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戒,一個是饒益有情戒,在《五字真言》裏邊都有。別解脫戒,也包在菩薩戒裏邊的。居士嘛,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所以說菩薩戒並不是別解脫不要了,別解脫戒是基礎。然後是攝善法戒,就是六度,我們每天念的菩薩戒的頌詞,四十六,障施有七戒有九等等,每一個度有多少條,這是攝善法戒。然後饒益有情戒,最後十二個,饒益有情的。這是菩薩戒的內涵,一共有叁聚,就是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你成佛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受菩薩戒,菩薩戒的內涵,就是叁聚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那麼這叁個戒,別解脫戒做了,人家都受不了。我聽說有人,就現在要提議,國際上要開一個會,把持午這條戒廢除。這是現在,過了時了,不行了,要改戒了。自己行不起,自己做不到,你就做不到好了;叫大家不要做,這個心太不好了。我們說自己做到了,叫大家做,這是好心;自己做不到,大家都不要做,你要下地獄,大家一起下,這個東西,不大好,把戒都去除了。這個佛的戒,你不能隨便改了,你不是佛,只有佛可以製戒的。
那麼現在大家在這五濁惡世,要端正我們的知見。要成佛,要度衆生,這個戒是不能少的,叁聚戒都要受。這個受很困難。別解脫戒尚且人家受不了,要改,那麼菩薩戒,饒益有情戒更難了。攝善法戒,要做好事,別解脫戒叫你不要做壞事就完了,不做就完了,熬不住;好事,這個要做,那個要做,那更受不了了。饒益有情戒,看到什麼事情不做還犯戒,這個一般人更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求加持,希望叁寶本尊加持我們能夠做到。因爲不做到的話就不能成佛了,那麼一定要做到之後,才有成佛的希望;成了佛之後,才能度衆生,這個是必然的邏輯。那麼我們既然要達到我們度衆生的目的呢,這個戒一定要受,有困難求加持。
我們這個頌裏邊,不斷地求加持,前面是對那些佛,深廣兩派的傳承師祈禱,祈禱使得我們能夠成就下面的功德。那麼每一行,都是求加持,求加持,求他們加持我們,使我們也能夠成就這樣的功德。
第叁講
昨天我們把前面念的叁士前導,就是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講完了。今天這個科,就是止觀。《菩提道次第廣論》到止觀爲止。這裏止觀以後,還有密乘道的,稍微再講一點,最後是回向,一共幾個大科。
我們把科大概分一下。開端歸敬頌,第一頌是歸敬上師,“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第二個“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一直到“世間眼目叁尊作白啓”兩個頌,歸敬廣行派的傳承師。再一個,“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這個頌,歸敬深觀派的傳承師。這叁個總的是歸敬頌。
下邊是叁士前導,就是道前基礎:“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這就是依止善士,一直到聽聞正法、有暇身圓滿等,到“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就是道前基礎。“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念無常,觀惡趣,歸依叁寶,明業果,這是下士道兩個頌,到“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這是兩頌,下士道。“受用無厭一切衆苦門”開始,中士道,也是兩頌,到“堅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開始,上士道,兩個頌,“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
止觀
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 且于正義如理起尋思
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
止觀是《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最難學的一部份。大家看過《法尊法師論文集》,法尊法師到西藏去學法,開始在跑馬山聽《廣論》呢,他們那邊有一個傳言,“甯肯背石頭,不願聽止觀”,這個背石頭,山上要造屋子,石頭搬來搬去,那很重;但是聽止觀呢,這個負擔比背石頭還重,它背石頭呢,你咬了牙齒,還能背,止觀章,毗缽舍那,講中觀道理很深,你就拼了命,有的人還搞不懂。那就是這個要水平的,一定要按部就班上去的,你前面的那些基礎沒有,一下子聽止觀章,那是茫無頭緒。那麼這裏止觀呢,講得很略。《廣論》裏邊重點在止觀章,毗缽舍那;前面奢摩他是毗缽舍那的一個前導,毗缽舍那沒有奢摩他是不産生力量的,先要奢摩他把心定下來,然後觀才起作用。那麼這裏呢,是略略的介紹一下,一個頌。
前面叁士道都介紹好了,但是叁士道,你照這個修的時候,假使沒有定的力量,作用不起,或者是起極小的作用,真正大的作用一定要定中起來;所以說,叁士道修好,一定要有止觀。
