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吃呢?他說:有辦法。那時候趕路是乘馬的,到一定的路程就有一個站口(驿站)。于是就叫人從他家鄉取水,用馬運過來,每到一個站口,那裏有井嘛,把水倒在井裏,第二天要啓程的時候,把井裏的水打一口袋,帶著趕路。每到一個站口都把水倒進井裏面,第二天再把井水打起來趕路,這樣子把水送過來。我們想一想,家鄉的水,一口袋,並不多,從他的家鄉——假如說是北京的話——一直到雲南的昆明有多少站口呢?那個水,我們看,幾乎已經將家鄉的水換得恐怕都沒有了,但是有作用,他水裏的細菌,蔓延在整個井裏,這個井裏都有著家鄉水的氣氛,雖然經過那麼多的站口,運到昆明來,一吃就好了。那就是「傳承」,雖然經過很多的祖師,每一個祖師的修證也不一樣,但是原來氣味沒有喪失,那麼「吃了」(如理行持,真修實幹)呢,那些「水土不服」的「病」,就會治好的。也就是說傳承的見,是必要的;自己看的書,是不起作用的——不能由此來指導修行,如果你依它來修行,可能會出毛病的。所以一定要有傳承,清淨的傳承就會起保證的作用。海公上師打的這個比喻很恰當。

  自己看書不行,那麼該怎麼辦呢?根據菩提道次第,第一步就是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之後,聽聞正法,聽他開示、教授教誡。這個也是要有傳承的。然後,如理思惟。聽聞教誡,我們接受的是聞慧,聽了之後,僅僅是一個認識,這個認識要跟我們的思想合在一起,那要經過思惟、考慮。如何把自己的身、口、心跟所聽聞的經、律、論等等教授教誡的距離拉攏來,乃至合而爲一,要多多地思惟。這也是修,思惟修。真正的修,是在定中。定中把這些道理觀察修之後,得來的果,就能産生一定的正見,也能斷煩惱。所以說,真正的下手之處,要從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開始,所以今天我們還是從這方面講起。

  依止善知識,有的人就說,出家人嘛,都是師父,他們都是善知識啦,我隨便碰到個出家人向他請教就可以了。我們說,這個還是要有一定的簡別。出家人,當然是師父了,要恭敬、禮拜、供養,這是對的,但是,要做善知識的出家人,卻是有條件的,不能隨便碰到某一個師父就向他請教、求法。大家都有體會吧,現在的出家人裏邊,也有些修證很好的,也有些不懂的,甚至于有些修氣功、外道的。若不加簡別,你隨便碰上一個,他如果不是修佛法,而是修外道的,那你怎麼辦?你也成了外道了。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說我們對出家人要恭敬、禮拜、供養,這是一定的,但是要請求他傳法、向他學法,這樣的一位善知識,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這個在《莊嚴經論》裏有提出它的要求,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裏也引了這個條件,它就是說,要十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戒,持戒嚴謹、戒行清淨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煩惱作主的,無始以來正因爲煩惱做主,才使我們受了很多的苦。那麼現在我們要不受苦,不要隨煩惱走,那跟哪個走呢?第一步,依戒。戒是佛製的。佛,洞察一切因果,知道這麼樣子做會感苦果、那麼樣子做感到的是樂果。依戒行持的話,是絕對不會感苦果的,是保證我們不受苦的一個方便。所以說我們要選善知識呢,這個善知識,第一個條件是,一定要嚴格地依戒行持、以戒來調伏自己的身心——依戒而行的,這是第一個要求。第二個要求,在持戒的條件下,使心能夠靜下去,趨向于入定。第叁個要求,心靜下去之後,能産生般若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嘛,這個「慧」,是能斷除煩惱的。

  就是說,依戒、定、慧來調伏、斷除煩惱的,這是對這位善知識的前面叁個要求。這是從「證」方面來說的了。佛法有教、證二法,「證」的方面就是修持的方面,要依戒、定、慧,但是「教」的方面,也不能少,缺了一個支分,就不完整了。有「證」,必須要有「教」。

  那「教」是什麼呢?就是第四個條件,要通達教理,學的經教要豐富,不是僅僅學一部經、一部論就算數的。我們說佛的果是圓滿的,佛的成佛的因也是要圓滿的因。這個圓滿的因從何而來?要從圓頓的教法中來。所以說,真正能做善知識的,他對佛的教法,一定是要有圓滿的,都要學會,僅僅局限于一經一論是不夠的。因爲佛萬德圓滿,成佛的圓滿的因我們要得到嘛,所以我們要他(善知識)指引我們的路呢,當然,他必須要通達圓滿的教法。這是第四個條件。

  第五個條件,教法是講緣起的,更重要的,要通達空性。通達空性之後,才能解脫生死,才能成佛。《心經》不是一開頭就說了嗎?「照見無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怎麼除掉?要「照見無蘊皆空」——一切法自性空,然後一切法當體是空,苦從何來?流轉生死的卻是哪個?沒有了。沒有了,苦也沒有了,受苦的人也沒有了!所以說,空性是一定重要的。所以不但要能夠通達緣起的教,還要通達空性。

  這個善知識的要求,六條是自利的,而利他方面的還有四條。哪四條呢?

