有你跳到二年级去,那你非掉下来不可。那么我们修定一样的,决定是初禅到二禅。
那么我们这里再补充一下,禅宗说二禅的办法,就是不要教理的,就是离教,教外,就是不要你思惟的,就是你一个话头,叫你去参好了,二禅是无寻无伺,这是二禅的下手办法。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因为达摩祖师来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佛教很盛,这个寻伺的功夫下了很多了,都在教上下功夫,但是定中没有下功夫,达摩禅师就用这个特殊办法。寻伺的方法你不要用了,你用太多了,就学无寻无伺的二禅给你直接下去,一下证到之后,寻伺种子就发了芽了,就开悟了。那么这是特殊办法,佛在世的时候正规的办法,按次第来的,初二三四禅慢慢地按了次第进去。
“以次入定行”,“此是始”,入定的时候这是第一个,开始,“此是初”,最初一个,“此是一”,一二三四数呢是一,这个叫初。这四个禅定里边按了次第数的话它是第一个,初禅。
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是初禅行相之五大枝,枝上复有枝,说不能尽,总以五枝而摄其余。初修必依次第,总修别修,前后勿乱,此显行触之相。
“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是初禅行相之五大枝”,初禅的支分很多,这个五支是最基本的五个支,粗大的,五个大枝,就是一个树的几个粗的枝干。“枝上复有枝”,每一个枝干里边还要分细枝,“说不能尽”,这个说起来很多,说不完的。“总以五枝而摄其余”,总的说以这五个最特殊的五个枝来包括其它的。
“初修必依次第”,这个是海公上师的就我们说格鲁巴的手印,就是一定要按次第的,不管你哪一个,修也好,学也好,不按次第是不行的。所以初修必要依次第的,这就是我们的传承知见。你说知见在哪里,一个一个的接下来,那个整套的就是传承。“初修必依次第,总修别修,前后勿乱”,总的修,分别的修,前前后后都不要乱掉。“此显行触之相”,这里边是讲触相,这个。
觉观是慧,喜乐是定,离生是戒——戒定慧,这个初禅里边五个支,就是戒定慧的三学把它摄完。那么重点下手是十三个助行,这十三个助行都是戒的范围。所以说海公上师再再地强调,一切从戒下手,这个从由戒入定,由定生慧,这个话我们从一接触佛教就碰到的,老生常谈,但是为什么如此?我们现在基本上看到一点点,很多的道理还没有阐发,但是这里就这个《禅定品》,戒的重要性以及跟定的联系,基本上已经跟我们显示了不少了。就是说没有戒的话定是没有的,除非是邪定、外道定或者鬼神的加持定。所以真正的定非要戒不可,而且在定里边本身有戒。
E2 释禅有七义
何谓禅?
“初”讲完了,这个很简单,初么第一。那么什么叫禅?禅就是我们不要忘记,禅就是静虑。静虑么止观均等,能够产生很大的功能,这个叫禅。但是上师讲的是总的一些相,这里初禅里边有特殊的七个意义,禅的意思。
定道定相之枝林功德也,此有无量百千三昧之相,今初禅中,功德义相,摄之有七,是为百千三昧之根本,故称为根本四定,是禅行先知之门路。
“定道定相之枝林功德也”,禅就是禅的这个定道的一些功德,就是分了几个枝林,就是分它的几个方面来说它的功德。“此有无量百千三昧之相”,这个禅定无量百千三昧,各式各样很多。初禅里边功德义相,把它摄为七个,“是为百千三昧之根本”,这个是,初禅是四禅的根本,百千三昧以四禅为根本,然后这个归纳起来,百千三昧就是初禅是它们的根本。所以说“根本四定”,这四个定是百千三昧一切都从四禅而来,四禅又从初禅而来,所以初禅是最基本的基本。“是禅行先知之门路”,修禅定应当知道的一条门路。
谓舍心垢,正舍、缘舍,是谓名禅。
那么,哪七个功德义相呢?第一个“谓舍心垢”,还是前面的,舍心垢,断烦恼,就把烦恼都舍掉。第二个是断,第一是舍,舍了之后才能断,舍都不舍你就断了,哪有这个能力呢?“谓舍心垢,正舍”,不断的舍,“缘舍”,正舍就是正面的舍,缘舍藉其他的方便舍,这个叫禅。那么禅的第一个功德,就是把心里的烦恼能够舍掉。
此七义中之第一,舍心垢。垢者,盖、欲、恶不善等;正舍者,依正法律,以不杀等五编七聚等,舍贪瞋痴等;缘舍者,以慈舍贪,以悲舍瞋,以喜舍等舍痴,是称方便对治;又正舍者,依定道止观功能舍;缘舍者,依外缘事境方便舍,谓由舍此事,而彼事亦随之而舍,依此境而舍彼境,一法之上有多种同法故,是称善巧,但无论如何善巧,必以舍离心垢,为先入之门,亦是正得禅利。
“此七义中之第一,舍心垢。垢者……”,什么叫“垢”呢?“盖”,五盖,“欲”就是五欲,“恶不善法”,那讲了很多了,十恶业道,还有很多的烦恼等等,都属于恶不善法,这些都要舍掉。
“正舍者,依正法律,以不杀等五编七聚等,舍贪瞋痴”。这是从戒上说,以戒来舍掉那些烦恼,不杀,这是不杀是四根本,一共我们的戒律分了五个编、七个聚,这个我们不详细说了,因为有居士、有沙弥,学过比丘戒的或者比丘尼戒的都会知道,这是戒里边分了五个编、七个聚,七个聚把一些分开来了讲。以这个方法来舍,这个是戒还不能断,只是舍掉,离开,不干,贪瞋痴,把这个舍开,这是正舍,直接用戒来舍。“缘舍”,藉由其它的方便,以慈悲心,修四无量心,“以慈舍贪”,“以悲”心“舍瞋”,以喜舍痴,就是妒嫉等等,这是缘舍,也叫“方便对治”,一个是正面的对治,一个方便对治。那么这是一个解释。
另外一个解释,“正舍”,前面是讲戒,这里依定道了,正舍依定道止观来舍,“缘舍”,用藉外事的因缘把它舍掉。假使你说有些烦恼,本来这个事上要…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