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68

  ..续本文上一页不强了,那么这是一个学问了,这样子看的话,也是不稳固。

  

  这两个触证不能分家,要合起来,就是修禅定得到效果了,一分家的话要就是流于外道,要就是落于世俗的知见,就不稳固了,不能真正得到佛的法的益处。佛说了那么多,就是要我们证,你学了那么多,不去证,那就是说,最好的说——“说食数宝”,说了很多的菜的名字,什么饭什么饭说了很多,没有饱,人家的钱数了半天,你一个也没有,这还是没有危害性的,单是“说食数宝”,只是没有得好处而已。那么还有危害性的,因为你这个知见不稳定,你可以慢慢地转道到其它的外道上去,那就产生毛病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说得了“微行”之后,“津液”增长之后,那时候触证就开始生起了。触证生起,这个时候修定的人他就是感觉到的一个感觉,是一般人没有的感觉。所以说得到一点触证的人,你跟他说话他不会听你的,他自己亲自有得到一些经验。那么外道就是他得了触之后,虽然没有证,你要劝他过来也是劝不过来的,不容易劝的,除非他出了大毛病了,他自己感到不行了,那么他要求救了,他自己感到还在走得通的时候,他就不会听你话的。这是津液初生的时候的情况。

  

  慢慢的呢,“微观”,“如上心行”,就是前面四个,不断地修下去,越修越深、越修越深,“乃至津液”,这四个。“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一方面更深地修,一方面前后观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经常去检查。“乃至义相触证之境”,不但是前面几个,对这个教义,对义相,就是我们学的教,触证的境界,两个东西有没有不合的地方,教义跟佛说的有没有违背地方,触证跟那些祖师所说的有没有不合的地方,经常去观照,这样子慢慢的“相续细转”,越转越细,“犹如伏流”,那个表面上是看不出了,在内心的转变。这个内心的转变,照现在的话呢潜意识,表面是看不到的,我们从唯识的话呢,种子熏种子,不在现行上看了,种子里边的那些相续的转变。

  

  “犹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这个伏流是什么?就是正知正念,学的教理埋在这个深处去了,那不会表面上的那个,不是表面上,摆在深处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的会自己流露出来,自己也没有作意。我们看到一个什么东西,一个反应,这些反应就是我们潜意识反应出来的,并不是我们心里想要这么反应,这一些就是伏流,过去的烦恼习气,在里边深深埋伏的,碰到一个境来的时候,自然的反应,这个自然地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的法相的伏流在里边了之后,那么以后起的作用不是烦恼习气作用了,就是法的作用了。所以这个,“正知正念不失”,这样子能够把正知正念深深地埋到我们的心的里边去,不失,不会失了。伏在面上会失,埋进去了,深深地栽进去了,你不容易失掉。

  

  最后“心微转”,“由此慧证细入渐深”,这个慧证慢慢地越来越深,也越来越细,那个就是种子的作用也起来了。“转变恶识种子,而生正智”,就在种子里边恶的种子可以慢慢地转变过来,而智慧的正思惟的种子,过去我们闻法的种子等等,这个时候能起力用,“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续之潜伏力也”,所谓微,就是相续不断的潜伏的力量,就是潜伏在心底里边的那个力量,或者叫“根力”。这个就叫“观”。观就是说它的作用比觉要细,深入到内心去了,那么力用也就产生了。

  

  

  

  

  E3 喜

  

  

  

  云何喜?欢喜踊跃,是名喜。

  

  得了觉观之后要产生一点效果,就是喜来了,喜乐就会生出来了,前面的津液就是喜乐的一个初相。“云何喜?欢喜踊跃,是名喜”。这个初禅的觉观修好之后,自然地按了次第就会出现喜的这个感觉,这个喜是动摇的,心里踊跃,好象是心不自禁的那个情况,那是非常踊跃的,这个叫喜。

  

  

  

  

  由修觉观,明理照惑,离世忧苦,或身诸根,一处多处起触,适情悦愉,踊跃生喜,是名喜。

  

  “由修觉观”,前面的觉观我们下了功夫修了之后,“明理照惑”,把佛教的道理越来越清楚,把烦恼照住,把它断掉。“离世忧苦”,可以离掉世间的忧苦,世间的忧苦都是烦恼在里边起作用,烦恼把它照了,照见五蕴皆空了之后,那当然说世间的忧苦也就是淡薄下去了,慢慢地就离掉了。“或身诸根”,这个时候既然苦没有了,那么对立面就出来了,喜就出来了。“或身诸根,一处多处起触,适情悦愉”。身上一处,或者是手上,或者是脚上,或者是脐下,或者是眉间,或者是什么地方,或者多处,很多地方一起,那么起触。这个,海公上师就举了很多例,或者感到自己身体很大,或者感到自己身体腾空了,或者感到自体忘记、没有了等等,这就是触的相,这是初修禅定的人都会碰到这一些境界。那么我们这里有些人也跟我汇报过,他念经念到后来身体不见掉的,这是三宝加持,加持你能够得到一点那个触的一些味道,给你尝一尝,可以使你更精进地去努力。“一处”或“多处”起了个触之后,感到非常舒服,这个舒服好象是情不自禁要跳起来一样,“踊跃生喜”,这是因为开始得到这样一个境界,心里实在是从来没有尝过的,欢喜得来就是安不住的,这个就叫“喜”。

