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吃呢?他说:有办法。那时候赶路是乘马的,到一定的路程就有一个站口(驿站)。于是就叫人从他家乡取水,用马运过来,每到一个站口,那里有井嘛,把水倒在井里,第二天要启程的时候,把井里的水打一口袋,带着赶路。每到一个站口都把水倒进井里面,第二天再把井水打起来赶路,这样子把水送过来。我们想一想,家乡的水,一口袋,并不多,从他的家乡——假如说是北京的话——一直到云南的昆明有多少站口呢?那个水,我们看,几乎已经将家乡的水换得恐怕都没有了,但是有作用,他水里的细菌,蔓延在整个井里,这个井里都有着家乡水的气氛,虽然经过那么多的站口,运到昆明来,一吃就好了。那就是「传承」,虽然经过很多的祖师,每一个祖师的修证也不一样,但是原来气味没有丧失,那么「吃了」(如理行持,真修实干)呢,那些「水土不服」的「病」,就会治好的。也就是说传承的见,是必要的;自己看的书,是不起作用的——不能由此来指导修行,如果你依它来修行,可能会出毛病的。所以一定要有传承,清净的传承就会起保证的作用。海公上师打的这个比喻很恰当。
自己看书不行,那么该怎么办呢?根据菩提道次第,第一步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之后,听闻正法,听他开示、教授教诫。这个也是要有传承的。然后,如理思惟。听闻教诫,我们接受的是闻慧,听了之后,仅仅是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要跟我们的思想合在一起,那要经过思惟、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身、口、心跟所听闻的经、律、论等等教授教诫的距离拉拢来,乃至合而为一,要多多地思惟。这也是修,思惟修。真正的修,是在定中。定中把这些道理观察修之后,得来的果,就能产生一定的正见,也能断烦恼。所以说,真正的下手之处,要从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开始,所以今天我们还是从这方面讲起。
依止善知识,有的人就说,出家人嘛,都是师父,他们都是善知识啦,我随便碰到个出家人向他请教就可以了。我们说,这个还是要有一定的简别。出家人,当然是师父了,要恭敬、礼拜、供养,这是对的,但是,要做善知识的出家人,却是有条件的,不能随便碰到某一个师父就向他请教、求法。大家都有体会吧,现在的出家人里边,也有些修证很好的,也有些不懂的,甚至于有些修气功、外道的。若不加简别,你随便碰上一个,他如果不是修佛法,而是修外道的,那你怎么办?你也成了外道了。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我们对出家人要恭敬、礼拜、供养,这是一定的,但是要请求他传法、向他学法,这样的一位善知识,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这个在《庄严经论》里有提出它的要求,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也引了这个条件,它就是说,要十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戒,持戒严谨、戒行清净的。我们的身心都是烦恼作主的,无始以来正因为烦恼做主,才使我们受了很多的苦。那么现在我们要不受苦,不要随烦恼走,那跟哪个走呢?第一步,依戒。戒是佛制的。佛,洞察一切因果,知道这么样子做会感苦果、那么样子做感到的是乐果。依戒行持的话,是绝对不会感苦果的,是保证我们不受苦的一个方便。所以说我们要选善知识呢,这个善知识,第一个条件是,一定要严格地依戒行持、以戒来调伏自己的身心——依戒而行的,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在持戒的条件下,使心能够静下去,趋向于入定。第三个要求,心静下去之后,能产生般若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嘛,这个「慧」,是能断除烦恼的。
就是说,依戒、定、慧来调伏、断除烦恼的,这是对这位善知识的前面三个要求。这是从「证」方面来说的了。佛法有教、证二法,「证」的方面就是修持的方面,要依戒、定、慧,但是「教」的方面,也不能少,缺了一个支分,就不完整了。有「证」,必须要有「教」。
那「教」是什么呢?就是第四个条件,要通达教理,学的经教要丰富,不是仅仅学一部经、一部论就算数的。我们说佛的果是圆满的,佛的成佛的因也是要圆满的因。这个圆满的因从何而来?要从圆顿的教法中来。所以说,真正能做善知识的,他对佛的教法,一定是要有圆满的,都要学会,仅仅局限于一经一论是不够的。因为佛万德圆满,成佛的圆满的因我们要得到嘛,所以我们要他(善知识)指引我们的路呢,当然,他必须要通达圆满的教法。这是第四个条件。
第五个条件,教法是讲缘起的,更重要的,要通达空性。通达空性之后,才能解脱生死,才能成佛。《心经》不是一开头就说了吗?「照见无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怎么除掉?要「照见无蕴皆空」——一切法自性空,然后一切法当体是空,苦从何来?流转生死的却是哪个?没有了。没有了,苦也没有了,受苦的人也没有了!所以说,空性是一定重要的。所以不但要能够通达缘起的教,还要通达空性。
这个善知识的要求,六条是自利的,而利他方面的还有四条。哪四条呢?
