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79

  ..續本文上一頁句,義一名異,津液徧滿,亦如是,義一名異。

  

  “如佛說:何謂覺?”這是舉例,佛說的,什麼叫“覺”?覺怎麼意思,覺有很多解釋,前面講過的,“若覺、重覺、究竟覺,諸所憶念,法明來至,思惟心語”,這前面都講過的,這個叫覺。那麼“諸比丘”,這個義不應這樣子說:覺是一個,重覺是一個,都是分開的,“究竟覺異、諸所憶念異、法明來至異、思惟心語異,如覺諸句,義一名異”,這個並不是,它的意思不是一個一個分開的,就是層次不同,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說這個幾句的覺,它的意思是一個,但是名字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個。“津液徧滿”也一樣,意思是一個,但是名稱、層次不同。

  

  

  

  

  文顯易知,以下總指,不以身爲境界,應以無常等法爲境界。論雲:

  

  總的來說,它這個義相,總旨:不要“以身爲境界”,不要執著身,應當“以無常等法爲境界”。下面要說。

  

  

  

  

  如比丘修慈心,徧解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慈心普廣,無異,無量,無怨,無恚,徧解一切世間行,爾時以衆生爲境界,如是比丘,身離生喜樂,津液徧滿時,以身爲境界,不應如是說。

  

  “如比丘修慈心”,也是打個比喻,修四無量,慈無量心,“徧解東方”,假使東南西北都要徧地去觀察,“徧解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都要“慈心普廣”,無邊地增廣,“無異”,“無量”,同樣的以一樣的慈悲心,東南西北上下一樣,“無量”——沒有數量、沒有限量的,沒有“怨”,對一切有情沒有怨,也沒有瞋“恚”的心,“徧解一切世間行”,對一切世間上的人,都以這個慈心去對待。“爾時以衆生爲境界”,這個時候我們所對的對象是衆生,那麼這是修四無量,對一切衆生以慈心、無恚的心、無量的心、無異的心去對待他。“如是比丘,身離生喜樂,津液徧滿時,以身爲境界”。那麼我們一樣,比丘他離生喜樂是不是也是以身爲境界呢?那個衆生就是身,這個“不應如是說”,不對,你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不應如是說者,有身有我,違佛意故(應看前文)。然究竟以何爲境?

  

  “不應如是說者,有身有我,違佛意故”,不要又執了個身,目的是就種種的用比喻說,不要執著一個身。因緣和合,這個假的我才有,這個假的身不能說是實在的有一個我,也不能說實在有津液徧滿,這個我的身、實在的身體津液徧滿。外道就執實在我,這個我上面津液徧滿,等等。這個就是要防止我們入外道,所以再再地打比喻說。

  

  

  

  

  論雲:

  

  如比丘,應思惟無常行,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行,便離生喜樂徧滿身。

  

  “如比丘,應思惟無常行”,那麼我們不要執著身爲境界的話,以什麼爲境界呢?以法爲境界,以無常,應當思惟無常,思惟要“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行”,得離生喜樂,這離生喜樂的果從法上來的,修“無常行”,修“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不要執著身體,一個實在的,去求那個離生喜樂。這就是說要從法上去觀,不要從執著身上去觀。

  

  

  

  

  此時學人感歎信仰如來,及尊者之教法,心情歡喜,不可言喻,頭面頂禮,願依教學行。以下顯示禅報。

  

  “此時學人感歎信仰如來,及尊者之教法,心情歡喜,不可言喻”。這是海公上師記到這裏的時候生大歡喜,我們卻看了之後平平淡淡,而這個海公上師深入正法,所以極大歡喜,這個地方。“心情歡喜,不可言喻,頭面頂禮,願依教學行”,這個對尊者的、佛的密意看到了。我們依文解意,還是個……,甚至于聽不進去,這個就是根機的懸殊,那差得遠了。那麼海公上師在這裏感歎得不可言喻,所以這把它記下來了。

  

  

  

  

  D8 禅報

  

  

  

  那麼下邊,“禅報”。得了禅定之後有什麼好處?前面說有報,這個報就是這個報,並不是說異熟報。就是得了禅之後,就有出現的果,這個果報。

  

  

  

  

  得離生喜樂已,除身炙、心炙、身暖、心暖、身熱、心熱、身燃、心燃、身燋、心燋、身惡、心惡、身不樂、心不樂、身不調、心不調、身不輕、心不輕、身不暖、心不暖、身不除、心不除。

  

  “得離生喜樂已,除身炙、心炙”,離生喜樂得到之後,身的炙、心的炙,“身暖、心暖、身熱、心熱、身燃、心燃”,這個後頭都要講,“身燋、心燋、身惡、心惡、身不樂、心不樂、身不調、心不調、身不輕、心不輕、身不暖、心不暖、身不除、心不除”,這些都是不好的東西,得了離生喜樂之後全部除掉了,所以說這是禅的報。以前,我們說前面近分定,就是說定勝、有報,這個報就是這個報。一方面是能斷煩惱,一方面,有斷煩惱的果報也就有。

  

  

  

  

  于前助行因緣十叁法中,善知識、善友、善親厚,攝而爲一。

  