  第一,說法要善巧。我們雖然自己學了很多,但是說法不對機,那樣子對衆生還是沒有用的。

  這個公案,大家都記得吧:舍利弗有兩個弟子,一個是打鐵出身的,一個是洗衣服出身的,舍利弗教打鐵的修不淨觀,教那個洗衣服的修數息觀,結果他們修了很久,不成就。後來去問佛,佛就問他們:你過去是幹什麼的?回答說,我是洗衣服的。佛說,你修不淨觀。又問另一位:你過去是幹什麼的?回答說,我是打鐵的。佛說,你修數息觀。就這麼一調,不久,都成就了!爲什麼?洗衣服的,給那些病人什麼的洗衣服,膿、血、大小便的,這些很髒啊,修不淨觀,很快,不淨就生起來了;數息觀呢,那個打鐵的,打鐵,一、二、叁、四地打,那麼他數息,一、二、叁、四,這麼樣子一數,也很快地成就了。那就是說,說法對機呢,對衆生有益、很快成就;如果不對機的話,他就不能成就。所以說,不但自己的教法豐富、通達空性,說法還要對機——善于說法。

  第二,就是說法的動機。也就是說,不是爲了名利,也不是爲了地位,更不是爲了權力,是爲了衆生,解脫他們的苦惱。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現在的父母。他們有的在地獄受苦,有的在做畜生給人家殺來吃,有的在餓鬼,幾年吃不到一口漿水,乃到大小便都吃不到,乃至于人間也有很多人在受苦,有害絕症的、有橫死的,生老病死等等苦的,這些有情,我們就是要度他啊。那麼從悲心出發,不是爲了個人的名利,更不是爲了紅包。這又是一個條件。

  第叁,就是利他要有勇悍。利他的事情,很辛苦,往往還要遭到一些挫折。你是好心度他,他還罵你——你這麼搞,你看你幹啥東西,你說錯了,你不是對的,你要害我……等等,甚至于他還要用暴力對待你。那麼這樣子的情況之下,我們要有精進、勇悍的心,不退。

  最後一個,就是說,離開厭倦。一些居士,滔滔不休地講一些話,不要厭煩,這是從悲心出發,好好地度他。

  總之,我們說,具備這麼十個條件的人,才可以依止他學法。那麼有人說了,現在我們去找這樣的人,哪裏去找呢?確實,是不好找。有這個條件的是做不到了,不好找了,那麼放低一點,有沒有?這個,放低一點呢,我記得是藏地的一位大德,博朵瓦,他說,這十個做不到的話,那麼五個一定要有,就是戒定慧叁學要有、通達空性要有,還要有悲心。這五個有了,也可以了。但是,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看看,要通達空性——不要說證到,我剛才說的,在藏地講一部《廣論》,通達毗缽舍那的人,在法尊法師那一班裏邊,畢業的只有他一個。那這樣也很稀少啊,我們哪裏去找呢?這五條,也不好找嘛。這五條:有(精通,實修)戒、定、慧,通達空性,有悲心。這樣子五個條件的人還找不到的話,我們就根據近代的大德,康薩仁波卿和帕繃喀大師,他們兩位的標准。

  康薩仁波卿說,在十個條件不夠的情況下,只要他是持戒精嚴的,同時以悲心出發、度衆生的,就可以依止他。那麼他經教不通,怎麼辦呢?我們至少可以跟他學戒嘛,也可以至少跟他學悲心啊。我們說成佛,是智慧、悲心圓滿,那麼悲心就可以跟他學了;那麼戒,戒上邊就是定,定上面是慧,戒學好了,定、慧也會得到。所以說,如果這一位善知識持戒精嚴,而且有悲心的話,我們也可以依他爲師。反過來,假如說他其它八個都有,而戒不精嚴、悲心沒有或者悲心稀少的話,能不能依止?不能依止!這個很要緊,戒是最重要的。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標准。

  帕繃喀大師的標准,他說,我們要找善知識,這位善知識,他把利他重于利己,就是說,對自己的利益放輕,而對人家利益重視,這個人就是大乘的根器了。這是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不重于現世,而重于後世。那也就是說增上生了,現世可以放棄,現世的一切名聞利養、世間八風都可以放棄掉,而後世的增上生、成佛的基礎是要求的。這樣的人,也可以去依止。

  那麼這個標准,大家記住,你們要學法,要根據這個要求去做。十個功德的要求,太高了,五個恐怕也很困難,而這兩個,現世可以找。

  再重複一遍,康薩仁波卿的標准:第一,是持戒精嚴的,比丘戒一絲不拘的;第二,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業,動機是從悲心出發的,不爲名利、地位、權力,不是從這個出發的。這樣的善知識,可以依他爲師。帕繃喀大師的標准:這一位善知識,他是利他重于利已的,一切以衆生的利益爲重,個人的利益撇開的;再一個,側重于後世的增上生,不重于現在的得失。具備這兩個標准,也可以依他爲師。就是說,我們要真正研究佛法,一定要找個師父,這位師父是怎麼樣子的師父?就是這樣子的師父!就如上面說的。這是大善知識教授我們的,不會錯的。依這個去做,我們決定會走上正路。

  這個就是我們一開始進入佛教就要找的善知識。善知識,不是聽人家…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