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句,义一名异,津液徧满,亦如是,义一名异。
“如佛说:何谓觉?”这是举例,佛说的,什么叫“觉”?觉怎么意思,觉有很多解释,前面讲过的,“若觉、重觉、究竟觉,诸所忆念,法明来至,思惟心语”,这前面都讲过的,这个叫觉。那么“诸比丘”,这个义不应这样子说:觉是一个,重觉是一个,都是分开的,“究竟觉异、诸所忆念异、法明来至异、思惟心语异,如觉诸句,义一名异”,这个并不是,它的意思不是一个一个分开的,就是层次不同,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这个几句的觉,它的意思是一个,但是名字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个。“津液徧满”也一样,意思是一个,但是名称、层次不同。
文显易知,以下总指,不以身为境界,应以无常等法为境界。论云:
总的来说,它这个义相,总旨:不要“以身为境界”,不要执着身,应当“以无常等法为境界”。下面要说。
如比丘修慈心,徧解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慈心普广,无异,无量,无怨,无恚,徧解一切世间行,尔时以众生为境界,如是比丘,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时,以身为境界,不应如是说。
“如比丘修慈心”,也是打个比喻,修四无量,慈无量心,“徧解东方”,假使东南西北都要徧地去观察,“徧解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都要“慈心普广”,无边地增广,“无异”,“无量”,同样的以一样的慈悲心,东南西北上下一样,“无量”——没有数量、没有限量的,没有“怨”,对一切有情没有怨,也没有瞋“恚”的心,“徧解一切世间行”,对一切世间上的人,都以这个慈心去对待。“尔时以众生为境界”,这个时候我们所对的对象是众生,那么这是修四无量,对一切众生以慈心、无恚的心、无量的心、无异的心去对待他。“如是比丘,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时,以身为境界”。那么我们一样,比丘他离生喜乐是不是也是以身为境界呢?那个众生就是身,这个“不应如是说”,不对,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不应如是说者,有身有我,违佛意故(应看前文)。然究竟以何为境?
“不应如是说者,有身有我,违佛意故”,不要又执了个身,目的是就种种的用比喻说,不要执着一个身。因缘和合,这个假的我才有,这个假的身不能说是实在的有一个我,也不能说实在有津液徧满,这个我的身、实在的身体津液徧满。外道就执实在我,这个我上面津液徧满,等等。这个就是要防止我们入外道,所以再再地打比喻说。
论云:
如比丘,应思惟无常行,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便离生喜乐徧满身。
“如比丘,应思惟无常行”,那么我们不要执着身为境界的话,以什么为境界呢?以法为境界,以无常,应当思惟无常,思惟要“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得离生喜乐,这离生喜乐的果从法上来的,修“无常行”,修“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不要执着身体,一个实在的,去求那个离生喜乐。这就是说要从法上去观,不要从执着身上去观。
此时学人感叹信仰如来,及尊者之教法,心情欢喜,不可言喻,头面顶礼,愿依教学行。以下显示禅报。
“此时学人感叹信仰如来,及尊者之教法,心情欢喜,不可言喻”。这是海公上师记到这里的时候生大欢喜,我们却看了之后平平淡淡,而这个海公上师深入正法,所以极大欢喜,这个地方。“心情欢喜,不可言喻,头面顶礼,愿依教学行”,这个对尊者的、佛的密意看到了。我们依文解意,还是个……,甚至于听不进去,这个就是根机的悬殊,那差得远了。那么海公上师在这里感叹得不可言喻,所以这把它记下来了。
D8 禅报
那么下边,“禅报”。得了禅定之后有什么好处?前面说有报,这个报就是这个报,并不是说异熟报。就是得了禅之后,就有出现的果,这个果报。
得离生喜乐已,除身炙、心炙、身暖、心暖、身热、心热、身燃、心燃、身燋、心燋、身恶、心恶、身不乐、心不乐、身不调、心不调、身不轻、心不轻、身不暖、心不暖、身不除、心不除。
“得离生喜乐已,除身炙、心炙”,离生喜乐得到之后,身的炙、心的炙,“身暖、心暖、身热、心热、身燃、心燃”,这个后头都要讲,“身燋、心燋、身恶、心恶、身不乐、心不乐、身不调、心不调、身不轻、心不轻、身不暖、心不暖、身不除、心不除”,这些都是不好的东西,得了离生喜乐之后全部除掉了,所以说这是禅的报。以前,我们说前面近分定,就是说定胜、有报,这个报就是这个报。一方面是能断烦恼,一方面,有断烦恼的果报也就有。