  

  

  

  

  E4 乐

  

  

  

  云何乐?心忍受乐,意触乐受,是名乐。

  

  “乐”就是要忍下去,没有那么踊跃的心,平稳一些了。“云何乐?心忍受乐,意触乐受,是名乐。”这个里边跟《俱舍》有不一样,《俱舍》里边说心的悦是喜,心不悦叫忧,身的舒服的,身悦意的受,叫乐,身不悦意的受叫苦。就是说身心的受分两套,心么叫忧喜,身么是苦乐,乐、苦是身上的事情。那么这个在《俱舍》里边,就是说二禅、初禅的乐不是心上的乐,是轻安乐,轻安的乐,因为心的受乐,心是喜,不叫乐。只有一个特殊情况,三禅的心受叫乐,这是唯一的乐,心的乐。那么这里应当照《俱舍》呢是轻安的乐,不是受的乐,而它这里,却是说受乐。

  

  “心忍受乐”,心对四谛的道理忍可,忍得下去,不像以前踊跃,他是忍下去,沉下去了,而这个时候受到的快乐。那么海公上师举的比喻,就像一个学生做数学难题,这个难题一般大家都知道,学过数学都知道,有很多难题,都是世间上出名的一些难题,如果难题把你难了几天,突然这一天把它解下来了,你心里生的快乐,就是可以同类的,就是这个乐,当然那个乐比这个要殊胜得多,这个还是凡夫散心的乐,这是定中产生的乐,但是这个味道就有相像的。这个时候心对这个法相的道理突然产生一种坚定,认可了,本来是一个知见,“哦,佛这么说的”,现在你自己认为确实如此,那个是这个心上受的法乐,就叫“乐”。

  

  这个乐,“意触”,不是身,所以这里很明确的说这个乐是心里边的,意触生乐,这个叫乐,就跟《俱舍》不一样。所以说我们不要把一本书来否定那一本书,这都是佛说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宗派,每个一宗派都有它的体系,都有它的依据,因为阿罗汉,祖师他们都凭个人的修行经验创造个宗教,那么他不可能跟佛一样,什么经验都尝到,解脱知见仅仅限于他自己的,那么他立的宗派当然是有他的体系,跟其他的不一定完全一样,如果完全一样的,哪有十八部,大乘还有八宗,不要分了,一模一样的么,为什么要分呢?就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所以说尽管是佛教,每一个祖师创的一个宗派总有他的特殊的地方,不能说全部划等号,全部划等号么就是一个宗派就完了。

  

  

  

  

  内心达理,安忍之乐受,及意处思惟,意触可意之乐受,故名乐。

  

  这个就是说“内心达理”,内心对这个教理真正通达了。“安忍之乐受”,能够很安的把这个忍可下来,这个叫乐受,就叫乐。“及意处”,还有意处的思惟,意跟那个,意思惟法,意对法境,根境相对生识,识生触,触生受,这个“意触”就是意识生起之后对境产生这个触,这个触是“可意之乐受”,可意的,不是难受的,这只有一个乐受。这个都是心底的乐,跟《俱舍》不一样,这个就不要以这部论来顶那部论,它的体系不一样。

  

  

  

  

  E5 一心

  

  

  

  云何一心?心住、住正,是名一心。

  

  那么“云何一心”,我们说初禅五支——觉、观、喜、乐、定,定就是一心,心一境性。“云何一心?心住、正住”,心能够住在里边,“正住”,不断地住下去。这个“正”跟我们一般的理解的“正”有一些不一样,我们的“正”好象是这一刹那,正在这一个时候,而这个“正住”就是不断地一刹那一刹那流住下去。“心住”,暂时住一下,但是正住可以连续地住下去,这个叫“一心”,心一境性。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这都是心一境性的内涵,心里边有正知正念,正念正知,又是没有沉(昏沉)乃至微细的沉没,也没有掉举,粗的沉、细的沉都没有,粗的掉、细的掉都没有,一点也没有沉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那么这个就叫定。

  

  那我们这里说“正知正念”从觉观而来的,“不沉不掉”——喜乐来的,一生起喜乐之后沉掉就没有了,就是轻安生起之后沉掉就打掉了。那么这个“等持等引”从微行来的,所以海公上师把这些都有它的来处,“正知正念”从觉观而来,“不沉不掉”从喜乐而来,“等引等持”从微行而来。那么这样子就得到定的果了。所以说定的果都是有因缘的,不是凭空而起的。

  

  “心一境性”就是总括前面的一个自相。我们说个别的,每一个相都是他相,很多的他就是因缘,兜拢来一个共相,就是他的自相,就是定。很多的他相,“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