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在《五字真言》里边都有。别解脱戒,也包在菩萨戒里边的。居士嘛,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所以说菩萨戒并不是别解脱不要了,别解脱戒是基础。然后是摄善法戒,就是六度,我们每天念的菩萨戒的颂词,四十六,障施有七戒有九等等,每一个度有多少条,这是摄善法戒。然后饶益有情戒,最后十二个,饶益有情的。这是菩萨戒的内涵,一共有三聚,就是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你成佛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受菩萨戒,菩萨戒的内涵,就是三聚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那么这三个戒,别解脱戒做了,人家都受不了。我听说有人,就现在要提议,国际上要开一个会,把持午这条戒废除。这是现在,过了时了,不行了,要改戒了。自己行不起,自己做不到,你就做不到好了;叫大家不要做,这个心太不好了。我们说自己做到了,叫大家做,这是好心;自己做不到,大家都不要做,你要下地狱,大家一起下,这个东西,不大好,把戒都去除了。这个佛的戒,你不能随便改了,你不是佛,只有佛可以制戒的。
那么现在大家在这五浊恶世,要端正我们的知见。要成佛,要度众生,这个戒是不能少的,三聚戒都要受。这个受很困难。别解脱戒尚且人家受不了,要改,那么菩萨戒,饶益有情戒更难了。摄善法戒,要做好事,别解脱戒叫你不要做坏事就完了,不做就完了,熬不住;好事,这个要做,那个要做,那更受不了了。饶益有情戒,看到什么事情不做还犯戒,这个一般人更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求加持,希望三宝本尊加持我们能够做到。因为不做到的话就不能成佛了,那么一定要做到之后,才有成佛的希望;成了佛之后,才能度众生,这个是必然的逻辑。那么我们既然要达到我们度众生的目的呢,这个戒一定要受,有困难求加持。
我们这个颂里边,不断地求加持,前面是对那些佛,深广两派的传承师祈祷,祈祷使得我们能够成就下面的功德。那么每一行,都是求加持,求加持,求他们加持我们,使我们也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德。
第三讲
昨天我们把前面念的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讲完了。今天这个科,就是止观。《菩提道次第广论》到止观为止。这里止观以后,还有密乘道的,稍微再讲一点,最后是回向,一共几个大科。
我们把科大概分一下。开端归敬颂,第一颂是归敬上师,“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第二个“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一直到“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两个颂,归敬广行派的传承师。再一个,“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这个颂,归敬深观派的传承师。这三个总的是归敬颂。
下边是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就是依止善士,一直到听闻正法、有暇身圆满等,到“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就是道前基础。“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念无常,观恶趣,归依三宝,明业果,这是下士道两个颂,到“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是两颂,下士道。“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开始,中士道,也是两颂,到“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开始,上士道,两个颂,“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止观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止观是《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最难学的一部份。大家看过《法尊法师论文集》,法尊法师到西藏去学法,开始在跑马山听《广论》呢,他们那边有一个传言,“宁肯背石头,不愿听止观”,这个背石头,山上要造屋子,石头搬来搬去,那很重;但是听止观呢,这个负担比背石头还重,它背石头呢,你咬了牙齿,还能背,止观章,毗钵舍那,讲中观道理很深,你就拼了命,有的人还搞不懂。那就是这个要水平的,一定要按部就班上去的,你前面的那些基础没有,一下子听止观章,那是茫无头绪。那么这里止观呢,讲得很略。《广论》里边重点在止观章,毗钵舍那;前面奢摩他是毗钵舍那的一个前导,毗钵舍那没有奢摩他是不产生力量的,先要奢摩他把心定下来,然后观才起作用。那么这里呢,是略略的介绍一下,一个颂。
前面三士道都介绍好了,但是三士道,你照这个修的时候,假使没有定的力量,作用不起,或者是起极小的作用,真正大的作用一定要定中起来;所以说,三士道修好,一定要有止观。