第一,说法要善巧。我们虽然自己学了很多,但是说法不对机,那样子对众生还是没有用的。
这个公案,大家都记得吧:舍利弗有两个弟子,一个是打铁出身的,一个是洗衣服出身的,舍利弗教打铁的修不净观,教那个洗衣服的修数息观,结果他们修了很久,不成就。后来去问佛,佛就问他们:你过去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洗衣服的。佛说,你修不净观。又问另一位:你过去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打铁的。佛说,你修数息观。就这么一调,不久,都成就了!为什么?洗衣服的,给那些病人什么的洗衣服,脓、血、大小便的,这些很脏啊,修不净观,很快,不净就生起来了;数息观呢,那个打铁的,打铁,一、二、三、四地打,那么他数息,一、二、三、四,这么样子一数,也很快地成就了。那就是说,说法对机呢,对众生有益、很快成就;如果不对机的话,他就不能成就。所以说,不但自己的教法丰富、通达空性,说法还要对机——善于说法。
第二,就是说法的动机。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地位,更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众生,解脱他们的苦恼。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现在的父母。他们有的在地狱受苦,有的在做畜生给人家杀来吃,有的在饿鬼,几年吃不到一口浆水,乃到大小便都吃不到,乃至于人间也有很多人在受苦,有害绝症的、有横死的,生老病死等等苦的,这些有情,我们就是要度他啊。那么从悲心出发,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更不是为了红包。这又是一个条件。
第三,就是利他要有勇悍。利他的事情,很辛苦,往往还要遭到一些挫折。你是好心度他,他还骂你——你这么搞,你看你干啥东西,你说错了,你不是对的,你要害我……等等,甚至于他还要用暴力对待你。那么这样子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有精进、勇悍的心,不退。
最后一个,就是说,离开厌倦。一些居士,滔滔不休地讲一些话,不要厌烦,这是从悲心出发,好好地度他。
总之,我们说,具备这么十个条件的人,才可以依止他学法。那么有人说了,现在我们去找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确实,是不好找。有这个条件的是做不到了,不好找了,那么放低一点,有没有?这个,放低一点呢,我记得是藏地的一位大德,博朵瓦,他说,这十个做不到的话,那么五个一定要有,就是戒定慧三学要有、通达空性要有,还要有悲心。这五个有了,也可以了。但是,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看看,要通达空性——不要说证到,我刚才说的,在藏地讲一部《广论》,通达毗钵舍那的人,在法尊法师那一班里边,毕业的只有他一个。那这样也很稀少啊,我们哪里去找呢?这五条,也不好找嘛。这五条:有(精通,实修)戒、定、慧,通达空性,有悲心。这样子五个条件的人还找不到的话,我们就根据近代的大德,康萨仁波卿和帕绷喀大师,他们两位的标准。
康萨仁波卿说,在十个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只要他是持戒精严的,同时以悲心出发、度众生的,就可以依止他。那么他经教不通,怎么办呢?我们至少可以跟他学戒嘛,也可以至少跟他学悲心啊。我们说成佛,是智慧、悲心圆满,那么悲心就可以跟他学了;那么戒,戒上边就是定,定上面是慧,戒学好了,定、慧也会得到。所以说,如果这一位善知识持戒精严,而且有悲心的话,我们也可以依他为师。反过来,假如说他其它八个都有,而戒不精严、悲心没有或者悲心稀少的话,能不能依止?不能依止!这个很要紧,戒是最重要的。这是康萨仁波卿的标准。
帕绷喀大师的标准,他说,我们要找善知识,这位善知识,他把利他重于利己,就是说,对自己的利益放轻,而对人家利益重视,这个人就是大乘的根器了。这是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不重于现世,而重于后世。那也就是说增上生了,现世可以放弃,现世的一切名闻利养、世间八风都可以放弃掉,而后世的增上生、成佛的基础是要求的。这样的人,也可以去依止。
那么这个标准,大家记住,你们要学法,要根据这个要求去做。十个功德的要求,太高了,五个恐怕也很困难,而这两个,现世可以找。
再重复一遍,康萨仁波卿的标准:第一,是持戒精严的,比丘戒一丝不拘的;第二,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动机是从悲心出发的,不为名利、地位、权力,不是从这个出发的。这样的善知识,可以依他为师。帕绷喀大师的标准:这一位善知识,他是利他重于利已的,一切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利益撇开的;再一个,侧重于后世的增上生,不重于现在的得失。具备这两个标准,也可以依他为师。就是说,我们要真正研究佛法,一定要找个师父,这位师父是怎么样子的师父?就是这样子的师父!就如上面说的。这是大善知识教授我们的,不会错的。依这个去做,我们决定会走上正路。
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进入佛教就要找的善知识。善知识,不是听人家…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