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太差的,年纪大的没有做到,一般都做到,十三都背下了。那么三十、九十等等,那就各视各人的情况了。总之那个时候我们背通本的只有两个,背到十三的基本上是大部分,那么中间有背到三十的,背到九十的等等。
现在我们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Z寺也有这个情况,就是很多人连戒本都背不下来了,不要说这个《辨识阿含》。戒本到很多年了,佛在世的时候就说了的,五年之后戒本还背不下的——痴比丘。这个痴比丘,不能教授弟子,也不能收徒弟等等等等,很多限制,这是愚痴的比丘,很多事情他不能做。那么现在是痴比丘徧天下,五年以上不会背戒本的恐怕不希奇了。这个我们希望假使真正有心要护持正法的,最好自己受了戒之后,把该背的,就是《比丘日诵》那些背了之后,进一步就背戒本。如果再能够上去背《广颂》,那是更好了,就是《辨识阿含》。现在我们的要求,不能以以前的标准来看,就是希望能够把戒本背下。有些人我就是给他们说了,年纪稍微大一点,智慧不开,你法相也学不进,那你空在那里干啥呢?你就背戒本嘛,把戒本背下,这一辈子也不枉之为一个比丘了。否则的话,空戴一个比丘的名字,对戒本戒相都不知道,那不是糊里糊涂了?痴比丘了。所以我们说最低的要求把戒本背下。
这个,海公上师教我们修定,下手就是戒。下手的戒,海公上师的要求就是戒里边背诵这个《广颂》,就是《辨识阿含》,定就是照这个方法修,《定道资粮》、《禅定品》。那么慧呢,海公上师要求最起码的《集异门论》要学好,《集异门论》的法相学好,对四禅的修法,基本上一个小的框框有了。
海公上师讲这一本《禅定品》,讲到初禅为止,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那时学法是“冬学”,冬天学这个法。你们看这个书,就是冬天讲的。冬天讲了之后,到开春了之后,我们就要劳动去,海公上师他自己本身要开会去,因为每年的春节要开人大,开政协,要到北京开会。开会的中间他经过的什么地方,就到处弘法,所以整个的春夏秋都在外边。我们的整个春夏秋都在劳动。那么冬天呢,是学的时间。这个书讲到初禅的时候,一个原因,劳动时间到了,海公上师开会时间到了,就是要不能接下去;二个原因,海公上师就是说的,你们法相基础不够,《集异门论》没有学,即使下边讲下去,你们也不能理解。那么要把法相,《集异门论》学好之后,把二禅以后再接下去。结果后来是因为这个时间也不多,很忙,要学的很多,《集异门论》是没有讲。没有讲呢,这个二禅也就没有讲下去。那么这也是个机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机,二禅太高了一点,所以说海公上师就示现讲到初禅为止。
初禅里边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得暖。初禅是如果以四谛十六行观修的话,初禅是见道,见道我们想一想还是很高的,圣者,入圣了。那么现在我们海公上师再放低要求,希望我们这一辈子能得暖,就是四加行里的暖、顶、忍、世第一的“暖”得到,也总算不辜负这一辈子的修行。那么这个得暖呢,已经水平是放得很低了,但是也不是很低,得了定之后才行。我们从“五停心观”开始已经入定了,不入定的话“五停心观”如何修呢?只有闻思的话不产生力用的,要定中修。那么说从“五停心观”进入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然后四谛十六行观的“暖”才生起来。这个,海公上师教我们的最低要求向这个地方要达到。
那么这个是“忆念此法”,就是说我们修的时候,就是闻思的法。这个闻思的法在定中修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突变,就有一种“尔时明慧来至思惟心”,平时学的法好象是不太深刻的,好象是意思不能深透的,这个时候突然间“明慧来至思惟心”,心里边就有一点悟境就来了。这个时候因为心静下去,就会开智慧了,再加上你过去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会得茁壮成长,长出几个智慧来了。“得解了于法”,这个法可以得到解了,这是觉悟,就是粗的觉。
E2 观
心行者,心随前境造行;顺行者,相应无别掉动;微行者,多亲近,净细深入,乐行不断;津液者,离生增长,喜乐初生、正生乃至于身触证初起;微观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乃至义相触证之境,相续细转,犹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心微转者,由此慧证细入渐深,转变恶识种子,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续之潜伏力也,或云根力,是名观。
细的呢,观更细了。“心行”,随了前面的行就是随了前面的法来修,表面上的修是心行。“顺行”,顺了前面的不要掉动。那么这个更深细呢,“微行”,微行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潜意识,不是表面意识,在心里边的意识。心里边的意识,不是我们明确地可以知道的,这个里边等于暗流、伏流一样的,它不断在里边起作用,而我们外边却不感到的,微行。微行就是“多亲近,净细深入”,前面的法不断地修,那么就把它的更仔细地深入下去,深入下去产生这个乐行,对法的欢喜心生起来之后是爱乐心。这时候“乐行不断”,它就可以对法爱乐的心生起以后,它微细的那些种子熏种子的酝酿的转变可以不断地产生。这个时候就不在浮面上了,在定的心的内心里边有这一些变化产生了。
