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说他在禅堂参禅,当时他还是很有志气,在禅堂里每日吃一顿,不倒单,很用功参禅,但没有明眼人教,参到一定的时候,他说,明确地感到有东西从自己头顶上进入体内,此后曾三次发神经病送医院,着魔走火了!问他到四川干啥?他说找某大气功师治病。我说:“哎呀,你糟了!你身上本来有鬼,着魔了,又找一个大鬼,给你治病,小鬼赶掉了,却被大鬼沾住了,你这是干啥呢?你还是去找定公上师吧。”这样,一个很好的年青有为的僧人,就因为没有学教,盲修瞎练,就入魔了,狂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有位僧人学了很多,佛学院毕业了,回寺院分配了普通工作,不愿干。跑到另一大寺院,很受赏识,经常接触海内外大居士,最后钱多了,路有了,就回俗了。还有,赵朴老曾在中国佛学院培育了几个学僧,送他们海外留学,国家为他们花费了许多钱,但结果都还俗了,赵朴老气得流泪。这是另一个绝端,结果走的道路,是这样子。
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佛教讲闻、思、修,就是说听闻正法之后,要如理思惟,观察入定。这样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动里面去,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所学的要跟自己的思想行动相结合。这个,我们昨天举的那个例,许世坤先生,他就是学了《广论》之后,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广论》的结合起来,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利益大众,他放弃了高工资,高的职位,去做擀麺的麺条师傅,开始做得不好,人家都看不起,家里矛盾更大。但是他坚持下去,结果呢,做出成绩来了,对利他事情的坚强信念,说明世界观彻底改变了,不可思议的感应也来了。
这个就是我们要结合思惟,然后去观察,入定止观,就是说,要和戒、定、慧配合。闻、思、修的三个慧,要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转变。把所学的知识深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动里去,这个方法可以转变思想。我们佛学院的佛学知识,你学得再多,思想却并不彻底的转变,你的思想还是老思想。你可以一口气说一套佛教的理论,说得很高,但是你的思想根本没动,还是执着以前的“我执”、“我爱”。可能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办事情,所以说,在佛教里面,有些人的要求学通教理,是为了将来当个大法师啰,甚至想当个上师等等,这是一般学佛者最普遍的要求。至于说到牺牲自己,利益众生,这样的人恐怕很难找。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真正把戒、定、慧与闻、思、修相结合的方法,把佛教的知识深入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去,转变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
这样子,一定会坚固不退了。单是在佛学院里拿几本书念了,是不够的。戒、定、慧是修持的功夫,假如说单停留在闻法阶段,佛教知识是有一点,但是修持却没有,世界观没有改过来,还是凡夫的世界观,那么就会像我们帕绷喀大师所说的那样,把佛教所学的法,当作买卖的资本,到蒙古等地去卖钱了。即使做的事也是很殊胜,但目的是为了世间名利,就不好了。甚至,有人本事学会了一套,赚钱的本领有了,就回到世间去了,把他的比丘身份也失掉了,不要了,这些绝对不是我们原来的设想和目的,所以说佛学院是不够理想和圆满。
那么佛学院是不是不要办了,那也不是。佛学院在宣传佛教的精深博大、慈悲利生的理论和精神,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使一切知识份子认识到佛教的重要性;过去没办佛学院,一般有学问的、有地位的知识份子,都认为佛教是老太婆的事,光念点经似的,年轻人不需要搞,等到老了,吃饱了饭,闲了,没事干了,免得你搓麻将、赌博啰,一齐信个佛法,念个阿弥陀佛也好,这样的看法,简直看成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消遣——比较没有什么害处的消遣。这个就是对佛教不正确的认识。佛学院办了之后,把佛教的真正特点,精深博大的教育与慈悲利生的这个精神也弘扬出去了,使人家对佛教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方面也不能说它没有贡献,是有极大的贡献的。但仅仅是这样子。做的宣传工作努力很大,实际行动呢——不大。这样也不行,那是空头支票嘛,所以说实际的事情,还是要拿出来。
再讲一个,我们学佛教,在佛教里学法,大家都知道,要有依止法,要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没有依止法,你学,学不好的。学了《广论》后都知道的,我们要学修,第一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第一步就是依止,如果依止好了,第一步就对了,第一步对了,你以后就越来越对。反之,若第一步错了,以后就越走越错了。但是佛学院里面有没有依止法?没有的。你依止哪个老师?你对他行依止法?做不到的,老师很多,都是听了过后就算,不管了,甚至对老师扯皮的也有,根本谈不上依止法啦。
