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産生的,這個事情你不參與,你做另外事情去了,這個煩惱就把它舍掉了。這個舍就是說把它離開,沒有把它斷掉,就是方便的避開。“謂由舍此事,而彼事亦隨之而舍”,藉這個事情,那個事情也舍掉了。假使說有人要害你,請你吃飯,你飯不吃,他害你的計劃也打破了。那麼這就是說藉這個事情,舍那個事情。“依此境而舍彼境”,依這個境來舍那個境,都是方便善巧的方法。
“一法之上有多種同法故”,因爲一個法裏邊有很多同法,就是法與法的關系。這個法有聯系的,你把這個舍掉,那個就也舍掉了,這個是善巧。“但無論如何善巧”,善巧你不能亂善巧,不依世間法的善巧去搞,那就錯了。“必以舍離心垢,爲先入之門”,善巧是五花八門的,但是這個原則性不要忘記,是舍心垢,把心上的煩惱,五蓋、五欲這些要舍掉,不是舍其他的。“爲先入之門”,第一先把心垢舍掉,真正入門才有辦法,也就是說你要得禅定的話,你非要從戒下手,把煩惱去掉才行。你帶了煩惱修,我們說“帶發修行”,這個話是好的,帶頭發修,但是我們不要帶“煩惱修行”,這是不行的,煩惱跟修行兩個是對立面。有了煩惱就沒有修行,有了修行就沒有煩惱,決不能和平共處,這兩個你想和平共處的話就入外道去了,那不是佛教了。
複次,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前面是舍,舍是不親近他,不給它生起來,不碰到它。那麼還不解決問題,它還在找你,你把它斷掉之後,它找你不到了。所以說再進一步,沒有斷的把它斷掉,這個禅就有這個功能,能斷煩惱。前面我們講的射分定,能斷煩惱就是指這個。既然是禅,就是能斷煩惱的,不能斷煩惱的就不叫禅了。
由舍而除,能斷無明種子,現行煩惱,除根遠惡,是名禅。從不希奇平常事上,而觀禅行之功德。于斷行上,了知智慧有無深淺大小。此上第一二義,皆屬去垢離障之斷德,依此覺觀,善修離法,是初禅入定之大方便門也。又此必先覺知所斷,我有此蓋欲,然後審察令其能斷。能斷者,定力及對治力也。
“由舍而除”,開始由舍,因爲開始你這個力量不夠,只能舍,把它避開,那麼力量長大之後要把它除掉,不除掉的話永遠是個後患。“能斷無明種子”,將煩惱的種子可以把它斷除。“現行煩惱,除根遠惡”,現行的煩惱把它根子也除掉,把惡就是離開得越來越遠,這個叫禅。禅的功能就是斷煩惱,這個很重要。有些外道的禅,氣功什麼東西,他煩惱一樣,家庭妻子兒女都有,有什麼功能,什麼東西,乃至什麼可以把月亮的雲都跟你拔開,說得來很大。但是你這個是什麼禅呢?不叫禅,頂多是鬼神加持一些力量而已,尤其是吹牛的也不少。
“從不希奇平常事上,而觀禅行之功德”,這個很平淡,斷煩惱,不是一個大功德,神通之事情。在不希奇的平常事上觀它的功德。我們人也一樣的,看一個人是不是有修行,並不是看他神通廣大,嘴裏大說一套,就看他煩惱輕不輕,煩惱很輕這是有修行,神通廣大,外道也有,滔滔不絕地說話,這個世間上的人也會有,辯論家都會滔滔不絕說了一大套。有這個東北人說相聲,說起來引人入勝,大家聽得來都迷掉了,這個不過是一個相聲家而已,哪是修行呢?所以說真正的禅定功德要從這個地方看。
“于斷行上,了知智慧有無深淺大小”,看你智慧有沒有,並不是看你能說會道,看你煩惱斷了多少,令煩惱斷多的就是有智慧,煩惱斷不了的,沒有智慧。所以說智慧大小深淺,都在斷煩惱上看。
“此上第一二義,皆屬去垢離障之斷德”,我們說佛的功德斷智悲,第一就是斷,沒有斷的話,智也不是智,悲也是染汙的,是私心雜念,不是真的悲。那麼世間上有悲,母親對孩子,一個家庭對自己的成員,乃至國家裏邊對自已的老百姓,乃至這個黨派對它的黨員等等,都有一定的悲心,但是這個悲心從煩惱出發,從我執出發的,因爲他對我有利,我要利用他。真正的斷德,就是悲也好,智慧也好,在斷的基礎上長的,才是真的智,真的悲。沒有斷的智,沒有斷的悲,都是染汙的,都不是真的悲,不是真的智。所以說這個真正地我們要修功德,從斷德下手,修行也從斷煩惱下手。這個也是格魯巴的一個法印,這個法印得到的格魯巴傳承就有,不得到這個傳承的,一定要神通,大凡去求的,格魯巴的味道就沒有,“皆屬去垢離障之斷德”,這個一二兩個都是斷煩惱的,一個是去,一個是斷。“依此覺觀,善修離法”,依這個覺觀修前面的能夠離煩惱的那些法,“是初禅入定之大方便門也”,這是初禅入定的最大的方便。就是不能離這個門的,離開這個門不能得初禅。覺觀就是要去修那些教來斷煩惱。
“又此必先覺知所斷”,那麼你要覺觀,要求斷煩惱,你先要是斷什麼,你要知道,我們說《百法明門》、《五蘊論》,講了心所法裏邊哪些是煩惱心所,大煩惱,小煩惱,小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幹什麼?算帳?不是的,叫你知道這些要斷的,你在定中好去斷它。(15B)不但是定中斷,開始的時候我們在事上碰到,也是要煩惱來了,趕快要避,或者是趕快地除掉它。這就是認識敵人,你打仗敵人都認不到,你打什麼仗?所以說這個先要知道你要斷的是什麼東西,再能去斷它,你要斷的什麼都沒有,把槍亂開,把自己的這個夥伴都打傷了,敵人沖過來,你就沒有伴了,你一個人孤軍,一個人頂不過去的。
“我有此蓋欲,然後審察令其能斷”,自己看我有沒有這個蓋,有沒有這個五欲,有的就去斷,如果你蓋也認不到,五欲也認不到,那斷啥?就斷不掉了。“然後審察令其能斷,能斷者,定力、對治力”。什麼力能斷呢?“定力”、“對治力”。由斷煩惱,才可以說你定力量深淺,煩惱斷得多的,定的力量深,煩惱斷不深的,定的力量淺,煩惱沒有斷的,你就沒有定。這個我們是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有的人說他得了什麼定,得什麼,登了幾地了,五地、八地、九地的等等,你看他煩惱有沒有,煩惱有的話,你定都沒有,你登什麼五地、八地、九地呢?