那么“津液者”,因为正对你这个离烦恼的力量增长的时候,这个离生的喜乐,这个不是一般世间的喜乐。世间的喜乐是顺烦恼的,依烦恼的心去追求到的喜乐,这是苦的,跟那个离开烦恼而生的喜乐,截然是两码事。所以我们说,如果说世间上只有一种五欲之乐,那么这个世间上要离欲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在离之后,离了五欲之后,产生一种清定的安乐,这种安乐远远超过这个世间的五欲之乐。所以说修出离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并不是说是一种空想。正因为出离也有它的乐,所以说能够抵制那个五欲之乐,能够才顶得过去。否则的话,那就人都是欢喜离苦得乐,既然这个五欲之乐是乐,而出离没有乐的话,只有苦,哪个去受苦呢?就贪这个乐了。但因为出离也有乐,这个乐比那个五欲之乐更殊胜,那么才出离,只要你耐心去修,到这个乐生出以后,那你这个打也打不退了。这个就是说,我们这个印光法师讲念佛就是要念到怎么呢?“万牛难还”,就是说你希求生西方的心,一万个牛把你拉回去你也拉不动了,这个就是自己意乐心生起来了,那人家劝不住的。所以说,增长这个喜乐的心,喜乐心跟法就是两个同时并存的,因为法本来是常乐我净,就是一个有乐的。那么你烦恼把它剥去一点,法多修一点,这个法上的喜乐,自然会生长。“离生增长”,离这些烦恼的力量增长之后,“喜乐初生”,这个喜乐就开始要生出来了。这个 “初生”是一个很小的苗子,还感不到,“正生”就是生了之后不断地生,“乃至”,生到怎么样子?“于身触证初起”,身上起触、起证。四大的转变开始发暖了,或者是身体扩大了,或者是感到身体不见了,或者身体已经感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了,等等,这些都是初生触的一些感觉。那么这是触,就是说是物质上的,证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对法相的道理、四谛的道理能够通达,知道一切苦,真是苦、无常、空、无我等等,这个道理能够亲自证到。我们在学的时候是学知见,没有亲证,这个时候亲切地体会到这个道理——证。触跟证两个是有联系的,没有触,证不到的。
所以说我们学法,尽管你关了门,书看得很多,乃至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没有触,那就是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是不稳固的,因为它没有经过触证的阶段,是不稳固的。你可以今天抱这个知见,明天又可以去学了其他的东西,又另外一个知见。我们看世间的学者,那就很多了,过去是信佛的,后来信马列了,或者过去是唯心主义的,后来信唯物主义了等等。这个转变是一辈子中间有几个弯弯都有的,那就是这个知见是不牢固的。他今天听了这个话感到很对,明天这个话,去判断一下又感到很对,那就以前的拋弃了,新的拿起了。那么这个证到之后,不动摇了,不是听听话,看看书的问题了,他就是确实内心里边亲自尝到那个味道了。
那么这个触跟证两个东西要联系起来是稳固的,那么中间一分开、一分家就不行了。分了之后单是求触的话,不管教理的,那就是外道。外道执了个触,执了个身,固然他们修定有的时候起一些很微妙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他没有教理的滋润,它再发展下去就会出毛病,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证,只有触,是一个方面的发展,而证的平衡的力量没有,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苦集灭道的道理没有,那么专门执着于身上的触,决定会生毛病。所以说外道多修之后都会生毛病。
我记得海公上师讲的时候,他说一个外道修什么“大周天”、“小周天”,他修是修成功了,就是说能转了,从肚脐下了转到这个枕骨,再经过鼻梁骨下来,兜圈子,兜起来了。兜起来之后,兜不停了,吃饭也在兜,晚上睡觉也在兜,一天到晚兜圈子,兜得他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下,这个眼睛、头都是绯红的,也求海公上师该怎么解救。海公上师就说,照你们再修下去,没有办法解救,除非信佛,把“空”的道理接受下去才能够救这一些毛病。那么就是说,单离开证,单是求触,就是外道。单求证是证不到的,因为触证两个是联起的。
单学法相的话,你不修定的话,永远是只停留于知见阶段,这个知见阶段就是不稳固的,会转变的。那么海公上师,也举了一个例。(15A)这个也具体的人,当然是有这个人,但是名字没有说,是海公上师那个时候的人,我们就不知道了。他法相学了很多,但是后来因为就是感到没有这个定的证,他就感到学了很多了,佛教不过如此,感到味就不强了,不强之后,慢慢慢慢地流到感到外道的东西感兴趣了,乃至学外道去了。还俗的也有,因为他这个吸引力…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