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一般是能夠理解的。尤其是無常,你懂一點科學常識的都能知道,一切法都在轉變,不斷地在轉化,無常的。
那麼無常,就是苦了。世間上的事情,人都希望能夠常駐,那就是得到快樂永遠。像秦始皇一樣,妄想皇帝做一萬世,他自己要長壽不死,要求靈芝草。他這個願望是好,但這個是達不到的,總是要無常的。你越是要追求常,無常還快一些,因爲你手腕不正當了。秦始皇四十多歲就死掉了。一般人,像他那麼色力強的,應當是活長壽,可是他殺生太多,四十多歲就死在路上,車子裏死掉了。因爲他死掉,關系很大,不敢報喪,結果裏邊發臭,爛掉了還沒有下葬。那就是果報的問題,他做的惡事太多。那麼無常。
這些知道之後,那麼你出離心的氣味就有了。如果你對世間感到不是苦,也感到可以長久,那麼保證你出離心生不起的。
“滿欲溺更深”,一般人對世界上的苦苦是認得到的,貧窮,疾病,短命,或者遭人家輕賤,那麼他感到是苦了。但是你滿足,又長壽,又健康,發財又多,地位又高,名聲又大,這個就認爲是快樂,他對這個不厭離。對這方面要特別注意。“滿欲溺更深”,你滿欲的話,就是滿足你的欲望的話,“溺”,就是說,墮落下去,“更深”。“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就是《五字真言》那句話。世間上你滿了願,一般人就是很滿足,他信佛的目的就是爲這個,世間滿願。但是不知道這是很深的、很險的一個坑,欲滿了之後決定要造罪,你要享受,哪有不造罪的?你造了很多罪,將來的果報還是得你自己受了。 窮人要造罪,他一個是條件不夠,再一個,他也膽小一點。那麼幾方面來說,他造不了大罪,除非是亡命之徒,殺人放火,搶東西,這個是另外的了。一般安分守己的窮人,他的能力有限,大罪造不出來。他因爲沒有地位,害怕,不敢做壞事,那麼造罪也少一些。有錢有財有勢的,膽子又大,條件又好,要做壞事都很容易,那麼他墮落就很容易了。那些做大官的,開始的時候,在奮鬥的時候,沒有上高位子的時候,都兢兢業業地爲這個事業而奮鬥,等到位子一高了之後,地位高了,他的權利大了,無所不爲,什麼壞事都會做。
“遠離衆愦鬧”,心裏邊的不清靜,就是“愦”;外境的不清靜,“鬧”。內的外的這兩個都要遠離。內就是五蓋那些煩惱;外邊的,五欲,鬧市裏面的色聲香味觸。
我們在澳洲的時候,有個地方他們叫紅燈區,紅燈嘛就是禁,禁區了。說禁區,實際上是故意拿禁區來引誘人進去的,裏邊都是那個下流不堪的事情,做那些事情的,這個在海外好象是很公開。我們國內,畢竟不能公開這麼做了。所以說中國人,不管你是怎麼樣,總之精神文明,是高于海外的。這個我們倒是看了感到確實有我們的勝處。
“障蓋惡尋思”,“蓋”,是五蓋。“障”是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報障。
報障就是前面的這個不圓滿:生在盲聾喑啞(殘廢、根支不具),生在邊地,等等。蔑戾車,一般說是邊地下賤。實際上蔑戾車是印度的一種外道,這個外道,他的教條極嚴格,邪見極深,不可引轉的,就是不容易把他們勸回來的。他們教條嚴格,把他緊緊地箍在他們的外道裏邊。你想要勸他,勸不出來的。我們說“一貫道”也是的。“一貫道”他們一般是在進道之前要發誓的,假使你說把他的秘密泄漏了之後,就要五雷轟身,天上的雷把自己炸死的。他發了這個願,所以他什麼話都不泄漏的,保密的。像這些人就不可引轉,不可教化。這是“障”。
“蓋”就是五蓋,欲貪(欲界的貪欲,就是男女之貪),還有瞋恚、昏沈掉舉、睡眠惡作、疑,這五個蓋。這五蓋是把我們蓋住,不能得到上面的清淨的。把“五蓋”除掉,才能證初禅。五蓋不除,永遠在欲界裏邊。
“惡尋思”,那就是不好的尋思,不死、親裏、國土那些想法。就是修定的時候,一些不好的妄想了。一般修定的時候,要想家鄉,想親屬,或者想自己如何能夠不死掉了等等。這些都是惡尋思,與道不相應的。
那麼想家鄉,一般說家裏脫離久了,去探探親,也不是壞事了。海公上師也分析他自己,他說到了藏地之後學了很多法,他就想回到漢地來弘法,這個念頭表面上看來是很好,但是他自己嚴格要求,他就說在這個念頭裏邊也有家鄉的尋思在裏邊。你爲什麼不到外地去弘法,一定要回漢地弘法?是不是漢地絕對需要?當然漢地也需要,但是整個世界上都需要,爲什麼你要回漢地?那就是他自己分析有家鄉念在裏頭。
宗大師是標准沒有親裏尋思。宗大師,大家知道,他從小七歲就跟了敦珠仁欽出家,那是在青海。到十七歲左右,師父就送他到藏地去學法,因爲知道他是一個大器,他就到藏地的佛教中心地方去學,學了之後就一直沒有回過青海。他在外邊弘法利生,事情很忙,沒有空的時間,他的母親再再地想他回去。小孩子七歲就出家,十七歲就遠離家鄉。他的母親,從年輕守到年老,最後頭發都白,八十多歲。她看他幾次不回去,她就下了決心,把頭發剪一撮下來,寫一封信。她說你的母親,年紀這麼大,希望你至少回來看一下,死也甘心,就是死也瞑目。否則的話,從小出去了,中間從來沒回過一次,心放不下。宗大師,也有悲心,也想還是要去一次,東西收拾好了。但是其他的法事很多,他就最後下決心,還是不去。爲法要緊,個人的感情是第二。那麼他就自己畫一幅像,寫一封信托人帶去。就是跟她說,你的兒子回來了。(6B)
