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要避免。
⑷ 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然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
那麼再高一層的,⑷“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這個已經很好了,“然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對面的看都不看了,但是障外——隔牆或者隔一個遠處,聽到女人的聲音、說話、笑,或者哭,聽了歡喜,“以爲喜樂,以爲氣味”,貪著那個味道,這些人也是非淨梵行者,有荒缺有垢穢,還沒有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這還沒有脫苦的,所以說,雖然遠處聽到聲音,貪著那個聲音,又執著那個味道,還是不行,沒有脫苦。
⑸ 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然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
⑸“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17B)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所以說看戲看不得,聽歌也聽不得,這個你都是沒有離開這個淫欲的事情,乃至女人的說話、笑、啼哭,哭、笑等等,都是這一類的。那麼這一個人已經把這些也放下了,“然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也是跟淫欲有一樣的汙染,“非清淨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還是沒有脫苦。現下的東西放下了,但是過去的憶念還放不下,要想回憶一下過去跟女人一起做事情,一起談話、言笑等等,就貪著那個味道,“以爲喜樂”,這個也沒有脫離生老病死,也是梵行不清淨。
⑹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然見長者或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
⑹“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然見長者或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梵淨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這個人,他是一切的自己的東西放下了,但是看到其他的人五欲享受的時候,他還是感到歡喜,感到這個有味道,自己不享受了,人家享受,還是有味道,也不行。你說你是淨梵行,自己都幹淨了,人家的東西隨喜一下,也不行,也是非淨梵行者。那麼這個就是說,也不能脫苦,也就沒有脫苦,這個要求就高了。
⑺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不見長者或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然願生天上故行梵淨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淨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輔臣,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
⑺“複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淨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亦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親,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不見長者及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然願生天上故行梵淨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淨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輔臣,以爲喜樂,以爲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淨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這個現世的都放下了,自己也放下了,對方其他的人的五欲相娛也放下了,都不管了,但是執著于、著眼于下世,這一些人在世間上算好的,但是我們從真正的要求的看,這樣子的人,以爲生天上得享樂,做天王、或者做天王大臣,以這樣子的心情,以這個,貪著這個味道的來修淨梵行的,也不是淨梵行。那麼就是說,後世的也遮掉。
複次,婆羅門,此七共欲染,我觀于內心,設當七共欲染未斷,我亦不自說有正梵淨行。婆羅門,以我七共欲染斷故,說有正梵淨行,得無所畏,是名七共欲染。
現世的享受,從粗的到細的,乃至人家的、乃至後世的,全部斷完了的,這才叫修淨梵行的人。這個我們自己經常好好照鏡子,因爲我們是出家的。那麼在家修八關齋戒,也可以以此爲鏡子,照一照,到底自己在哪一個人裏邊。如果你七個裏邊占完了,那簡直是要不得了,七個裏邊占了叁四個,並不好,沾個最後一兩個,也不見得高妙,最好是一個都不沾。那麼一個不沾,時時要,這個鏡子時時照,發現自己一個苗頭了,要入于哪一個人方面去了,趕快止回來。但是這個就是說,要多修別解脫戒,別解脫不修的話,境來了,你不知道回避,就會犯的,這個淨梵行就會不清淨。那你如果別解脫戒,《辨識阿含》好好地知道,知道這個境會産生這些事情的,不去,那就回避掉了,或者藉一個緣,藉一個托口,回避掉了。所以說我們在南普陀,那個時候他們電影院賣票,叫我們集體買票,好象是送的,怎麼的,我說不要,他們學校裏問我們要不要,這個在寶光寺也有的,學校裏要不要,我說“不要!”他們有的人說“怎麼不要呢,我們去看麼,好麼。”我說“好在哪裏?”他說:“我們是比丘相,他們戲院的人都沒有看到出家人的,我們去給他看看,就是給他們培個福,下個種子,這不是很好嗎?”(師笑)我說:“你這個好在哪裏呢?人家在家人享受五欲,你也去享受五欲,你這個比丘高在哪裏?跟在家人一模一樣,劃等號的。人家爲什麼恭敬你呢?對佛教,看起來佛教高在哪裏呢?你們出了(家),做了比丘,受了大戒,還不是跟在家人一樣看戲,享受五欲,那你這個比丘當了啥意思呢?”所以說我們這些地方,就是對這個五欲,這個七個共欲染,沒有警覺,如果我們把這個經常放在心裏,這些思想、行動根本不會産生。那麼自己就是說盡量地把淨梵行修好的話,禅定才有下足之處。
那麼我們今天就是說《禅定品》是圓滿了。那麼就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夠下手的,看來是不多,但是禅定的知識有了,等到你條件將來是一定的夠了之後,把這個用起來。我們說現在馬上用固然是頭等的,現在用不起,不要把它舍掉,這是寶貝,把它藏起來,藏了之後,以後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也可以,海公上師也是這麼說的。這些東西、這些知識,你現在修得起麼是頭等的,修不起,藏起來,微行,就是把心裏經常憶念這些方式、方法,微行不要斷,哪一天你條件夠了,能夠閉關、坐山,可以把它修起來,那就是當下現生能夠得個暖,甚至見個道,都可以,這一生,人身難得。否則的話,自己的生死未了,那麼要度衆生,也是個空話,總是信施難消,就怕施墮,到底好容易出了家,修了行,結果還不但生死了不了,施墮的這個惡道還沒有免掉,這個很慚愧了。那麼我們就是出家人,要經常要鼓勵自己,不要一點點的墮落。我們的目的是出生死、度衆生,現在看看我們差得多少?出生死的事情做到沒有?有的人說我要度衆生,我們就是說:“你自己度了沒有?”自己都沒有度,你度哪個衆生呢?你看把自己先度了再說,所以說我們這度衆生,第一個要度的就是自己,自己都沒有度,你度哪個去呢?人家也不要你度,說起來你是個你自己都沒有本事的人,你怎麼幫助我呢?你幫不了。
那麼現在希望大家,就是說《禅定品》學好了,不要就停留于知識面,一定要把修行的事情拿起來。修行的事情從何下手?《施識阿含》,斷煩惱。斷煩惱,心垢煩惱難除,身口的粗的先要除掉,身口的不除,心的更難除。這個下手之處就是從戒律下手,定從戒而生,慢慢地微細到除心垢,除五蓋、欲惡不善法,禅定就來了。如果你不經過這個手腕的話,因緣不具,定永遠不會生,定不生的話,智慧就沒有,智慧沒有的話,了生死,從何了?度衆生,有什麼方法度?這個都是空話。所以說我們要真正踏踏實實地做呢,這些東西不要看得是漂漂皮皮的,好象可有可無的,這是命根子,所以一定要把它重視起來。
那麼今天我們把《禅定品》就圓滿了。
附錄 思考題
(第一講)
1、 何謂“阿毗昙”?主要意義有幾?
2、 依《俱舍論》文釋“對法”。何謂“勝義對法”、“世俗對法”?
3、 試述“四…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