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81

  ..续本文上一页些要避免。

  

  

  

  

  ⑷ 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然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

  

  那么再高一层的,⑷“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这个已经很好了,“然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对面的看都不看了,但是障外——隔墙或者隔一个远处,听到女人的声音、说话、笑,或者哭,听了欢喜,“以为喜乐,以为气味”,贪着那个味道,这些人也是非净梵行者,有荒缺有垢秽,还没有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这还没有脱苦的,所以说,虽然远处听到声音,贪着那个声音,又执着那个味道,还是不行,没有脱苦。

  

  

  

  

  ⑸ 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然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

  

  ⑸“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17B)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所以说看戏看不得,听歌也听不得,这个你都是没有离开这个淫欲的事情,乃至女人的说话、笑、啼哭,哭、笑等等,都是这一类的。那么这一个人已经把这些也放下了,“然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也是跟淫欲有一样的污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还是没有脱苦。现下的东西放下了,但是过去的忆念还放不下,要想回忆一下过去跟女人一起做事情,一起谈话、言笑等等,就贪着那个味道,“以为喜乐”,这个也没有脱离生老病死,也是梵行不清净。

  

  

  

  

  ⑹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然见长者或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

  

  ⑹“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然见长者或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净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这个人,他是一切的自己的东西放下了,但是看到其他的人五欲享受的时候,他还是感到欢喜,感到这个有味道,自己不享受了,人家享受,还是有味道,也不行。你说你是净梵行,自己都干净了,人家的东西随喜一下,也不行,也是非净梵行者。那么这个就是说,也不能脱苦,也就没有脱苦,这个要求就高了。

  

  

  

  

  ⑺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不见长者或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然愿生天上故行梵净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净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辅臣,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

  

  ⑺“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亦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亲,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不见长者及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然愿生天上故行梵净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净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辅臣,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这个现世的都放下了,自己也放下了,对方其他的人的五欲相娱也放下了,都不管了,但是执着于、着眼于下世,这一些人在世间上算好的,但是我们从真正的要求的看,这样子的人,以为生天上得享乐,做天王、或者做天王大臣,以这样子的心情,以这个,贪着这个味道的来修净梵行的,也不是净梵行。那么就是说,后世的也遮掉。

  

  

  

  

  复次,婆罗门,此七共欲染,我观于内心,设当七共欲染未断,我亦不自说有正梵净行。婆罗门,以我七共欲染断故,说有正梵净行,得无所畏,是名七共欲染。

  

  现世的享受,从粗的到细的,乃至人家的、乃至后世的,全部断完了的,这才叫修净梵行的人。这个我们自己经常好好照镜子,因为我们是出家的。那么在家修八关斋戒,也可以以此为镜子,照一照,到底自己在哪一个人里边。如果你七个里边占完了,那简直是要不得了,七个里边占了三四个,并不好,沾个最后一两个,也不见得高妙,最好是一个都不沾。那么一个不沾,时时要,这个镜子时时照,发现自己一个苗头了,要入于哪一个人方面去了,赶快止回来。但是这个就是说,要多修别解脱戒,别解脱不修的话,境来了,你不知道回避,就会犯的,这个净梵行就会不清净。那你如果别解脱戒,《辨识阿含》好好地知道,知道这个境会产生这些事情的,不去,那就回避掉了,或者藉一个缘,藉一个托口,回避掉了。所以说我们在南普陀,那个时候他们电影院卖票,叫我们集体买票,好象是送的,怎么的,我说不要,他们学校里问我们要不要,这个在宝光寺也有的,学校里要不要,我说“不要!”他们有的人说“怎么不要呢,我们去看么,好么。”我说“好在哪里?”他说:“我们是比丘相,他们戏院的人都没有看到出家人的,我们去给他看看,就是给他们培个福,下个种子,这不是很好吗?”(师笑)我说:“你这个好在哪里呢?人家在家人享受五欲,你也去享受五欲,你这个比丘高在哪里?跟在家人一模一样,划等号的。人家为什么恭敬你呢?对佛教,看起来佛教高在哪里呢?你们出了(家),做了比丘,受了大戒,还不是跟在家人一样看戏,享受五欲,那你这个比丘当了啥意思呢?”所以说我们这些地方,就是对这个五欲,这个七个共欲染,没有警觉,如果我们把这个经常放在心里,这些思想、行动根本不会产生。那么自己就是说尽量地把净梵行修好的话,禅定才有下足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说《禅定品》是圆满了。那么就希望大家听了之后,能够下手的,看来是不多,但是禅定的知识有了,等到你条件将来是一定的够了之后,把这个用起来。我们说现在马上用固然是头等的,现在用不起,不要把它舍掉,这是宝贝,把它藏起来,藏了之后,以后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也可以,海公上师也是这么说的。这些东西、这些知识,你现在修得起么是头等的,修不起,藏起来,微行,就是把心里经常忆念这些方式、方法,微行不要断,哪一天你条件够了,能够闭关、坐山,可以把它修起来,那就是当下现生能够得个暖,甚至见个道,都可以,这一生,人身难得。否则的话,自己的生死未了,那么要度众生,也是个空话,总是信施难消,就怕施堕,到底好容易出了家,修了行,结果还不但生死了不了,施堕的这个恶道还没有免掉,这个很惭愧了。那么我们就是出家人,要经常要鼓励自己,不要一点点的堕落。我们的目的是出生死、度众生,现在看看我们差得多少?出生死的事情做到没有?有的人说我要度众生,我们就是说:“你自己度了没有?”自己都没有度,你度哪个众生呢?你看把自己先度了再说,所以说我们这度众生,第一个要度的就是自己,自己都没有度,你度哪个去呢?人家也不要你度,说起来你是个你自己都没有本事的人,你怎么帮助我呢?你帮不了。

  

  那么现在希望大家,就是说《禅定品》学好了,不要就停留于知识面,一定要把修行的事情拿起来。修行的事情从何下手?《施识阿含》,断烦恼。断烦恼,心垢烦恼难除,身口的粗的先要除掉,身口的不除,心的更难除。这个下手之处就是从戒律下手,定从戒而生,慢慢地微细到除心垢,除五盖、欲恶不善法,禅定就来了。如果你不经过这个手腕的话,因缘不具,定永远不会生,定不生的话,智慧就没有,智慧没有的话,了生死,从何了?度众生,有什么方法度?这个都是空话。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做呢,这些东西不要看得是漂漂皮皮的,好象可有可无的,这是命根子,所以一定要把它重视起来。

  

  那么今天我们把《禅定品》就圆满了。

  

  

  

  

  附录 思考题

  

  

  

  

  (第一讲)

  

  1、 何谓“阿毗昙”?主要意义有几?

  

  2、 依《俱舍论》文释“对法”。何谓“胜义对法”、“世俗对法”?

  

  3、 试述“四…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