那個侍者就去了,到了他母親那裏,他說,你的兒子回來了。她說在哪裏?他就把畫打開來,畫是宗大師自己畫的,又加了他的神通。這個畫一打開,一個宗大師的像,開口叫“阿媽”。叫了,她的母親就很感動。她說我的兒子,雖然在外邊走了幾十年,畢竟修行成就,那我不要去打擾他。她自己也很安慰,自己一個孩子能夠得了大成就,這個也是極大的光榮。宗大師,另外又寫一篇最略的《攝頌》交給他母親,因爲年紀大了,《廣論》、《略論》都修不起,就是《攝頌》,最簡單的,交給她修。
那麼就是說“親裏覺”,該怎麼對待,宗大師,海公上師,都是這樣子的。我們自己不要一動念頭就要回去一次,一動念頭就回去一次。探親,當然,我們前面說過的,煩惱大家知道不對,習氣,一般就是人情。你說每一年探親假,國家都規定有,好象人之常情,父母要探一探。當然,你幹的事情一般性的、放得下的,探一探也可以。但是正在你弘法利生的時候,你走不開的時候,爲法正在忙的時候,探親就不是一個重點,不是重事了。你可去可不去,不去還好一些。我們出家人,對俗家越少去越好。去了之後很多人跟我反映,到家裏去,坐立不安,什麼都不一樣,衣服穿的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想的東西也不一樣,說的話也不一樣,話不投機。跟家裏的人談不上路的,那麼還是趕快走,爽快一些。如果你感到回家之後很舒服,吃得好,睡得好,講的話都正是中自己的心懷的,那你這個人還俗差不多,已經靠不住了。所以說真正的出家的人並不希望經常回家去,回家去並不是好事情了。因爲父母年紀大,或者是想念得過分,回去看看,這也是孝順,也可以。如果沒有這些要求,不去爲好。
那麼這一些東西要善思惟,就是要認識那些障、那些蓋。自己蓋來了還不知道,障來了還不知道,還以爲很好。尤其是煩惱障,碰到一些順的環境,他還感到很幸福,有這麼樣子的環境來了,也不知道這個就是你修行的一個大大的障礙。這個環境來了,你修行是搞不成的了。尤其是男女,五欲,飲食。
飲食太好了也不行的,飲食太好,你就一天到晚就吃好的去。
以前我們在叢林裏邊,那些老比丘們,經常跟我們說很多人修行,一輩子在叢林裏邊,因爲過去的人是根器都比較好,都不亂跑,對于那個男女的事基本上是隔絕的,也不隨便勾引女居士說話了什麼,這一方面是幾乎隔絕了。但是這個煩惱心就從另一方面發展,講究吃。過去一般的叢林對持午是不太重視的,這些老的就一天到晚做小鍋了。這一下弄什麼,下一次又想什麼名堂,吃這個,吃那個,就把他的興趣都投入于飲食方面去,這也是個障道的事情。
我們說煩惱在心裏面是要變化的:這方面堵掉,那方面發展;那方面堵掉,它這一方面又發展去了。要把它降伏,並不是個容易的事情。那麼我們要善思惟,知道這個漏洞也是不好的,那一方面也是不對的,那這樣子,才能夠製止它了。如果你這一方止住,那一方隨他去,那是不行的。
“此等善思惟,得思所成智。”多方面的思惟,多思惟,經過多思惟之後,能夠成“思所成智”,就是思慧。
我們說慧有叁種。聞慧,聞慧是聽了經或者看了經書,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只停留于表面上的,和我們的思想行動還沒有挂起鈎來,只知道這是對的。你如果停留在這裏,就是海公上師說的,“水瓢上寫賬”,把賬寫在水瓢上,水一舀的話,這個賬就沒有了,就沖掉了,那就是說沒有力量的。
那麼思慧,經常去思惟,結合自己的思想,思想上就得到決定,碰到事情來,該怎麼做,有這個警覺心,所以說思慧是思惟成的。
那麼你如果再進一步,行動上能夠完全貫徹這個道理,再結合定的力量就是修,修所成慧,隨時隨地可以運用出來了。
這是叁層,在“思所成智”,在我們行動上已經能夠産生一點力量了。
“由此殷重行,得修所成智”。“殷重”,認真的再去修。“修所成智”,一般是得了定之後才有。得了定之後,那你出定之後,基本上就在這個框框裏邊,不會超越了。
孔夫子講他的學曆:七十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心裏要想的東西,都不超出這個道德的範圍,那就是說,他的心已經就範,整個的心就在正道上了。隨心所欲,不管你想什麼,都沒有超過這個道了。那麼我們得了定之後,就能得到這個。沒有得定之前,隨心所欲就犯規矩,因爲我們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