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是清朝的時候),能夠修習這部法的人,連夢裏邊也夢不到一個。那就是說,現在的根基,是末法時期,根基是差了,修這一法的人,是夢裏邊也夢不到一個的,那實際上是說當然沒有的人了。修這個法是太高了,對現代的人來說,太高了,就要出毛病的。而且還有一點,尤其是我們學格魯的,學黃教的,是宗大師的教授教誡的,現出家的比丘相的人,不能實修的!現代有些人自以爲根器很高,甚至于比在蓮花生大士的時候還要高。蓮花生大士在的時候,密法還是密秘、極少數人修的,但是現在呢,公開的,很多。所以我們感到,這個是不是合適?有必要探討一下。

  我們就降低一點來說。這個要修生圓次第的,大威德法決定是要(已經)修了比較長的時間。大威德法怎麼修呢?要經過無上部的灌頂。無上部的灌頂需要什麼條件?在藏地有叁個標准。最合標准的,真正要獲得無上部灌頂要求,是要把《菩提道次第》學完——共同道熟、密器成就了之後,才灌無上部灌頂,才可以修大威德法;大威德法修有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夠得到加持;得到加持了,就可以修生圓次第。

  就是說無上部灌頂的要求是什麼呢?要把《菩提道次第》都修好了——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都要證到。那當然是比較高的了。這樣的人(夠條件的)很少。那麼適當地降低一點要求,是要把叁主要道學好,就是出離心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真空見生起了,就可以灌無上部灌頂。但是這樣的人,還少。再低的要求是:這個出離心、菩提心跟真空見修法已經會了、能修了。這樣的人勉強也可以灌個無上部灌頂,然後,修密法。

  但是我們自己要量一量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你這個出離心到底生起沒有?菩提心到底修起沒有?真空的見能修了沒有?或者說,理解了沒有?如果我們真空見沒有生起來,菩提心沒有生起來,對這些最高的法,是不敢修的。彌勒日巴尊者,那麼即身成佛的大善知識,他也說了那個話:獅子敢跳的地方,野幹是不敢跳的。因爲一跳下去,粉身碎骨。菩提心、真空見沒有得到,就開始修這些最高的法的話,以凡夫的煩惱來修,那是直接下金剛地獄的。所以說我們對這些法,要謹慎。基礎鞏固了,高的法,當然可以修了;如果自己基礎沒有鞏固,那是不敢學的。

  真空見,《菩提道次第》裏邊,廣講就是「毗缽舍那」那一章。這一章是最頭痛的一章,跑馬山有一個比喻:甯肯背石頭,不願聽止觀。《菩提道次第》的止觀章是最難的,要了解它的「毗缽舍那」的內涵,十分困難。他們說「甯肯背石頭」,這個止觀章聽起來比背石頭還要吃力。

  法尊法師在藏地學法的時候,學習《廣論》,開始人山人海,充滿的,但是到毗缽舍那章講完的時候,據他自己傳記裏面說,「只剩下一個人」,所以畢業生就他一個,唯一的就他一個。那麼從這一句話看呢,藏地那麼多善知識,格西、佛爺,很多,而聽完毗缽舍那章的,還沒有。那就是很高的了。那麼我們自己量一量,毗缽舍那章能懂了沒有?更不要說證到了;如果還沒有的話,這麼高的修法我們是不敢學的。

  還有,在修真空見之前,我們先要修菩提心。因爲如果不修菩提心,空性見得到之後,會墮落聲聞,一切法空,自己也空了、衆生也空了,既無能度之人、又無所度之衆生,他就不度了,就躲在涅槃裏邊去了。所以說在真空見證到之前,我們還要先發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之後,利益衆生的擔子才能擔負起來——要普度一切衆生!證了空性之後,那就可以從空出假(見《六妙法門》卷一:「今明從空出假旋轉六妙門,即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雲何菩薩于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出一切諸行功德相。所謂菩薩行者,當數息時,當發大誓願憐愍衆生,雖知衆生畢竟空,而欲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來廣度衆生,不會墮在聲聞的涅槃中去。

  而菩提心要生起的話,必定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基礎,菩提心是生不起來的。菩提心,是廣泛的出離心——自己看到叁界的苦,要出離,然後想到一切衆生都和我們現生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有極大的恩,他們在叁塗六道裏邊受苦,我們當然于心不忍,要把他們救度出去。這個「要廣度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地把他們全部救度出這叁界火宅、六道輪回的苦海」就是我們說的「發菩提心」了。

  所以說,在修真空見之前,還要發菩提心、修菩提心;菩提心之前,必須要修出離心。出離心從何而來?要修苦、集、滅、道四聖谛,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第一個,知苦,叁界的苦要知道。叁界的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知道了沒有?苦苦,哪個都知道,大家都不願意受嘛;壞苦,這個迷惑性就大了,很多人看到樂受來了,就忘乎所以了,「叁界是苦」就忘掉了,要生西方的願也就會薄弱下來。