複次,煩惱斷已,得現世樂行,是名禅。
這個“現世樂行”,就是現法樂住,這個我們講過的,四修定之一。煩惱斷了之後,煩惱是苦惱的東西,生苦的,那麼苦的沒有了,它的對立面就出來了,“現世樂行”,就是現法樂住。這個叫禅。所以得了禅定,我們說過的,四修定只有四禅有,就是四個靜慮有,無色定就沒有,因爲無色定它定慧不均等,它就沒有現法樂住。那麼現法樂住也就是說我們講的樂通行,就是得到四禅的才叫樂通行,利根的就是樂速通行,鈍根的,樂遲通行。假使修定,修行,沒有四禅,散心,當然欲界的人斷不了煩惱,不叫通行,通行都是能通,那麼那個沒有四禅的得什麼呢?叁無色定,或者是中間定,未到地定等等,這些定也是能修行,但是沒有現法樂住,叫苦。沒有現法樂住叫苦通行,就是沒有得到四禅的,以其它的禅定來修行的,苦通行,那麼得了四禅的才叫樂通行。
所謂離生喜樂也,現世無惡,行住安靜,身心樂住,安定趣行,或得津液微行,乃至徧滿,亦曰現法樂住。
“所謂離生喜樂”,得了四禅之後就有喜樂生,“現世無惡,行住安靜,身心樂住”,離開了惡不善法,惡就沒有了,沒有惡的話,就是沒有苦了。“身心樂住”,身心樂于住在這個定中。“安定趣行”,心很定,趣向修行。“或得津液微行,乃至徧滿”,或者得到津液喜樂,微行開始有生起來,乃至津液“徧滿”, “徧滿”後頭要講,充滿全身,這個叫“現法樂住”。我們說禅裏邊決定有幾個功德相,一個是能舍煩惱的,一個是能斷煩惱的,一個是得現法樂住的。其它的不是禅,不是靜慮,就沒有這些功能,這個現法樂住功能沒有,斷煩惱在叁無色定還是有,但是現法樂住沒有。這個呢全的。
複次,如是善法成就,入禅明了,熾盛清淨,是名禅。
初二舍斷,第叁現世樂行,名爲善法成就,成已入禅,心境清白明了(如大雲新雨之後),攝止等持,發生離障遠惡之威力,熾然強盛,或無覺有觀,或覺觀漸息,住定清淨。
這又是禅的另一個功德相,“初二舍斷”,初個對煩惱舍掉,第二個是斷掉。第叁,因爲斷了之後,得現法樂住,離生喜樂,“名爲善法成就”,這個都叫善法成就,善的法,斷煩惱也好,舍煩惱也好,現法樂住也好,都是善法,它們成就了。“成已入禅”,成了這個善法呢,可以進入禅定。“心境清白明了”,入了定之後心裏邊清清白白的,非常明了。打個比喻,“(如大雲新雨之後)”,就是夏天一陣雷雨之後,天上的灰塵沒有了,大雷雨之後天要晴了,天上萬裏無雲一片晴天,下邊呢,下了一場雨,把這個空氣中的灰塵、地上的雜質全部沖走了,那麼鳥獸正在躲雨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晴,也沒有出來,聲音也沒有,這個一片寂靜的相,這是比喻定中的一些境界,以大雲新雨之後的這一個刹那來比喻這個定境的一個寂靜相。“攝止等持”這樣子的來保持我們的定性。“發生離障遠惡之威力”,功能呢,就能夠離障、遠惡,不做壞事,離開那些障蓋,這個就是定的威力。“熾然強盛”,這個威力不是一點點,熾然,大火一樣的猛沖過來,那個勢不可擋。“或無覺有觀”,那更細的話,有覺有觀進入無覺有觀,或者“覺觀漸息”,覺觀慢慢息下去,到二禅就是無覺無觀了,這是初禅,初入進去有覺有觀,慢慢地,再進一步,覺已經粗的沒有了,有觀,再後呢,覺觀都沈下去了,最後覺觀都沒有了,就進入二禅了。所以這個時候“住定清淨”,非常之寂靜。覺觀是沖動的,這個我們知道,覺觀是比較沖動的。二禅更寂靜了,覺觀也沒有了。…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