  余有十一法,前五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炙、暖、熱、燃、燋等五法,身心痛苦之相;于後之六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厭惡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礙之六法。

  

  “于前助行因緣十叁法中”,前面十叁個助行,善知識、善友、善親厚可以合了一個,那就十一個。“余有十一法,前五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炙、暖、熱、燃、燋等五法”,前面五個法不好好修的話,那麼在得了禅定之後,就會産生這些毛病——禅病,這個“身心痛苦之相”。于後頭六個法再是不修,或者修得不好,缺失的話,“出生厭惡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礙之六法”。一共十一個,把叁個合一個就十一個了。

  

  那麼再下邊分別說。那就是說前面的助行我們不要看太繁瑣了,就好象與修定無關,你要知道,一方面,入定需要前面的助行,再一方面,入了定之後,如果前面的助行沒有弄好的話,要出禅病,這個禅病就是前面助行沒有修好出現的。那麼我們所以說,修定的人得了禅病之後,那就是說回顧一下,這十叁個法修好沒有,沒有修好的,趕快忏悔、補修。那麼下邊就是說,如何地分配,這些。

  

  

  

  

  複分別明言:

  

  一、不愛護別解脫戒者,身心炙然,如針如炙之痛,故說爲炙。

  

  二、缺失威儀者,面紅耳熱,內心躍動,故說爲暖。

  

  叁、不行己行處者,魔得其便,違緣偏多,身心熱惱,故說爲熱。

  

  四、不護微細戒者,如持炬逆風而行,燒面著衣,故說爲燃。

  

  五、不受持于戒者,如柴薪由火,燋燃變炭,墮黑法中,故說爲燋。

  

  “不愛護別解脫戒”,這是第一個,如果不愛護別解脫戒的話,你得了禅定之後就會“身心炙然,如針如炙之痛”,不舒服,“故說爲炙”,身炙,針炙。

  

  那麼缺失威儀行,第二行的,缺失的話,“面紅耳熱,內心躍動,故說爲暖”,這個暖不是暖頂忍——舒服的暖,不舒服的暖,心裏動搖,臉紅耳熱,這個什幺東西呢?“缺失威儀行”,就是說你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那麼你做了之後,心裏自己不安,不安呢就顯出面紅耳熱、心裏動搖,自然會産生這一些效果,那就是說産生的身暖、心暖,定中出生的這些毛病就是你威儀行沒有搞好。

  

  “不行已行處”,你不是走自己該走的地方,到五欲去了,那“魔得其便,違緣偏多,身心熱惱,故說爲熱。”這個就是說,過去的時候你不注意這一條,經常跑不該跑的地方去,不走自己的該跑的這個叁寶處,這個身念處沒有好好修的話,魔可以得到你便,來跟你擾亂,特別的違緣多,“身心熱惱”,搞得自己身心熱惱。如果修行的時候發現這一些事情來了,那就要回顧一下是不是以前非己行處經常去的。

  

  “不護微細戒者,如持炬逆風而行”,微細的戒你認爲不要緊,不去護持的話,那就是說等于拿了一個火炬逆風而行,胡子眉毛都要燒的,“燒面著衣,故說爲燃”。那就是說身體假使有燃的這個現象出現,你要去回顧是不是自己微細戒沒有持好。

  

  “不受持于戒者,如柴薪由火,燋燃變炭,墮黑法中,故說爲燋。”你對戒不注意的話,那麼你好象是柴、薪,就是柴火,經過火一燒,變成炭了,本來是白的,成了黑法,黑法就是犯罪的法,叫“燋”,燋掉了,不起作用了。那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本來出離心,出家持戒修行是淨白的,但是你因爲不持戒的話,慢慢的就是染汙了,犯戒了,墮落了,墮黑法中去了,等于說燋炭一樣,不行了。那就是說碰到這一些時候,就要回顧自己的戒是不是持好了。

  

  此前五法,應善觀之,後六法者:

  

  一、不斷邪命行正命者,自他不愛,人皆厭惡,識者遠離,故說爲厭。

  

  二、不依善知識等叁者,不得修善妙種種法樂,故說不樂。

  

  叁、不攝諸根者,現在身心不安,後生憂惱,故說不調。

  

  四、飲食不知足者,沈重無能,行住煩悶,故說不輕。

  

  五、不勤精進者,如木潤濕不燃,無熱情故,故說不暖。

  

  六、多睡眠者,沈閉諸根,不堪修定,不除應除,故說不除。

  

  前面五法,“應善觀之”。後又六個法。“不斷邪命行正命者,自他不愛,人皆厭惡,識者遠離,故說爲厭。”如果你行邪命的人,修了定之後,你自以爲“我修了定了,功德巍巍,人家來恭敬我,怎麼人家不恭敬我,還討厭我呢?”那你好好想一想,你是不是沒有做正命,有邪命的。

  

  “不依善知識等叁者,不得修善妙種種法樂,故說不樂。”依了善知識來修叁學,能夠得益,那麼你坐定不得好處,就是沒有善知識、善友,那麼就是不樂,沒有得到法樂的,得不到。

  

  “不攝諸根者,現在身心不安,後生憂惱,故說不調。”不都攝六根,就感到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做了壞事要憂惱,開始…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