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陶器是泥巴做的,瓷器、陶器都是泥做一個坯子。這個坯子,你說這個瓷的茶杯,坯子做好了,你把開水倒下去,馬上就化掉了,沒有用的;樣子是一個茶杯,但是茶杯的作用起不了,你水倒下去,冷水倒下去,它還是要滲出來的,那麼開水一下去就化掉。那麼怎麼辦呢?窯裏燒。窯裏一燒之後,那你這個杯子擺在水裏去煮也煮不爛,不會化掉了。什麼原因?這個火燒煉過了,它裏邊的成份改變了。那麼我們一樣的,這個叁士道如果沒有定的力量呢,這個攝持力量很微薄,起不了作用。
很簡單的,譬如不淨觀,年輕的人都要修學不淨觀,我們以前在叁歸依觀都是特別抽出來要修一段時間。如果你看了不淨觀這個書,看了那些講的一些論文等等,看了很多,修的方法也知道,你可以在看的時候感到這個人很髒,要起厭惡心,但是你馬路上一走,就忘得光光的,力量不夠。真的對著境來了,假使一個年輕的女人,長得非常端正的,跟你談話,給你笑一笑,你魂都沒有了,不曉得到哪裏去了,糊裏糊塗了。這樣子說呢,就是說沒有定的磨煉是不行的,所以一切功德都從定中生,這個話不是過分強調。因爲沒有定的話,這個力量很薄弱,經不起外境的考驗,所以說定是必須的。那麼定了之後,就要觀了,單是定下去,什麼作用不起。心是定下了,專一了,但是要起作用的話,還是要觀,所以說止觀。
“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這是止。心,我們的心,攀緣心。“倒境”,顛倒的境。我們修定,一般知道,最大的毛病就是昏沈、掉舉兩個,昏沈就是說沒有力量了,心不能攝持那些要觀的境了,糊裏糊塗,甚至于打瞌睡。打瞌睡那些是要不得了,就是你心裏在修定的時候自己感到沒有睡覺實際上很沒有力了,心裏擡不動的那個樣子觀也觀不起來了,很沈重的感覺,這個就是昏沈了,這樣子作用不起。假使你掉舉、攀緣外境,有些人盡是想世間上的財色名食睡聲香味觸放不掉,有的在家人修定的時候就想把他家裏的孩子東西搞好飯吃了沒有,盡打如意算盤或者明天做生意怎麼做怎麼做,修著定就在打妄想,這也沒有用。心趨向顛倒的境的時候動搖那就不能定下來了,動搖能夠把它止下來,把心收回來,這個是止,能作的就是止。
“且于正義如理起尋思”,心止下來不是不起作用了,古代經常的比喻是一個蠟燭在風裏邊,放在那裏它搖晃的,動搖的,照東西照不清楚。要把門窗關緊了,一動不動的那才能照東西。但是門窗關掉了,它不動了,那你不看東西、不去利用它,那這個蠟燭還是白照了。你就等不動不搖的時候,要看書就看書,幹工作就幹工作,那就是觀。先把它定下來,不要動搖了,定下來之後,然後以“正義如理起尋思”,依靠了正義,就是正確的道理,那就是符合叁法印的佛的教理,如理的起尋思,用因明的叁支比量,這樣子尋思,這個就是觀。
我們假使看過《廣論》的,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它要論證一個道理,假使“一切法無我、空”,或者是人無我、法無我等等,都是用極嚴格的因明來論證這個道理。一定要用因明來,不用因明證明,你怎麼知道它是真的?論證一個道理不用嚴格的因明,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可以打問號的;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把一個道理搞清楚,一定要用因明。所以說,真正的要學佛法呢,西藏是五大部,五大部裏邊,一部就是因明。不學因明的話,你的思想邏輯不正確,那麼推論出來的道理就會錯誤。一定要嚴格的因明,不但要學因明,還要學得好,一點不用錯,這才行;所以說我們的心止下來之後,就是依據佛的教理,就是符合叁法印的或者實相印的佛的教理,以因明的叁支比量的道理如理的去思惟它,這就是觀。
我們說得了止之後,就要修觀;由止觀之後,再進入雙運道。“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先是修止,後修觀,然後止跟觀連起來,互相的、平等的運轉。這個止觀雙運的情況是這樣子的:我們說在開始修止的時候,先定在一個點上,就觀不起來;當你觀的時候,心就要浮動,止不下來。那麼當你止得到之後,再修觀;然後呢,止觀兩個合起來修。這樣,修止的時候可以修觀,修觀的時候把止也帶動起來了,止觀兩個就平行了。一個起來,那個也起來了,兩個東西沒有矛盾了,這個時候叫“止觀雙運”。這個止觀雙運得到之後,那就行了。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這個力量就起來了,那麼這樣子,止觀能夠得雙運道的,這樣子,我們希望趕快的把它生起來。這個生起來很難啊。我們說要得個定,談何容易?定得到之後,還要修那個空性的觀,一切法自性空,人空、法空的觀,這個修好;還要止觀雙運,就在觀中把止的力量來引生起來,這個極難。那麼這樣子,我們需要求加持,雖然難,我們要成功它,自己力量不夠,求叁寶,釋迦牟尼佛,深廣兩派的傳承上師,自己的上師加持,趕快生起這個力量。
我們不是發給大家一本《值遇宗大師聖教發願文》嗎?這裏就談起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有人看過了,注意到這個問題。一般有人認爲,黃教修行很慢,紅教快或者其他的快,禅宗快等等。那本書就講得很明確:黃教一點不慢,假使你如果根器成熟的,只要四十五天,一個半月就可以成就,即身成佛——不是成就其他的,是成佛。但是這樣子的人,他要止觀雙運道已得到了,菩提心發起了,空性的見生起了,這樣子可…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