不但要有依止法,而且要有清净的传承。清净传承的法,西藏过去都有,我们学修的法应具足那三个条件,前几天对上海慈修庵来的廿多位比丘尼讲过,现在我重复一次,我们学的法是不是我们应该学的,我们要观察,这个法,第一个是从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出来的;第二个是这个法从释迦牟尼佛说了之后,经历代祖师学习,通过辩论抉择,解释无误的;第三,经过历代祖师,依着这个法修了之后,都取得了种种修证的。就是说,来源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经过清净传承的教和清净传承的证,有教有证。这样的佛法才是我们该学的,应当要学的。
要鉴别那些法,没有来源的,自己创造出来的,或做个梦,经人一教就成就了,甚至自己开建了一个宗派,到处宣传什么顿悟法门啦,成佛捷径啦,等等,千万不要把法身慧命去做赌博,还是走稳妥的路为好;或者呢,法的来源是正,但是法流中间中断了,没有修证了,或教证二法都断了。虽然源头是佛说的,但是中间断了。这个道理,跟电线一样,一根电线从发电厂到你机器这边来,中间断了,即使中间断了一点点,一毫米没关系吧。但是断了一毫米,中间电就不通了,机器就转不动了。所以清净的传承不断,还要有依止法,这个我们学格鲁教的人都知道。但是,佛学院里面的人不重视这些,那么他们的法学了,法虽然是好,但是效果可能会不太好。所以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办佛学院不是太理想的方式。
过去历代丛林,都没有佛学院,但是他们也培养了不少很伟大的人才——大法师、大禅师、大律师,过去我国从唐朝以来,层出不穷地涌现,他们并没有进佛学院。而再反过来看,我们从民国以来成立佛学院之后,到底出了几位从佛学院出来的大法师、大律师?弘一法师不是佛学院出来的;印光法师也不是;谛闲法师,他虽在宁波观宗寺办过佛学院,但他本身不是佛学院出来的;太虚大师也不是佛学院出来的;海公上师更不是。我们看很多的大法师,古来的当然没有佛学院,现在的法尊法师,好象在武昌学院学过一些,但实际上真正学到的,是到西藏去后,还是在丛林里学的。所以说从古到今,许多大法师、大律师、以及大禅师,极大部分都不是佛学院里出来的。
那么,我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佛学院上面去,是不是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呢?恐怕有点困难。
我们这个多宝讲寺呢,本身就不是佛学院,我们也不申请办佛学院。有人说,佛学院挂个牌好象名声大一点,我希望大家不要图名声(利养),我的看法,佛学院的学生,可能会不如我们多宝讲寺学得好的学生(学得不好,走了的都不算),因为它是偏的,只有学,没有修,我们是学修并行的。
还有一些人会说,佛学院毕业有个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你拿着干什么?它并不能介绍你工作,还得回原地。除非学校需要,可以留校工作,这也是靠自己的成绩,不是靠毕业证书。
如果说,一般的佛学院(当然也有佛学院重行持的,也总不圆满)为一足人,讲寺应该说是二足人。我们办学,是学习古印度的那烂陀、超岩寺等,也是走丛林与佛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尽量采取佛学院的优点,如讲解细致,分析入微,旁征博引,启发思考,以及考试、答辩等方式,也想吸取西藏寺院的辩论方式,及保持我国古丛林艰苦行持、严谨持戒、摄心入定等长处。设想很高,实际行动,才始起步,要待以后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以佛教原始一贯的原则,结合现代人类的思想、环境,契机契理契时,组织成最完备的学修场所,以培养出合格的僧才,这是我们的希望。
(附注:本开示是对讲寺内部学法弟子说教,为了对讲寺教育方式有明确认识,故有一足人、二足人等譬喻,并非蓄意贬低佛学院,希各方大德谅察。)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智敏上师开示
壬午(公元2002年)仲秋于成都昭觉寺
今天,承昭觉寺的监院师演法法师代表昭觉寺的全体大众,邀请我在这里跟大家结一天法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本来计划是讲一点般若的内涵,想从探讨宇宙的真理、从三法印到实相印,乃至如何由修六度达到(证到)空性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前几天,我接近了很多的居士,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有的是才初学,对佛法还不了解,无从下手;也有的人,他学得很高,现在已经修生圆次第了,甚至于见到了本尊了。这个,我们感到呢,上下高低、参差不齐啊。那么,修生圆次第的那一位,我就问他:你生圆次第修了之后得好处了,那你证空性了没有?他说:还没有。没有证空性,你说见了本尊,可不可靠?成问题的。所以,从这几方面来看,要真正地对大家有一点好处,我们还是要放低一点,能得真正受用的事情,讲一讲,可能对大家有一些好处。
先说生圆次第的问题。生圆次第是很高的一种修法,在法王周迦巷着的《宗喀巴传》里边,他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不知道大家看到了没有(这本书流通很广),生圆次第不是有一个修法吗?双身法,这个一般人都很感兴趣,但是这个法什么人才能修?要最高的标准才能修的。法王在这本书里就说:在现在(那时还…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