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陶器是泥巴做的,瓷器、陶器都是泥做一个坯子。这个坯子,你说这个瓷的茶杯,坯子做好了,你把开水倒下去,马上就化掉了,没有用的;样子是一个茶杯,但是茶杯的作用起不了,你水倒下去,冷水倒下去,它还是要渗出来的,那么开水一下去就化掉。那么怎么办呢?窑里烧。窑里一烧之后,那你这个杯子摆在水里去煮也煮不烂,不会化掉了。什么原因?这个火烧炼过了,它里边的成份改变了。那么我们一样的,这个三士道如果没有定的力量呢,这个摄持力量很微薄,起不了作用。
很简单的,譬如不净观,年轻的人都要修学不净观,我们以前在三归依观都是特别抽出来要修一段时间。如果你看了不净观这个书,看了那些讲的一些论文等等,看了很多,修的方法也知道,你可以在看的时候感到这个人很脏,要起厌恶心,但是你马路上一走,就忘得光光的,力量不够。真的对着境来了,假使一个年轻的女人,长得非常端正的,跟你谈话,给你笑一笑,你魂都没有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了,糊里糊涂了。这样子说呢,就是说没有定的磨炼是不行的,所以一切功德都从定中生,这个话不是过分强调。因为没有定的话,这个力量很薄弱,经不起外境的考验,所以说定是必须的。那么定了之后,就要观了,单是定下去,什么作用不起。心是定下了,专一了,但是要起作用的话,还是要观,所以说止观。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这是止。心,我们的心,攀缘心。“倒境”,颠倒的境。我们修定,一般知道,最大的毛病就是昏沉、掉举两个,昏沉就是说没有力量了,心不能摄持那些要观的境了,糊里糊涂,甚至于打瞌睡。打瞌睡那些是要不得了,就是你心里在修定的时候自己感到没有睡觉实际上很没有力了,心里抬不动的那个样子观也观不起来了,很沉重的感觉,这个就是昏沉了,这样子作用不起。假使你掉举、攀缘外境,有些人尽是想世间上的财色名食睡声香味触放不掉,有的在家人修定的时候就想把他家里的孩子东西搞好饭吃了没有,尽打如意算盘或者明天做生意怎么做怎么做,修着定就在打妄想,这也没有用。心趋向颠倒的境的时候动摇那就不能定下来了,动摇能够把它止下来,把心收回来,这个是止,能作的就是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心止下来不是不起作用了,古代经常的比喻是一个蜡烛在风里边,放在那里它摇晃的,动摇的,照东西照不清楚。要把门窗关紧了,一动不动的那才能照东西。但是门窗关掉了,它不动了,那你不看东西、不去利用它,那这个蜡烛还是白照了。你就等不动不摇的时候,要看书就看书,干工作就干工作,那就是观。先把它定下来,不要动摇了,定下来之后,然后以“正义如理起寻思”,依靠了正义,就是正确的道理,那就是符合三法印的佛的教理,如理的起寻思,用因明的三支比量,这样子寻思,这个就是观。
我们假使看过《广论》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它要论证一个道理,假使“一切法无我、空”,或者是人无我、法无我等等,都是用极严格的因明来论证这个道理。一定要用因明来,不用因明证明,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论证一个道理不用严格的因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可以打问号的;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把一个道理搞清楚,一定要用因明。所以说,真正的要学佛法呢,西藏是五大部,五大部里边,一部就是因明。不学因明的话,你的思想逻辑不正确,那么推论出来的道理就会错误。一定要严格的因明,不但要学因明,还要学得好,一点不用错,这才行;所以说我们的心止下来之后,就是依据佛的教理,就是符合三法印的或者实相印的佛的教理,以因明的三支比量的道理如理的去思惟它,这就是观。
我们说得了止之后,就要修观;由止观之后,再进入双运道。“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先是修止,后修观,然后止跟观连起来,互相的、平等的运转。这个止观双运的情况是这样子的:我们说在开始修止的时候,先定在一个点上,就观不起来;当你观的时候,心就要浮动,止不下来。那么当你止得到之后,再修观;然后呢,止观两个合起来修。这样,修止的时候可以修观,修观的时候把止也带动起来了,止观两个就平行了。一个起来,那个也起来了,两个东西没有矛盾了,这个时候叫“止观双运”。这个止观双运得到之后,那就行了。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这个力量就起来了,那么这样子,止观能够得双运道的,这样子,我们希望赶快的把它生起来。这个生起来很难啊。我们说要得个定,谈何容易?定得到之后,还要修那个空性的观,一切法自性空,人空、法空的观,这个修好;还要止观双运,就在观中把止的力量来引生起来,这个极难。那么这样子,我们需要求加持,虽然难,我们要成功它,自己力量不够,求三宝,释迦牟尼佛,深广两派的传承上师,自己的上师加持,赶快生起这个力量。
我们不是发给大家一本《值遇宗大师圣教发愿文》吗?这里就谈起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人看过了,注意到这个问题。一般有人认为,黄教修行很慢,红教快或者其他的快,禅宗快等等。那本书就讲得很明确:黄教一点不慢,假使你如果根器成熟的,只要四十五天,一个半月就可以成就,即身成佛——不是成就其他的,是成佛。但是这样子的人,他要止观双运道已得到了,菩提心发起了,空性的见生起了,这样子可…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