于前助行因缘十三法中,善知识、善友、善亲厚,摄而为一。
余有十一法,前五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炙、暖、热、燃、燋等五法,身心痛苦之相;于后之六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厌恶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碍之六法。
“于前助行因缘十三法中”,前面十三个助行,善知识、善友、善亲厚可以合了一个,那就十一个。“余有十一法,前五法不修,或缺失故,出生炙、暖、热、燃、燋等五法”,前面五个法不好好修的话,那么在得了禅定之后,就会产生这些毛病——禅病,这个“身心痛苦之相”。于后头六个法再是不修,或者修得不好,缺失的话,“出生厌恶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碍之六法”。一共十一个,把三个合一个就十一个了。
那么再下边分别说。那就是说前面的助行我们不要看太繁琐了,就好象与修定无关,你要知道,一方面,入定需要前面的助行,再一方面,入了定之后,如果前面的助行没有弄好的话,要出禅病,这个禅病就是前面助行没有修好出现的。那么我们所以说,修定的人得了禅病之后,那就是说回顾一下,这十三个法修好没有,没有修好的,赶快忏悔、补修。那么下边就是说,如何地分配,这些。
复分别明言:
一、不爱护别解脱戒者,身心炙然,如针如炙之痛,故说为炙。
二、缺失威仪者,面红耳热,内心跃动,故说为暖。
三、不行己行处者,魔得其便,违缘偏多,身心热恼,故说为热。
四、不护微细戒者,如持炬逆风而行,烧面着衣,故说为燃。
五、不受持于戒者,如柴薪由火,燋燃变炭,堕黑法中,故说为燋。
“不爱护别解脱戒”,这是第一个,如果不爱护别解脱戒的话,你得了禅定之后就会“身心炙然,如针如炙之痛”,不舒服,“故说为炙”,身炙,针炙。
那么缺失威仪行,第二行的,缺失的话,“面红耳热,内心跃动,故说为暖”,这个暖不是暖顶忍——舒服的暖,不舒服的暖,心里动摇,脸红耳热,这个什幺东西呢?“缺失威仪行”,就是说你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那么你做了之后,心里自己不安,不安呢就显出面红耳热、心里动摇,自然会产生这一些效果,那就是说产生的身暖、心暖,定中出生的这些毛病就是你威仪行没有搞好。
“不行已行处”,你不是走自己该走的地方,到五欲去了,那“魔得其便,违缘偏多,身心热恼,故说为热。”这个就是说,过去的时候你不注意这一条,经常跑不该跑的地方去,不走自己的该跑的这个三宝处,这个身念处没有好好修的话,魔可以得到你便,来跟你扰乱,特别的违缘多,“身心热恼”,搞得自己身心热恼。如果修行的时候发现这一些事情来了,那就要回顾一下是不是以前非己行处经常去的。
“不护微细戒者,如持炬逆风而行”,微细的戒你认为不要紧,不去护持的话,那就是说等于拿了一个火炬逆风而行,胡子眉毛都要烧的,“烧面着衣,故说为燃”。那就是说身体假使有燃的这个现象出现,你要去回顾是不是自己微细戒没有持好。
“不受持于戒者,如柴薪由火,燋燃变炭,堕黑法中,故说为燋。”你对戒不注意的话,那么你好象是柴、薪,就是柴火,经过火一烧,变成炭了,本来是白的,成了黑法,黑法就是犯罪的法,叫“燋”,燋掉了,不起作用了。那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本来出离心,出家持戒修行是净白的,但是你因为不持戒的话,慢慢的就是染污了,犯戒了,堕落了,堕黑法中去了,等于说燋炭一样,不行了。那就是说碰到这一些时候,就要回顾自己的戒是不是持好了。
此前五法,应善观之,后六法者:
一、不断邪命行正命者,自他不爱,人皆厌恶,识者远离,故说为厌。
二、不依善知识等三者,不得修善妙种种法乐,故说不乐。
三、不摄诸根者,现在身心不安,后生忧恼,故说不调。
四、饮食不知足者,沉重无能,行住烦闷,故说不轻。
五、不勤精进者,如木润湿不燃,无热情故,故说不暖。
六、多睡眠者,沉闭诸根,不堪修定,不除应除,故说不除。
前面五法,“应善观之”。后又六个法。“不断邪命行正命者,自他不爱,人皆厌恶,识者远离,故说为厌。”如果你行邪命的人,修了定之后,你自以为“我修了定了,功德巍巍,人家来恭敬我,怎么人家不恭敬我,还讨厌我呢?”那你好好想一想,你是不是没有做正命,有邪命的。
“不依善知识等三者,不得修善妙种种法乐,故说不乐。”依了善知识来修三学,能够得益,那么你坐定不得好处,就是没有善知识、善友,那么就是不乐,没有得到法乐的,得不到。
“不摄诸根者,现在身心不安,后生忧恼,故说不调。”不都摄六根,就感到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做了坏事要忧恼,开始…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