  這裏我們再擺一個公案,這是我經常說的。在文革的時候,我被從五臺山趕回上海,那時候,有一群小孩子經常到我的住處來玩,在我住的地方,隔一條馬路,有一個裏弄,住有一位寡婦,已七十多歲了,她是一生念佛。她是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丈夫的,她就信佛了,一心念佛,《法華經》天天念,甚至于手抄本抄了叁本。當我回到上海的時候,她從那些孩子們口裏知道,佛教聖地五臺山的經書都被收掉了,她就把自己親手抄寫的《法華經》供養了一部。這是非常好的,那時候經書都拿不到了,都是收掉了,新的也不准印的。這麼一位老太太,是一個很善良、很虔誠的佛教徒,專志念佛,該是生西方的,但是在她臨終之前一個月,那些小孩子就告訴我,這位老太太做了個夢,夢見她的丈夫在一個很漂亮的花園洋房裏邊向她招手,她也感到很歡喜。因爲她從年青就守寡,看到丈夫來了,當然很歡喜了。那麼我們這裏看一看,這個「歡喜」,對她往生西方可能會産生一些問題吧?因爲現在是壞苦嘛,這個「樂受」是壞苦。如果壞苦認不清的話,那麼你西方去的這個「願」,可以被減弱,甚至于喪失。

  最微細的還是行苦。超脫了苦苦、壞苦,在四禅八定裏邊,第四禅以上,它是既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都是像定中的一些輕安的受,但是這個就是行苦。這個行苦是刹那生滅,一切跟著那個業轉的。你現在修了這個禅定的業,固然能在禅天享受這個定中的安樂——輕安 ,但是一旦這個業享完了,你還得再隨其它的業投生,甚至于下地獄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就是這個行苦,牽著我們的鼻子隨著業到處轉。

  這是說叁界之中真正的充滿了這叁個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哪個都認得到;壞苦,很多人就迷惑了;行苦,更是認不到了,聖者才知道的。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地把叁苦都能夠理解了,然後這個出離心才能生起來。

  那麼我們自己問問自己,這叁個苦到底認識得夠不夠呢?如果不夠的話,你這個「出離心」絕對是不究竟的;出離心不究竟,菩提心也生不起來;菩提心沒有生的話,真空見也不敢修,這個無上部的灌頂你還是沒有資格。那麼你怎麼修生圓次第呢?再說,無上部灌頂灌了之後,並不是說你就可以一往直前地去修密法了。灌頂僅僅是一個手續,是你受叁昧耶戒的手續。灌了頂之後,還有很多的叁昧耶戒,十四個重的,八個輕的,再加兩個,還有五方佛的戒,都要守住。如果你不守的話,要是犯了根本的,下金剛地獄;犯了輕的,將來是生屍林裏邊去。如果叁昧耶戒都能守住無有違犯的話,即使你這一輩子生圓次第沒有修、什麼密法都沒有修,但是有保證:(最遲)十六生,決定成佛!

  所以灌頂有灌頂的好處,但是灌頂之後,叁昧耶戒一定要知道。如果你叁昧耶戒不知道,糊裏糊塗犯了的話,那你不要說成佛了,金剛地獄就是要去的了。所以說這些都要謹慎。灌頂是好,但是灌頂裏邊的一些要求,也要做到,否則的話,就如跳懸崖一樣,是很冒險的行動。從這一點上說,我們對高的修法,固然要欣樂地去要求,但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資糧之後,才能去修。資糧不夠,不敢亂修。很多的居士跟我反映,他修大威德之後,出現很多的障。那就很明顯了,資糧還不夠。那怎麼辦呢?補修資糧,資糧趕快補起來,否則的話,你這個障出來之後,將來會中斷。如果中斷了、退失信心的話,那更糟糕了。

  這是修出離心需要知道的。但這些知識,我們是不是自己看看經書就能夠得到呢?有一居士告訴我,他看經書看了很多,但是呢,還是無從下手。根據我們格魯派的傳承,我們是這樣看的:經書,固然你有文化,可以自己看,但是你自己看,是不是符合佛的意思呢?不敢說。大家知道,我們漢人有這句話,同樣一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法是不一樣的。當我們以自己充滿煩惱的第六意識看佛經的時候,反映到我們腦子裏的是不是真正佛說的原意?這個,就不敢說了。戴著有色眼鏡的話,看見東西,都要變形的。比如說,我們以前小孩子在「上海大世界」照那個哈哈鏡,那簡直不像的,一個人,這個鏡子一照,一會兒變成又胖又矮的人,一會兒又成了個又瘦又長的人,跟原來的樣子,全部變掉了。那麼我們自己看經書,是不是能夠保持佛的原意呢?誰也不敢說。而根據藏地格魯的傳承,是這麼看的:自己看的經書,是不起作用的,都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那怎麼辦呢?一定要從善知識那裏得到傳承的教授教誡。這個傳承的教授教誡,是哪裏來的?是師父教的。師父又哪裏來的呢?他的師父教的。他的師父又是哪裏來?是他的師父教的。……最高的師父是哪個呢?釋迦牟尼佛。那麼這一層層教下來的傳承,如果法流清淨、沒有斷的話,這個教授教誡是可靠的。

  海公上師曾經打個比喻:有位欽差大臣,他到昆明去辦事情,但是到了那裏之後,水土不服,總是害病,怎麼辦呢?一位醫生就告訴他,要吃家鄉的水。家鄉的水,過去沒有火車,更沒有飛機,運過來都臭了…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